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岳麓山上有近現代名人墓葬和遺址80余處,其中辛亥革命人物墓葬及紀念遺址34座,黃興、蔡鍔、蔣翊武等69位辛亥革命先驅長眠斯山。岳麓山與辛亥革命的淵源之深刻、聯系之緊密,在全國的名山大川中實屬罕見,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特征。
一是革命結緣最早。岳麓山與辛亥革命黨人結緣,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的重陽節。“戊戌變法”的失敗,導致了“瀏陽二杰”譚嗣同、唐才常先后殉難。他們的流血犧牲,讓敢于抗爭的湖南人開始意識到,腐朽的封建統治已沒有辦法實現中華振興的能力。于是,在新化秀才譚人鳳的組織下,湖南地區的革命黨召開了“岳麓山重九游山會”,在云麓宮前的空地上,全省20多個地區的會黨以“抱部落主義自雄、壯大革命力量”為目標,首次建立了革命的領導機關和聯絡機制,使集體反抗封建統治的“革命大業”初具雛形。
二是人物題材最豐。岳麓山因岳麓書院治學千年弦歌不絕,而被貫以“文化圣地”之名。1906年,以禹之謨、寧調元等為首的同盟會人,組織長沙萬名學生公葬陳天華、姚宏業于岳麓山,遭到了以岳麓書院最后一任山長王先謙為首的封建湘紳舊勢力強烈阻撓,在官府的高壓打擊面前,禹之謨等人意志堅決、毅然前行,最終贏得了這場民主斗爭,在新、舊文化之間的碰撞中取得勝利,被毛澤東譽為“驚天動地可紀的一樁事”。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自劉道一始,各個時期犧牲的湘籍英烈骸骨逐步被遷葬或埋葬到岳麓山。新中國成立后,辛亥先驅唯有一人得以入葬岳麓,他就是被毛主席譽為“湖南的一面旗幟”的謝晉。
三是名人寢陵最多。自古英雄,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為辛亥革命付出生命的眾多先驅,大多得以厚葬岳麓山。他們中有“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的辛亥領袖黃興,“為四萬萬人爭人格”的護國元勛蔡鍔,被孫中山譽為“中華民國開國元勛”的蔣翊武,以死勸誡國人的“蹈海英雄”陳天華,湖南首任正副都督“十日千秋”焦達峰、陳作新,“俠骨千秋”的民主革命先驅禹之謨,同盟會“第一烈士”劉道一,首創“中國公學”的姚宏業等等,其中蔡鍔、黃興去世后的葬制及規格更是震撼人心,中華民國政府更是頒發《國葬法》,為之首開國葬先河。
四是功績彪炳千秋。武昌起義前,領導和發動的萍瀏醴、戊申廣州、欽州、防城、鎮南關、黃花崗等十余次重大武裝起義,湖南人都是革命中的主力,黃興更是“無役不從”,雖然屢受挫折、身受重傷,但他始終信念不倒。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終于在湖南人蔣翊武、劉復基的指揮下爆發,湖南率先成為響應之省,使革命最終成“燎原”之勢,為推翻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建立民主共和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之后的“二次革命”和“護國”“護法”戰爭中,湖南人再次擔當主力,扛起了斗爭的大旗。
由湖南人主導和參與的辛亥革命,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端,也是中國人民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一個里程碑,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數年后,被譽為“建黨先聲”的新民學會在岳麓山下孕育,中國共產黨湖南省組織在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十年后誕生,此后在湖南這片革命的熱土上,涌現了毛澤東、蔡和森、劉少奇、何叔衡、向警予、楊開慧、任弼時、彭德懷、賀龍、羅榮恒、粟裕、蕭勁光、陳賡等一大批共產黨人,他們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建設新中國大業,正是對辛亥革命未竟之業的全面推進,他們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神,譜寫了感天動地的英雄壯歌。
一百多年前,為民族獨立富強作出偉大抗爭的烽火硝煙已如煙飄散。一百多年后,長眠在瀟湘故土巍巍麓山上的先驅先賢們將與歷史長存。
(本版稿件綜合《湖南日報》、新湖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