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陳向國
“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工作中卻出現了有些地方、行業、企業的工作著力點‘跑偏’,行動措施不符合實事求是、尊重規律、循序漸進、先立后破的要求”。8月17日上午,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在回答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的“運動式”減碳和“兩高”項目盲目發展、“一刀切”問題時說。

孟瑋說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三方面。一是目標設定過高、脫離實際。有的地方、行業、企業提出的目標超越發展階段;有的地方對高耗能項目搞“一刀切”關停;有的金融機構驟然對煤電等項目抽貸斷貸。二是遏制“兩高”行動乏力。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是當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當務之急和重中之重,但有的地方口號喊得響,行動跟不上,有的地方甚至違規上馬“兩高”項目,未批先建問題比較突出。三是節能減排基礎不牢。“碳達峰、碳中和”與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一脈相承,有的地方對節能減排工作不夠重視,能耗“雙控”落實不力;有的行業沒有扎實做好結構節能、技術節能、管理節能,而是寄希望于某種技術一勞永逸解決問題;有的機構蹭熱度、追熱點,熱衷于打標簽、發牌子,碳中和“帽子”滿天飛。
“這些現象,可以說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初衷和要求背道而馳,必須堅決予以糾正。對此,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要求,要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盡快出臺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堅持全國一盤棋,既要糾正運動式‘減碳’,先立后破,也要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孟瑋說。
根據第二輪第三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8個督察組的反饋,山西、遼寧、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廣西、云南8個省(區)均不同程度存在對高耗能、高排放(下稱“兩高”)項目管控不力的問題。
從各省存在問題的強烈程度來看,遼寧、安徽、江西、云南主要問題為對“兩高”項目管控不力,河南、湖南、廣西、山西則存在控制“兩高”態度不堅決或上馬“兩高”項目沖動的問題。
在管控不力的四個省份中,地方政府監管不到位,甚至主動違規推動“兩高”項目建設普遍存在的現象。例如,遼寧省各地上報擬投產達產重點用能項目中,有37個項目沒有取得節能審查意見就擅自開工或建成投產;安徽省六安市安徽金日晟礦業有限公司150萬噸/年球團項目未取得能評審批手續,2019年違規開工建設,省、市、縣三級發展改革部門明知其違法行為卻不制止;江西省九江德安萬年青水泥6600噸/日熟料生產線等9個項目未取得節能審查批復,擅自開工建設,相關地市發展改革部門一直未制止企業違規建設;云南省曲靖市、楚雄州工信部門違規為云騰建材公司和一鑫玻璃制品公司進行備案,兩家企業先后于2016年12月和2018年8月建成投產,督察進駐時仍在違規生產。

而存在“態度問題”的四個省份大多都是因為存在盲目上馬“兩高”項目沖動。河南省的問題僅是“態度不堅決”,如安陽市本應于2020年組織淘汰4.3米以下焦爐,實際上將安鋼集團淘汰外遷的180萬噸/年焦化產能算作本市壓減指標,規劃建設480萬噸/年焦化產能,導致安陽市2020年焦鋼比高出國家要求45%;湖南省對一些不符合要求的項目堅持續建,編制省“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時,仍允許懷化發電項目采用當地石煤作為燃料;廣西省在未完成“十三五”碳排放強度控制目標的情況下,“十四五”上馬“兩高”項目沖動依然強烈。水泥熟料等高耗能行業產能持續擴張,12個在建項目產能達1734萬噸,是“十三五”增量的2.9倍;能源大省山西被批評得最狠,包括上馬“兩高”項目愿望強烈,能耗雙控抓得不緊,審查監管責任落實缺位等問題。全省計劃上馬178個“兩高”項目,預計能耗5942萬噸標準煤,大幅超出“十四五”新增用能空間,能耗雙控形勢嚴峻。178個項目中,101個在建或已建,其中72個手續不全,比例高達71.3%。
“近期,按照黨中央部署,我委會同有關部門開展了專項檢查,督促各地壓減擬上馬的“兩高”項目350多個,減少新增用能需求2.7億噸標準煤,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專項檢查中也發現,與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相比,不少地方的決心力度和工作成效還存在差距,一些突出問題仍亟待解決。下一步,我委將進一步完善和強化能耗‘雙控’制度,制定出臺三年工作方案,指導各地扎實有力有序做好工作,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堅決把不符合要求的‘兩高’項目撤下來,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孟瑋說。
“國家發展改革委承擔著“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正在會同有關部門,抓緊制定完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孟瑋說。
“‘1+N’政策體系將在十個領域采取加速轉型和創新的政策措施和行動。”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于7月24日,在主題為"全球綠色復蘇與ESG投資機遇”的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1北京峰會上,披露了“1+N”的政策體系的內容。
一是優化能源結構,控制和減少煤炭等化石能源。“十四五”時期,要嚴控煤炭消費的增長,“十五五”時期要逐步減少,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因地制宜發展水電,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海洋能、地熱能,發展綠色氫能。
二是推動產業和工業優化升級。遏制高能耗、高排放行業盲目發展,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綠色制造體系。
三是推進節能低碳建筑和低碳設施。加快發展超低能耗、凈零能耗、低碳建筑,鼓勵發展裝配式建筑和綠色建材,在基礎設施建設運行管理的各個環節,落實綠色低碳理念,建設低碳智慧型城市和綠色鄉村。
四是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優化運輸結構,推動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發展電動氫燃料電池等清潔零排放汽車。要建設加氫站、換電站、充電站。
五是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循環經濟是經濟社會發展與污染排放脫鉤、減緩氣候變化的治本政策,加強相關領域的立法,堅持生產責任延伸制度,推動靜脈產業、動脈產業的發展,鼓勵推廣再制造,建立完善讓所有參與方都能夠受益的方式。
六是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研究發展可再生能源,智能電網、儲能、綠色氫能、電動和氫燃料汽車,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資源循環利用鏈接技術等成本低、效益高、減排效果明顯、安全可靠,具有推廣前景的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
七是發展綠色金融。以擴大資金支持和投資,建立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支持金融機構發行綠色債券、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積極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
八是出臺配套經濟政策和改革措施。完善財政、稅收、價格等鼓勵性經濟政策,明確鼓勵什么、限制什么,引導資金、技術流向綠色、低碳領域。
九是建立完善碳市場和碳定價機制。要逐步擴大市場覆蓋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
另外還要實施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既有助于增加碳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也有助于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保護生物多樣性。下一步,將積極推動該領域行動與合作,大力推動植樹造林保護自然生態系統,與聯合國及有關國家繼續推動相關領域國際合作的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