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忠民 劉大為 北京節能環保中心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會上鄭重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次宣告,充分體現了我國堅定不移走低碳發展道路的決心,也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成為未來40年中國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主線。
北京十四五規劃提出:“扎實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發布實施碳中和時間表路線圖,實現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率先達峰后穩中有降,為實現碳中和打好基礎。”“開展碳中和路徑研究,組織碳中和技術專項科研攻關?!薄巴晟频吞紭藴鼠w系,健全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和監測體系,定期編制發布市區兩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本市十四五綠色發展規劃,為本市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明確了目標與路徑。
綠色低碳,是指在人類活動過程中盡量減少含碳化石能源的使用,從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減緩溫室效應,減緩生態惡化,是一種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經濟行為模式。低碳標準的范圍涵蓋了能源資源節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循環經濟、溫室氣體排放與捕集、環境保護等方面。
國內外實踐表明,低碳標準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不可或缺的技術基礎,大力推進低碳標準建設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結構、減少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為此,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進程中,應充分發揮標準化工作的基礎性支撐作用和戰略性引領作用,有力促進本市碳中和目標的早日實現。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已經發布的23000多項國際標準中,有732項標準直接貢獻于氣候行動,包括環境管理體系、溫室氣體量化和報告、溫室氣體管理和氣候行動、能源管理體系、綠色金融等。
1.1.1 能源管理與能源節約領域
ISO能源管理和能源節約技術委員會(ISO/TC301)已發布國際標準20項,正在組織制定5項,主要包括能源管理體系、節能量評估、能源績效評估、能源審計等方面。
1.1.2 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領域
(1)太陽能
ISO太陽能技術委員會(ISO/TC180)主要負責太陽能熱利用方面的標準化工作。已發布相關標準19項,正在組織制定6項。
(2)風能
IEC/TC88風力發電系統技術委員會,主要負責風力發電相關標準化工作,已發布相關標準41項。
(3)氫能
ISO氫能技術委員會(ISO/TC197),主要負責氫燃料質量、加氫站、氫制備、氫安全等方面的標準化工作。已發布相關標準17項,正在組織制定16項。
(4)生物質能
ISO固體生物燃料技術委員會(ISO/TC238),主要負責固體生物燃料分類、術語、收取、制備、組分檢測等方面的標準化工作。已發布相關標準45項,正在組織制定10項。
1.1.3 溫室氣體排放管理領域
國際標準化組織環境管理技術委員會(ISO/TC207)于2007 年成立了溫室氣體管理標準化分技術委員會(SC7),專門致力于溫室氣體管理標準體系的研究及相關系列標準的制定。已經發布的標準有11項,正在研制中的標準有6項。
1.1.4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領域
ISO在2011年11月正式成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地質封存(CCUS)技術委員會(ISO/TC/265),專門從事該領域的相關國際標準的研究工作。已經發布的相關標準有10項,正在研制中的有3項。
1.2.1 節能與提高能效領域
全國能源基礎與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20)是節能領域國家標準的主要歸口單位,目前制定的國家層面的節能標準有300余項。包括:能耗限額標準118項,其中強制性標準113項,推薦性標準5項,范圍涉及火力發電、鋼鐵等行業重點產品;終端用能產品能效標準81項,其中強制性標準77項,推薦性標準4項,范圍涉及家用耗能器具、工業設備等;其他推薦性節能標準142項,涵蓋基礎共性、計量器具配備、節能監測、節能評估、余能利用等,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節能標準體系。
1.2.2 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領域
(1)太陽能
太陽能利用主要包括:光伏發電、太陽能熱利用、光熱發電和儲熱等方式。光伏發電方面,已發布國家標準49項;太陽能熱利用方面,已發布國家標準42項,在研報批6項。
(2)風能
全國風力發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50),負責全國風力機械等專業領域標準化工作,已發布國家標準18項。
(3)氫能
根據氫能產業鏈布局情況,全國氫能標委會已初步構建了涵蓋基礎與管理、氫質量、氫安全、氫工程建設、氫制備、氫儲運與加注、氫應用、氫相關檢測等八個子體系的氫能技術標準體系。目前,已制定氫能相關國家標準98項。
(4)生物質
生物質開發利用技術包括:生物質發電、生物燃氣、生物液體燃料、生物質成型燃料等方面。目前我國已制定85項相關國家標準。
1.2.3 溫室氣體排放領域
2014年4月,國家標準委批復成立全國碳排放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548),負責我國碳排放管理術語、統計、監測,碳排放清單編制方法,碳排放核算與報告,低碳技術與裝備,碳中和與碳匯等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截止到目前共計制定發布16項溫室氣體排放相關國家標準;正在制修訂的相關標準有32項,其中完成報批稿28項。
1.2.4 國家循環經濟及綜合利用相關標準
共發布標準21個,其中,鋼鐵、火電等行業循環經濟評價及技術指南標準12個,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相關標準7個,綜合利用標準2個。
