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國峰


【摘要】目的:研究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流行病學特征和預防控制策略。方法:收集2010-2020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中的與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相關的網絡報告數據,調查統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數量、發病、死亡及波及人口數、流行病學特征、實驗檢查結果、防控方法。結果: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概況總結,共計發生230例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其中Ⅳ級及其以下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相對于其他幾種分類占比最高;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特征 ? 集中發生的時間多數在5-7月份、11-12月份,以學校、農村發生率為最高,疾病種類以食物中毒、傳染病為主,P<0.05。結論: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流行病學特征表現明顯且突出,在進行具體的防控措施時尤其加強對農村、學校等地區的食物、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力度,同時做好高發病期的監測工作,并對防控措施加強普及與推廣力度。
【關鍵詞】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特征;預防;控制
前言
近幾年我國各方面的事業均得到了快速發展并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但是現階段公共衛生領域仍需要進一步發展。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具有突發性、未知性、危害大等特點,事件主要包含食物中毒、職業中毒、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等,這些事件的發生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均會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是極為惡劣的影響。雖然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建設發展迅速,但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體系建設和防控方面的管理機制還不夠健全,由于我國人口較多再加上政府執法監管程度無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時俱進,從而導致許多違法事件的發生,我國醫療事業也正處于發展階段,特別是近年間,我國重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率呈上升趨勢發展,一旦防控和治療不及時,將會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生命、社會發展。學校和幼托機構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高發場所,公共衛生事件一旦發生,不僅會威脅到兒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還會造成較大的社會影響。因此提高我國對于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信息分析和總結能力,加強公共衛生監督,從中不斷提升和完善防控措施,同時建立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機制,有助于維護人們生命財產安全及社會穩定,推動人們生活、社會經濟有續發展。鑒于此,為了更好的提升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控制能力,本文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流行病學特征和預防控制策略進行研究,以期為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提供一些幫助,現將報告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收集
收集2010-2020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中的與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相關的網絡報告數據,并通過調查統計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數量、發病、死亡及波及人口數、流行病學特征、實驗檢查結果、防控方法等,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事件分級
依據我國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及相關報告管理制度的規范要求,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做出相應的的界定、分級及分類,其中主要分為I級(特重大事件)、Ⅱ級(重大事件)、Ⅲ級(較大事件)、Ⅳ級(一般事件)、Ⅳ級以下(未分級事件)。
1.3方法
首先對流行病學特征進行調查分析及設計,這是整個研究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調查設計以先、正、學、完、精、重為指導原則,要對調查內容及結果做出全面的詳細幾率,確保研究設計的精準性、科學性,現狀調查要增加描述性內容,如對案例進行分析研究等。
其次做好現場工作觀察。針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要注意進行現場工作觀察過程中,通過運用調查和干預等方式,善于找出事件形成原因,給出針對性和可操作的指導建議和措施,認真分析、描述、研究流行病癥的基本特征、易感人群、爆發因素、存在的危險隱患等。
最后開展實驗學檢驗與流行病防控措施的研究。除了了解流行病必要的防控措施外,要采取全面的防控干預措施,對流行病因進行進一步防控,同時要把實驗室與現場工作的實踐情況相互結合起來,利用實驗室先進的檢驗分析設備進行檢測。由于流行病的病因表現具有模式的特點,單靠常規性的檢驗不足以對其進行準確、客觀、全面的判定,因此必須把檢驗及現場工作人員緊密結合起來,明確采集標本的數量、種類,為最終的檢驗分析結果提供全面的標本采集。
1.4觀察指標
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概況進行總結,運用不同事件的發生率描述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概況;從時間、地點、事件類型對流行病學的特征做出分析和描述。
1.5統計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使用EXCEL表格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流行病學特征做出描述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概況總結,通過統計分析,該該時間段內共計發生230例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其中Ⅳ級及其以下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相對于其他幾種分類占比最高,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特征 ? 其集中的發病時間多數在5-7月份、11-12月份,以學校、農村發生率為最高,疾病種類以食物中毒、傳染病為主,上述資料及數據結果對比后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討論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和生產中的突發公共衛生也在逐漸增加。由于政府重視經濟增長的同時忽略了公共衛生事業領域的發展,從而造成了一系列的公共衛生機制的發生,公眾健康受到了明顯的威脅,同時對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一般當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往往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出現爆發現象,但如果能夠在第一時間做好積極的應急處理和防控措施,不僅能有效防止疾病傳播與擴散,且能夠使患者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救治,確保能夠及時制定出最佳的急救治療方案,有效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可見,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表現的特點是具有突發性,在人們無任何戒備的情況下容易對人體造成極其嚴重的侵害,通過完善的預防與控制流程能夠有效控制疾病傳播且保障患者能夠及時獲得救治。
