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維琦
在戲曲界,她是“永遠的林妹妹”。她因飾演越劇《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而家喻戶曉,一曲“黛玉葬花”經久不衰。即便已是90多歲高齡,每每被認出,都免不了被喚得一聲“林妹妹”。
她一生塑造了200多個性格迥異的舞臺藝術形象,被譽為“性格演員”;她不僅是越劇“王派藝術”創始人、國家一級演員,也是一位黨齡超過一甲子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8月6日凌晨,越劇表演藝術家王文娟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這位“永遠的林妹妹”以95歲高齡,告別了觀眾和她一生摯愛的越劇藝術。“臺上演戲復雜一點,臺下做人簡單一點”,是她的人生信條。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覺得她就是林黛玉
1926年12月,王文娟出生于浙江嵊縣,從小就是個戲迷。13歲到上海,追隨表姐越劇小生竺素娥學藝,初習小生,兩年后改學旦角,16歲起在杭州、上海等地演出。
1947年,她與陸錦花組建少壯劇團,1948年,加入徐玉蘭挑頭的玉蘭劇團,開啟越劇史上徐、王終生合作的藝術佳話。她創立的越劇“王派藝術”委婉典雅、秀美深沉,行腔細膩、樸實淳厚,注重女性情感世界的深度刻畫,為越劇表演注入了嶄新的時代氣質。
在她的演繹下,《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追魚》中的鯉魚精、《孟麗君》中的孟麗君、《則天皇帝》中的武則天……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展現在越劇舞臺上,豐富了中國戲曲的人物長廊。有人問她,如何把人物演活,她回答:無非是肯下一些純粹的“笨功夫”。
對待角色,哪怕一句唱腔、一個動作,她總是精益求精,反復琢磨。在幾十年的越劇藝術生涯中,王文娟不斷創造、不斷突破,在傳統戲曲表演基礎上,成功吸收話劇、電影表演的技巧,突顯新越劇“心理寫實”的藝術特點。尤其是1962年的越劇電影《紅樓夢》,風靡大江南北。王文娟扮演的林黛玉眉目傳情、動人心弦。看過《紅樓夢》的人,都會覺得王文娟就是林黛玉。
“在表演上,我的最大體會就是,要講究表演的格調,處處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演戲不能太滿,太滿時要學會精練,空白多時則要學會填滿,要懂得疏與密的關系。”
憶起演黛玉葬花,她說:“當時黛玉吃了閉門羹,我上臺演出的時候,道具特別多,有花鋤、花籃和掃花的花帚。這些工具還都要發揮作用,我只能花鋤背著,上面挑花籃,手里再拿把掃帚,先掃花,再裝進花籃,再用花鋤挖土,再埋……后來看劇照,我嚇了一跳,哪里是黛玉?完全就是個園林工人去掃地。”
結果,花帚堅決被去掉了,又設計了一系列舞蹈動作,特別美。但動作太跳也不好,于是又去掉了。最后呈現出來的,就是水袖和花鋤組成的簡單幾個動作,卻纏綿悱惻。“動作和唱腔都要以人物心情為目的,否則再美也多余。”王文娟說。
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1962年,王文娟和電影演員孫道臨幾經波折,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這對藝術夫妻從此相濡以沫,相守一生。兩人曾有過一次正式合作,是1996年拍戲曲電視劇《孟麗君》,孫道臨擔任總導演,并參與劇本改編。那時,兩人都已是古稀之年。
很多人不了解的是,王文娟還是管理院團的“一把好手”。20世紀80年代,她和徐玉蘭一起自建了改革性劇團——紅樓劇團,自負盈虧、藝術獨立、人事權獨立。她一直積極投身劇院體制改革,曾任上海越劇院紅樓劇團團長。
(摘自《光明日報》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