龔碧玉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骨質疏松發病率不斷上升,給很多中老年人的生活帶來困擾。傳統中醫學中并沒有骨質疏松這一病名,根據其發病機制和臨床癥狀,一般將其歸入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疇,是指由腎虛、脾虛或血淤等原因導致的骨枯而髓減,一般表現為骨脆易折、腰背或四肢關節疼痛、畏寒肢冷或抽筋、下肢無力、夜尿頻多、足膝酸軟、神疲乏力、面色暗黑、牙齒干枯等一系列癥狀。
中醫認為,骨質疏松的癥狀表現在肢體、筋骨,但其病變部位卻在肝腎脾胃,肝腎不足、脾胃虧虛為根本原因,外邪乘虛而入,痹阻經絡、損傷筋骨是致病因素。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以下4原則,才能標本兼治。
一是固腎護元。腎精是生命根本,著名醫學家張景岳認為,早衰的產生是由于不知攝生,損耗精氣,所謂“殘傷有因,唯人自作”,指出欲保生命者,尤當愛護陽氣,重視陰精在養生中的作用。老年人腎氣已衰,腎精已虧,元陽耗散,更應該注意節欲惜精,聚存陰精才能養護陽氣,使陽有所依,保全陽氣也才有助于生化陰精,使陰有所化。精足髓旺,則骨骼得以充養堅強。
二是飲食有節。民以食為天,人以水谷為本。中醫一貫提倡飲食有節、合理膳食,講究肥甘厚味不宜多食,過則傷脾胃,易生痰、化火,釀生病變。強調保護脾胃、培補后天之本。所以,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要有意識地避免過度吸煙飲酒,應選食含鈣豐富的食品,做到品種多樣化,粗細搭配,這對于延緩衰老、防治骨質疏松十分有益。
三是動靜相宜。中醫認為,形與神是統一的,調神與養形緊密結合,是老年人養生保健的大法。只有將調神與養形密切結合起來,形神共養,修身養性,才能防病抗老,健康長壽。另外,還要注重動靜結合。老年人運動保健要因人制宜,適時適量,體力活動不應超越人體所能承受的限度。適度的運動可使老年人筋骨健壯、氣血流通。
四是天人合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才能“生氣不竭”。中醫強調要注重陰陽平衡,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界生息規律,包括四季臥起、早晚之宜、日常勞作歇息,應做到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比如早睡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勞逸結合、多在戶外活動、多曬太陽等,才能達到延緩衰老、防治骨質疏松癥的效果。
除了遵循以上原則,科學的食療也很重要,下面筆者給大家推薦兩款食療湯——
鮮豬骨250克,黃豆100克。黃豆提前用水泡6~8小時;將鮮豬骨洗凈,切斷,置水中燒開,去除血污;然后將豬骨放入沙鍋內,加生姜20克,黃酒200克,食鹽適量,加水1000毫升,經煮沸后,用文火煮至骨爛,放入黃豆繼續煮至豆爛即可食用。
功效:鮮豬骨含天然鈣質、骨膠原等,對骨骼生長有補充作用。黃豆含黃酮甙、鈣、鐵、磷等,可促進骨骼生長和補充骨中所需的營養。此湯有較好的預防骨骼老化、骨質疏松作用。
桑葚25克,牛骨250~500克。將桑葚洗凈,加酒、糖少許蒸制。另將牛骨置鍋中,水煮,開鍋后撇去浮沫,加姜、蔥再煮。見牛骨湯發白時,表明牛骨的鈣、磷、骨膠等已溶解到湯中,隨即撈出牛骨,加入已蒸制的桑葚,開鍋后再去浮沫,調味后即可飲用。
功效:桑葚補肝益腎;牛骨含有豐富鈣質和膠原蛋白,能促進骨骼生長。此湯能滋陰補血、益腎強筋,尤其適用于骨質疏松癥等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