本次研究中共統計發生230例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對其進行分析和研究后發現Ⅳ級及其以下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較之其它級別種類發生率最高,分別占總發生事件的45.65%及50.44%(P<0.05);在發病時間方面,5-6月(29.13%)為最高,11-12月(26.09%)次之;主要發病種類以傳染病(45.22%)、食物中毒(26.96%)占比最大,發生的地點以農村(73.91%)及學校(65.21%)居多,上述統計相比差異P<0.05,均具有統計學意義。通過這一結果可以得出,學校和農村是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的危險區,由于人群分布和城鄉分布存在明顯的差異,農村地區學校衛生缺乏資源以及基礎設施不完善,衛生制度落后,醫務人員嚴重短缺。學生、教師、家長以及校醫對相應的傳染病和食物中毒預防和治療等相關知識了解不全面,同時嚴重缺乏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預防控制策略相關知識。所以,公共衛生監管部門應當對農村和學校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予以重視,
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預防和控制策略,并予以落實。
通過本次研究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特征總結如下:一是形成原因具有多樣性。如環境污染、傳染病、自然災害、職業因素等。二是分布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時間分布、季節分布、發生地分布差異等,此外在發病率、傳播速度、人群分布方面也存在一定差異。三是傳播范圍廣。當前我們正處于全球化發展時代,現代化交通工具拓寬了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提高了傳播速度,一旦無法控制,將會發生全球化重大事件。如新冠疫情。四是產生的危害極為復雜。一旦發生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不僅對人類的健康形成不利影響,還有可能對居住環境、經濟、政治方面造成惡劣影響。五是治療與防控的綜合性。對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與治理需要結合多個方面開展,如醫療技術、價值層面,責任部門、其它機關部門、國內與國際等結合。
針對突發公共衛生病癥的特征,需要采取相應的防控管理措施,且必須在具體的工作中加強多方聯動,具體來說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防控舉措:第一,以防為先,面對公共衛生事件,醫療部門要力爭做到五個早:“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治療、早隔離”。需要結合網絡公共衛生事件的相關信息對病癥特征進行判斷,如某時段內是麻疹的高發病期,此時要關注極限值與預警界值,要及時考慮麻疹對兒童健康的影響,以是否為顯性感染為主,及時對相關學校、托幼單位進行全面防控,評估風險危害,以達到防范和降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風險。早診斷需要有醫療機構建立和落實預檢分診制度,將發熱、腹瀉等患者列為優先診斷病例。第二,要以控制為核心,明確傳染病與普通疾病的不同特點,對于確認的傳染病患者,必須在門診處進行隔離治療,明確其密接人群,加強對病原體、傳播媒介、出行路徑的全鏈條封鎖與控制,積極做好公共衛生事件防控處理,構建完善的應變防控體系,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防控傳染病擴散。同時還要將公共衛生事件的相關知識宣傳工作予以落實,在流行期間,提醒人們減少不必要的外出盡量不要在人群密集的場合聚集,患者所排除的分泌物要及時對其處理和消毒,多開窗通風,必要時進行室內消毒,開展有效預防和控制工作,從而有效降低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率和發生危害最小化的防控目標。第三,以治療為重要手段,對已經確診患者積極制定搶救、治療方案,或是加快對傳染病疫苗的研發,確保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治療。第四,加強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與預警,以現代化信息技術為手段,加強疾病的衛生監督、防控防疫健康知識教育宣傳與推廣,在傳染病期間做好病患數據的通報報告工作,以增強全民的防控防范意識,減少傳染病爆發幾率。此外建立監測預警機制,各省市地級提前制定突發衛生事件監測方案,以互聯網為載體,做好數據監測及分析,針對出現的異常問題技術做出有效的應對處理。第五,加強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的防控管理力度。尤其是學校、農村地區,加強預防接種和疫苗相關的傳染病控制工作。學校要積極配合衛生部門,確保學生如期按時開展疫苗接種工作,落實好學生入學前接種證的查驗制度,配合防疫部門做好學生疫苗接種的查漏補缺工作。當學校發生與疫苗傳染病相關的流行病時,不僅要做好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管理工作,還要積極采取應急疫苗接種方案。衛生部門要加強對重點發生區域、人群的防控檢查工作力度,同時這些區域要及時組建防控工作臨到小組,對本區域內加強防疫工作宣傳檢查工作,依據原則應每月至少開展一次。此外要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上報制度,并在相關部門領導下,對事件信息進行匯總、分析,積極配合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綜上所述,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流行病學特點表現尤為突出,在進行具體的防控措施時尤其加強對農村、學校等地區的食物、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力度,同時做好高發病期的監測工作,并對防控措施加強普及與推廣力度,這樣一來才能有效減少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病率,降低這些事件對人們生命健康、經濟發展所造成惡劣影響。
參考文獻
[1]宋陽,張譽,陳文,周玉錦,程剛.2016-2018年四川省毒蕈中毒事件流行病學分析[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21,37(07):982-987.
[2]唐群章.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三門峽市確診病例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江蘇預防醫學,2020,31(04):455-456.
[3]葉瑩,范威,王海峰,潘靜靜,王文華,王博昊,黃學勇,郭萬申.河南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20,36(04):465-468.
[4]陳慶國.探析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流行病學特征和預防控制策略[J].當代醫學,2020,26(05):41-43.
[5]張以祥,趙梅玲,趙曉明,蔣蘇燕,萬芹.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2018年學校和托幼機構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醫學動物防制,2020,36(03):25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