“十二五”時期,北京市先后發布了《首都標準化戰略綱要》、《北京市百項節能標準建設實施方案(2012 年-2014 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管理與服務標準化建設的意見》等文件,對“十二五”時期北京市節能標準制定與實施提出了具體要求,切實推進本市節能工作,使本市節能低碳標準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成為先進標準創制“引領者”。
“十三五”時期,為更好地推進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工作,進一步完善首都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體系,北京市發展改革委會同北京市質監局等部門,制定了《北京市推進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化工作實施方案(2015年~2022年)》,把百項節能標準制修訂工程形成的工作機制固化下來,同時進一步規范、優化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的制修訂工作。
2020年1月份,北京市發布的《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建設實施方案》中指出:“在綠色發展方面,建立生態環境標準體系、綠色產業標準體系、城市生態建設標準體系,綠色產業、高能耗、高排放行業實現排放標準全國最嚴格?!薄霸跍p量發展方面,建立城市發展總量控制標準體系和城市空間發展結構改善標準體系,實現節能、節水標準基本行業全覆蓋?!?/p>
在相關政策措施的引領下,北京市已初步建立了以節能、減排相關標準為主的綠色低碳標準體系,包括:
1.3.1 節能及提高能效標準
能耗限額標準共計33項,包括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準,場館、場所能耗限額標準,垃圾、廢水處理能耗限額標準等內容。
能效標準共計7項,包含數據中心、民用建筑、工業鍋爐、能效對標、能效領跑等內容。
1.3.2 溫室氣體排放相關標準
共計38項,涵蓋熱力生產、火力發電等7大能源消耗行業、農業以及通用類的排放核算和報告指南標準19個;低碳企業、低碳社區、低碳建筑、低碳產品等技術導則或通則標準14個;碳匯相關標準5個。
1.3.3 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領域
目前只發布太陽能利用相關標準4項,包含安裝、數據采集、在線監測、應用等內容。
目前,不同行業、不同部門在計算碳排放時使用的排放因子不統一、排放因子的有效期無規定、缺省值與實測值的使用條件規定不明確、核算邊界不統一等,這些問題直接導致碳排放量的統計口徑不統一,彼此之間的統計數據差別較大,各說各話,最終導致無法認定一個科學、公正的權威結果。
相對于本市較高的能效水平而言,現有的部分能耗限額指標規定相對寬松,不能充分發揮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主動性、積極性以及節能潛力,難以引領企業加快能源結構轉型。
2020年,本市共有年綜合能耗5000噸標煤以上的重點用能單位509家,其中,年綜合能源消費量超過10000噸(含)標準煤的重點用能單位239家。本市重點用能單位能源消費總量約占全市能源消費總量40%。
目前,無論是單位數量占比、還是能耗占比均較大的物業、醫院、物流、銀行、制藥、汽車租賃或出租、集成電路及電子設備制造、食品加工、餐飲、航空運輸等行業,目前沒有能耗限額標準。詳見表1。

表1: 2020年度北京市重點用能單位中未有能耗限額標準領域統計表
目前,能耗限額標準的貫徹落實,為本市控制能源消耗總量起到了積極的保障作用,但碳排放限額標準缺失,不能有效控制碳排放,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帶來極大的隱患和挑戰。
實現碳中和,一方面需要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效來減少含碳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為了減少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量,需要將排放的碳進行捕集儲存或加以利用。目前我國的低碳標準體系中,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北京市級層面,均缺少碳消除方面的技術標準。
為有效促進北京市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充分發揮標準的基礎支撐作用,激勵和引導能源消費向低碳轉型,本市應建立完善的低碳標準體系。采取“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工作思路,全面、系統地了解北京市各重點行業領域面向碳中和目標的標準化需求,以目標和問題為導向,構建全覆蓋、多維度、多層次的“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并按照輕重緩急的順序做出工作進度安排時間表。同時,建立碳排放標準制修訂綠色通道,滿足“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大戰略需求。
為保證碳排放結果的科學、規范、統一、公平、公正,急需制定本市碳排放核算統一指南的基礎標準,對排放因子的選取、使用條件,缺省值與實測值的使用條件,核算邊界等問題,做出科學、統一的規定。
對于不能滿足實際工作需求或對實際工作無明顯激勵促進作用的能耗限額標準,要及早啟動修訂程序予以修訂;對于重點耗能行業標準缺失的情況,要及早建立完善,充分發揮能耗限額標準的引導作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能源消耗。
在制修訂能耗限額標準時增加碳排放限值,或在配合能耗限額標準貫徹落實的同時,在重點行業、重點用能單位或重點園區率先建立起碳排放限值、先進值的標準體系,實現碳排放限額標準的突破。
收集整理國內外先進的碳消除技術,包括收集、利用或儲存等,實現前沿技術創新和標準制定的協同發展,通過標準轉化,加速該類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助力已排二氧化碳的消納,為實現最終的碳中和戰略目標做好技術支撐。
發揮行業協會、專業機構和標準化技術組織等在政策宣貫、技術指導、交流合作、成果推廣等方面的平臺作用,積極開展碳中和愿景下北京市綠色低碳標準的宣傳培訓、貫徹實施、效果評估等工作,重點針對碳排放核查、碳排放限額落實、低碳評價等領域,通過編制培訓教材、開展現場培訓、網絡培訓等手段,加強對主管部門管理人員、碳排放核查人員、企業碳資產管理人員的培訓,強化標準與產業政策、法規的協調,依法規范企事業單位碳排放行為,將減碳行為變成個人或企業的自覺行動,切實減少含碳燃料的使用,減少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