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杜美會 北京首鋼建設投資有限公司
首鋼滑雪大跳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區,首鋼園區北區的西南部,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簡稱“北京冬奧會”)北京賽區唯一的雪上場館,是世界首例永久保留和使用的單板大跳臺場地。北京冬奧會期間將產生單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男女共4枚金牌。
可持續性是北京冬奧會全面貫徹綠色辦奧理念的具體實踐,場館可持續性管理是北京冬奧會實現可持續性目標的重要手段。自北京冬奧會單板大跳臺比賽項目選址在首鋼園區以來,首鋼集團積極落實“綠色辦奧”理念,以“為遺產而興建,隨賽時而調整”為座右銘,以冬奧場館的可持續發展為己任,嚴格按照北京冬奧組委關于場館可持續性管理辦法及可持續性指南等系列制度規定,將可持續性要求扎扎實實的落到場館設計、建設過程中。
大跳臺的設計與其周邊工業遺產再利用緊密結合,除跳臺本體以外,賽事所需配套設施全部來自首鋼冷卻塔區域的工業遺產改造。原首鋼冷卻塔區域的冷卻泵站,在賽時變身成為驗票安檢大廳和賽事管理辦公區;原制氧主廠房,被改造成為賽時的前院服務樓。通過首鋼建設者們的精心設計與改造,成功將大跳臺場地建設成為北京冬奧會比賽場地,滿足冬奧會比賽、觀眾服務等多項功能,實現了工業遺產和冬奧會賽場的有效轉化和完美結合。
首鋼滑雪大跳臺項目通過單板大跳臺這項在青年中人氣極高的運動,創造了新的城市活力點,冬奧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競賽場館與工業遺產再利用、城市更新的完整結合。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和國際雪聯官員對此進行了充分肯定,尤其是巴赫主席稱其為是“對國際奧委會2020議程的理想詮釋”。這是北京冬奧會綠色辦奧理念的又一次生動實踐。
設計考慮了可變剖面賽道的能力,在冬奧會后,以全球唯一“固定單板大跳臺-首鋼單板大跳臺”項目為背景,將單板大跳臺與空中技巧兩種賽道曲線在同一跳臺上實現,借助一種基于正四面體的裝配式模塊單元,利用可拆卸的空間模塊,可實現剖面具備一定近似性的單板大跳臺項目與空中技巧項目的相互轉換,為訓練與賽事舉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最新的賽道剖面設計與集成技術,特別是與空中技巧共享賽道的可能性,代表了此冬季競技體育領域的最新水平。

首鋼滑雪大跳臺施工單位建立企業級的施工一體化的建筑信息模型(BIM)協同管理平臺,主要包含項目立項、企業級駕駛艙、項目地圖、節點管理、進度管理、工程管理、質量管理、安全管理、任務管理、文檔管理、二維碼管理、監控管理、模型管理、系統管理等功能,解決管理不及時、不到位與位置不清晰、手段落后等弊端,對施工建造的生命期進行協同管理、精細化管控。將模型輕量化后轉入到增強現實(AR)移動端,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將圖紙帶到施工現場,比對圖紙與施工是否保持一致;管線路由與結構、精裝、建筑等專業哪里發生沖突,為預留預埋做數據預判,便于準確的指導現場施工。
在施工階段采用BIM技術,極大的提升建筑工程信息化整體水平。各專業之間的協作配合可充分利用各自資源,避免由于數據封閉帶來的重復勞動,有效提高工程的質量和效率,并降低工程成本。
作為首鋼的重點工程項目,在首鋼滑雪大跳臺建設各個環節,首鋼始終秉承“綠色辦奧”理念,采取綠色環保措施。鑒于高強鋼具有強度高、自重輕、空間小等特點,因此大跳臺建設過程中優先使用高強鋼,大跳臺主體結構用鋼4100t,99.55%采用高強鋼,其中高建鋼占比18.3%(637t)。賽道面板采用耐候鋼,占比7.5%(360t);裁判塔裁判層選用耐火耐候鋼,占比2%。通過優化組合,實際建設與設計相比,用鋼量節省9.75%,防火涂料用量節省27%,共減少碳排放量約950t。采取的防護涂裝措施在保證鋼板耐火耐蝕性能的同時進行了減薄處理。經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權威機構組成的聯合專家組論證檢驗,SQ345FRW耐火耐候鋼、配套螺栓、焊材及防護涂裝措施,完全滿足滑雪大跳臺裁判塔載荷和使用壽命要求。
除基礎、看臺、泵房結構以外,首鋼滑雪大跳臺主體結構、幕墻等均為金屬預制構件、預制構件率達到87%以上,工期縮短近30%。同時,采用就近選材、模塊化拼裝、開辟專用運輸通道、提高裝載效率等措施減少了安裝過程中產生的20%能耗。
首鋼滑雪大跳臺項目土石方平衡過程采用就近“移挖作填”的原則,填方充分利用現有的挖方量。建筑物工程挖方主要用于基坑肥槽回填,部分余方用于綠化回填,用以抬高地坪;管線及道路采用分段施工方式,管溝和路基的臨時開挖土方就近沿線堆放于溝槽一側,便于及時回填。項目區施工區域集中,便于土方調運,項目區內土方運距小于500m,土石方利用率為100%;工程完工后,臨建板房拆除回用,硬化路面棄渣運至渣土消納場,棄方運至首鋼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場所進行項目間的調配和綜合利用。
首鋼滑雪大跳臺作為北京冬奧會競賽場館,在世界矚目下,緊跟全球節能環保趨勢,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設計、建設過程中踐行綠色、可持續理念,打造成綠色場館的先行者、綠色建筑的引領者、綠色運營的實踐者,對“綠色場館”目標的實現起到了積極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