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英
摘 要:閱讀能力即理解文字或符號的能力,對于幼兒來說,繪本是提升其閱讀能力的主要工具之一,文章介紹了在培養幼兒文學語言核心經驗的過程中,開展散文繪本閱讀活動的意義與方法,在提升幼兒閱讀興趣與閱讀能力的同時,使幼兒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以期為相關教育工作者帶來啟發。
關鍵詞:散文繪本閱讀;幼兒文學語言;核心經驗
中圖分類號:G613.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5-0019-02
引言
研究發現,帶領幼兒參加閱讀活動,有助于提升其理解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兒童散文繪本主要以簡潔生動、富有童趣的語言以及清新淡雅的圖片對生活或事物進行了描述,在當前幼兒教學過程中,引導幼兒閱讀兒童散文繪本,能使其在深刻感悟文學魅力的同時,有效促進其文學語言核心經驗的發展。
一、開展散文繪本閱讀活動的意義
文學語匯對于幼兒早期文學語言的學習與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幼兒文學語言核心經驗主要包括詞匯、語句及修辭三個方面,豐富幼兒文學語言核心經驗,有助于幼兒在后續學習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的內容。對此,為進一步促進幼兒文學語言核心經驗的發展,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散文繪本,逐步引導幼兒加深對繪本內容的理解。在開展幼兒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閱讀散文繪本,有助于增加幼兒的詞匯量。理解并學會運用文字詞匯是開展系統性文學語言學習的第一步。經調查發現,當前大部分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最早接觸的詞匯形式為名詞與動詞,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名詞與動詞使用較為熟練后,副詞、形容詞等修飾性詞匯才會出現在幼兒的口中。
為增加幼兒的修飾性詞匯積累量,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幼兒閱讀散文繪本,逐步讓幼兒感受到文字的美,為其后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比方,散文繪本《快樂是什么》中就包含了靜靜地、高高的、香噴噴的等修飾性詞匯,這些詞匯的運用不僅能提升繪本文字的意境,還可以加深幼兒對繪本中藝術形象的理解,為幼兒文學語言核心經驗的積累提供助力。教師在開展幼兒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幼兒閱讀散文繪本,有助于幼兒感知語句含義。當前,大部分幼兒學習語句的主要目的是與成年人順利交流,但部分成年人受語言習慣、知識積累量等因素的限制,其在語句結構、詞匯運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若幼兒在語句學習的過程中僅模仿成年人的用語習慣,可能會對其后續文學語言核心經驗的發展造成阻礙。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利用大部分散文繪本語言優美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幼兒閱讀散文繪本,為幼兒的語句學習提供優秀的范本,切實提升幼兒的文學審美能力。教師在開展幼兒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幼兒閱讀散文繪本,可以加深幼兒對修辭的理解。引導幼兒感知文學作品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是當前學前教學中培養幼兒文學語言核心經驗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幼兒感受散文繪本中運用的修辭手法,促進其文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如在繪本《我爸爸》中,作者將“爸爸”比作馬、魚、大猩猩、河馬、房子、泰迪熊等形象,這些比喻的運用不僅使文章變得更加活潑、富有童趣,還能使幼兒體驗到親切感,便于幼兒在后續學習過程中靈活運用相似的修辭手法表達自身的情感[1]。
二、開展散文繪本閱讀活動的方法
隨著文化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繪本文化也得到了有效的發展,筆者通過對市面上的繪本進行統計發現,當前繪本的主題包括數學、社交、健康、科學等內容。在當前幼兒教學過程中,教師開展散文繪本閱讀活動,可以有效地促進幼兒文學語言核心經驗的發展。
(一)選取合適的閱讀繪本
受年齡、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響,面對部分語句信息較為豐富的散文繪本時,幼兒很難通過一次活動就深入理解繪本中語句的內涵。因此,在開展散文繪本閱讀活動之前,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興趣愛好、詞匯積累量等信息,選擇合適的繪本,保證后續閱讀活動的順利開展。為0~1歲的寶寶提供繪本的主要目的是滿足其視力、觸覺等方面的需求,此時,開展散文繪本閱讀活動明顯是不合適的。1~2歲的寶寶“動手”欲望較為強烈,此時,能夠啟發他們探索世界的繪本更符合其需求,同樣,散文繪本也不能滿足他們的實際需求。對于2~3歲的寶寶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認知能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繪本選擇過程中,科普類或者帶有故事情節的繪本更符合幼兒的發展需求,如《暖房子》《偷偷看里面》這類繪本往往會受到幼兒的喜愛。3~4歲是幼兒語言能力、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為幼兒提供一些有簡短對話的繪本有助于幼兒心智的成長。4~5歲的幼兒格外活潑好動,在閱讀的過程中,往往可以憑借事物的描述展開聯想,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幼兒閱讀《花婆婆》《田鼠阿佛》這類繪本培養幼兒的閱讀習慣。5~6歲是幼兒口語發展的關鍵時期,幼兒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與其他人進行簡單的語言交流,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幼兒閱讀《愛心樹》《猜猜我有多愛你》等一些具有連貫情節的繪本故事,在增加幼兒識字量的同時,為其后續文學語言核心經驗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2]。
(二)選擇合適的閱讀方式
開展幼兒散文繪本閱讀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為其后續文學能力的增長提供助力。若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仍采用傳統“填鴨式”教學方式,不僅不會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還可能使幼兒對文學閱讀產生厭煩心理,從而阻礙其文學語言核心經驗的發展。為解決上述問題,在閱讀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具有針對性的閱讀方式,促進閱讀活動順利開展。
例如,繪本《愛心樹》講述了一個一棵蘋果樹與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海南出版社出版的這本繪本共有58頁,如果教師要求幼兒在一次閱讀活動中深入理解這本繪本的全部內容,不僅會導致幼兒產生視覺疲勞,還可能使幼兒因閱讀活動開展得過于緊湊而產生厭煩心理,進而降低活動的開展效率。面對上述問題,為使幼兒能夠深刻感受《愛心樹》中蘊含的情感,教師應結合閱讀活動的時間、幼兒的年齡特點與學習能力等情況,通過將繪本劃分成不同的部分,組織幼兒分段閱讀,或者通過從這58頁中選擇部分畫面,帶領幼兒仔細閱讀,而剩余畫面由幼兒自行閱讀的方式,來提升教學效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