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又稱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會對大腦組織造成突發性和永久性損壞。在我國,腦卒中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健康和生命威脅,同時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根據2021版《腦卒中病情監測中國多學科專家共識(最全版)》,我國腦卒中總體患病率、年發病率和年死亡率分別為1114.8/10萬、246.8/10萬和1148/10萬。
對于腦卒中,人們經常會有這樣的判斷和誤解:
“老年人每年輸液疏通血管就能預防卒中!”
“腦卒中是老年病,年輕人不會得卒中!”
“我每天倒走1萬步,還吃保健品,腦卒中就可以預防了。”
……
你真的了解腦卒中嗎?對于腦卒中,是不是有一些認知上的誤區?下面就跟筆者一起來看看有關腦卒中的幾大誤區吧!
腦卒中一般分為兩大類:即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出血性腦卒中又稱為顱內出血,就是人們常說的腦出血或腦溢血,蛛網膜下腔出血也屬于這一類,其多因高血壓、顱內動脈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引起,雖然其發病率低于缺血性腦卒中,但死亡率和病殘率均高于缺血性腦卒中。缺血性腦卒中是指各種腦血管病變所致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而迅速出現相應神經功能缺損的一類臨床綜合征,又叫腦梗死。
大多數人認為腦卒中發作突然,沒有預兆。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腦卒中最典型的前兆是小中風,學名叫做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一般持續幾分鐘或者幾個小時便能恢復到正常。此外還有血壓波動大,部分患者會出現頭痛、頭暈、看東西模糊、有一過性肢體麻木、言語不清或口角流涎等表現。有個相對簡單的“120”口訣,可以快速識別腦卒中:
“1”就是看一張臉,有沒有兩側不對稱,口角歪斜。
“2”就是兩只胳膊,平行舉起,有沒有單側無力的狀況。
“0”就是聆聽語言,有沒有口齒不清,表達困難。
一旦出現這些癥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盡早就醫治療。
部分腦卒中患者發病后存在一種僥幸心理,如先在家吃些藥等一等,有些患者癥狀持續加重,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結果遺留下不可治愈的后遺癥。對于卒中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等不起拖不得,一旦錯過治療“時間窗”,將面臨高達30%的死亡率和70%的傷殘率。
有些人覺得,我年輕,沒有家族史,血壓也不高,身體也不胖,每年都體檢,所以不會得卒中。其實,腦卒中并非中老年人的專利,很多數據表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被腦卒中侵襲。我國腦卒中的發病平均年齡是66歲,但是小于45歲的患者已接近全部患者的1/5,這個比例還是很大的。
部分年輕人有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熬夜、抽煙、喝酒、過度勞累、肥胖、高脂高糖飲食等,都會誘發腦卒中。因此,年輕人切不可因為自己的年齡而放松對腦卒中的警惕。
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壓患者容易得腦卒中。高血壓確實是腦出血和腦梗死非常重要的危險因素,但卻不是唯一的危險因素。
腦動脈硬化患者由于腦血管管腔變得狹窄,以及先天發育不良等其他一些危險因素的存在,即使血壓正常或偏低也同樣會得腦卒中,只是發病的概率要比高血壓患者小很多。另外,血壓過低時,血管不能正常擴張,血液循環減少會致腦血管發生痙攣,也有可能引發缺血性腦卒中。因此,血壓不高的人也不能放松對腦卒中的警惕。
腦卒中不是遺傳性疾病,父母如果患有腦卒中,子女不必過于擔心自己也會患病。但是,腦卒中是一種有遺傳傾向的疾病,由于一家人生活習慣、飲食方式有很多的雷同,腦卒中患者的子女自然屬于高危人群。建議腦卒中患者的子女及時調整生活習慣,加強鍛煉,以避免腦卒中的發生。
經常在門診聽到患者說:頸動脈檢查等于腦卒中篩查,頸動脈有斑塊就會發生腦卒中;腦血管檢查正常,就不會患腦血管病。
事實上,腦卒中篩查是一個綜合過程。在此過程中,腦血管、頸動脈等檢查只是其中一部分,是否發病還要看自己是否具有危險因素:一是行為因素,最大的危險是吸煙喝酒;第二個是精神壓力;第三個是運動減少。可以說這是罹患腦卒中的三大危險。疾病因素則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血脂異常等。所以,即使有頸動脈斑塊也不要緊張,它不一定就意味著卒中。在腦血管病中,血管因素只是原因之一。比如,有統計顯示,1/5的腦血管病其實來自心臟,一般先有房顫,卻和血管毫無關系。所以腦血管篩查正常,并不意味著你不會患腦血管病。
很多人看到藥物說明書上寫的副作用很多,發生副作用的可能性也大,同時更擔心長期吃治療腦卒中的藥會對肝臟有損害。但事實是,就目前最常用的防治心腦血管病的藥物他汀類來說,其不良反應主要是肝毒性和肌毒性等。前者可引發轉氨酶升高,后者可導致肌痛甚至橫紋肌溶解。但只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定期復查,以上不良反應都是可以避免的。因此不要被說明書嚇到了。
另外,有人篤信吃某些特殊的食物,或者用犀牛角梳子梳頭,或者每天在公園里倒走1萬步,可以預防腦卒中;還有的人每天都吃納豆、卵磷脂、健身茶等。事實上,納豆、卵磷脂等保健品,真正有效的不多,最健康的還是我們每天吃的新鮮的蔬菜水果。
他汀類藥(如立普妥、辛伐他汀等)不僅僅是調脂藥,也是抗動脈粥樣硬化的藥物。抗動脈粥樣硬化治療需要長期服用他汀才能見效,若中途停藥會導致粥樣硬化斑塊繼續增長、斑塊脫落或不穩定的斑塊發生破裂,上述情況都會引發卒中再次發生。因此,如果沒有其他禁忌證,他汀類藥物一般應該在醫師的指導下長期堅持服用。
恰恰相反,腦卒中的特點之一就是容易復發,對于已發生過腦卒中的患者,二次復發必然會帶來更高的致殘和致死風險。有資料顯示,美國缺血性腦卒中年復發率為3%~4%,而在我國,這一數字高達17.7%,并且約1/4的患者是因為發生二次腦卒中而死亡的。
這是因為,所謂腦卒中的治愈,僅僅是臨床癥狀消失,而某些卒中實際上是一些內科疾病的合并癥,只有將這些內科疾病有效控制,比如高血壓、糖尿病或動脈硬化、血脂異常、腎臟疾病等,才能減少卒中復發。因此,腦卒中恢復后一定要繼續治療原發病,加強自我保健,并定期復查,警惕和防止復發。
小中風(TIA)后不一定會出現大中風,但也不能忽視這個預警。大約有三分之一的TIA患者最終會發展成中風,而有4%~20%的患者會在TIA發作之后的3個月內出現中風。所以,TIA發生后,一定要盡快開始預防性的治療,盡量降低發生中風致死致殘的風險。
很多患者及家屬都錯誤地認為,卒中早期只要住上院、打上針、吃上藥就可以治好卒中導致的偏癱等癥狀。結果往往等上1個月、2個月甚至3個月后,手腳關節都僵硬了、肌肉萎縮了、關節疼痛了才想到要進行康復治療,其實已經錯過最佳康復時機。而正規的康復治療訓練開始得越早,康復效果越好。
一般來說,腦梗塞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體征穩定,病情不再進展,48小時后即可進行康復訓練。大多數腦出血患者的康復治療在病情穩定的前提下,7~14天就可以進行了。而靜養不僅會影響偏癱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而且很容易造成廢用綜合征。
此外,有些患者病后會變得敏感而脆弱,對醫生和家屬過分依賴,缺乏康復訓練的積極主動性,認為只有醫生給予針灸或康復訓練才是治療,自身的主動訓練是沒用的。其實對腦卒中患者而言,主動訓練比被動治療要強上十倍。
一般來說,腦卒中偏癱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以頭顱、軀干和大關節恢復相對較快,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比上肢運動功能恢復早。肢體的運動功能恢復以先近端后遠端的順序出現,例如—般上肢的運動功能恢復以肩關節的活動恢復為先,逐漸地肘關節、腕關節恢復,而手指功能的恢復則相對較慢,其中拇指的功能恢復最慢。當然,有時候由于偏癱病變損害部位的特殊性等原因,也可使偏癱肢體功能恢復的順序有所變化。
沒有任何一種藥物,藥效可以維持幾個月之久,藥效會隨著輸液結束而很快消失,因此,短期輸液不可能長期預防腦卒中。而換季輸液的通常都是老年人,這類人群本來就血管彈性降低、變脆,反復輸液容易引起皮下出血,甚至靜脈炎,使得血管到該輸液治療時更不容易進針。
另外,輸液會在短期內增加血容量,對有心臟病等基礎性疾病的患者有可能誘發或加重疾病。
因此,沒有相關腦卒中癥狀,換季時單靠短期輸一二種藥物是不能起到預防作用的。
1.合理膳食。日常生活中應飲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動物內臟。每人每日食鹽攝入量建議不超過6克,限量使用烹調油,減少攝入高油、高糖的食物,飲水充足。
2.戒煙限酒。眾所周知,長期吸煙飲酒易損傷血管,促進血栓形成,研究顯示,接觸二手煙同樣會增加卒中風險。飲酒量與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風險呈線性關系。因此,建議盡早戒煙、適度飲酒,減少煙草中有害物質和酒精對血管的傷害,減小卒中風險。
3.控制體重。堅持適度運動不僅有助于控制體重,亦有助于控制血壓、血糖等危險因素。建議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運動,每周至少5天,每次至少30分鐘,以輕、中度強度鍛煉為主,如飯后散步、瑜伽、太極拳等。
4.定期體檢。建議每年定期進行常規體檢,及時發現容易引發卒中的基礎性疾病或危險因素,做好健康管理,減少腦卒中風險。
5.藥物預防。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發生過卒中的患者必要時還需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藥物來預防。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來抗血小板聚集;他汀類藥物調血脂,預防脂質沉積;抗高血壓藥物調控血壓,保護血管等,這也是腦血栓形成二次預防的三大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