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研究現狀、現實困境及發展路徑

2021-10-19 10:54:54談國新何琪敏
理論月刊 2021年9期
關鍵詞:受眾文化

□談國新,何琪敏

(華中師范大學 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430079)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一個民族最穩定的文化DNA,也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另一個民族的標志性符號[1](p137-139),非遺傳播起到了延續優秀文化血脈的作用。隨著國家對非遺的重視及系列政策的出臺,我國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與信息化的加速發展,非遺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與社會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隨意濫用或過度開發非遺的現象嚴重,一些僅僅依靠傳承人進行傳播的非遺項目正在加速消亡,非遺搶救性保護與有效傳播已成為非遺工作者面臨的迫切問題。

隨著信息化和數字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非遺傳播也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利用數字媒介的交互性、便捷性、沉浸性等特點,可以為非遺文化信息的表達提供更多的選擇使得文化的展示方式更加多元化,傳播的內容更具吸引力。例如利用虛擬現實和全息投影等數字技術為受眾提供非遺的“真實”場景,增強受眾對真實非遺環境的感知,豐富受眾的體驗感和沉浸感。這就需要從傳播方式、傳播內容和傳播受眾等多方位來把握非遺傳播新的發展方向,只有把非遺傳播融入新的數字媒體傳播系統中,才能實現非遺的精準化傳播,對我國非遺的保護和傳承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一、非遺數字化傳播研究現狀

(一)非遺數字化傳播模式研究現狀

作為一種以活態文化而存在的非遺,其傳播必須體現地域性和即時性,即非遺傳播不能脫離原生性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且與非遺的活態展示做到同步。數字化傳播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一改原先口頭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乃至早先的電子傳播點對點或點對面的單向傳播模式,變成多對多、多對面、面對面的多向傳播模式,使原先處于被動接受狀態的受眾變成主動的生產者、使用者和消費者。目前,國內外對數字化傳播模式的研究比較多,但對非遺數字化傳播的研究卻不多,其主要傳播模式的研究大致包含以下4大類。(1)基于大眾傳媒的非遺數字化傳播模式。通過紙質(如報紙和圖書)、信號(如電視和電影)等傳播媒介,對受眾開展非遺信息傳播活動。這種模式可充分利用傳統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大眾傳媒的影響力,借助網絡平臺實現傳播服務的轉型升級,參與到非遺傳播模式的變革中。例如電視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可實現非遺傳播網絡化、智能化、大屏化的趨勢,滿足家庭客廳受眾的需求。(2)數字典藏傳播模式。主要指非遺保護單位通過對非遺資源的數字化,構建其專題數據庫,受眾通過互聯網自主查閱的方式推動非遺信息的傳播與流通。目前,數字典藏傳播模式主要以數字圖書館與數字博物館最為典型,如美國首個虛擬圖書館“美國記憶”(America Memory),對語音、文字、圖片以及影像資料為主的美國非遺進行數字化處理,并建立了相應的專題數據庫,供受眾在線閱覽和下載,達到非遺傳播的目的。(3)互聯網非遺傳播模式。利用互聯網的交互優勢,實時傳播非遺活動,使受眾即時感受活態的非遺文化。由于面對面的非遺觀看存在一個豐富的共享環境,受眾可以共享對非遺文化空間的認知,但數字互聯網傳播卻缺少這樣一個共享的語境和文化背景,使其傳播效果大打折扣。(4)沉浸式傳播模式。由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實現的傳播嚴格地說還屬于淺代入式傳播,而利用3D技術、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把受眾拉入場景,通過交互讓受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并能夠更好地融入非遺事件及語境中。有學者認為沉浸式的非遺保護和傳播方式將會成為網媒的主流[2](p47-51)。

目前在模式應用上,非遺數字化傳播主要以大眾傳媒、數字典藏和互聯網三個模式傳播為主。由于沉浸傳播模式對技術和資金的要求較高,應用還不普遍,僅作為前面三種模式的一種補充。

(二)非遺數字化展示方式研究現狀

非遺的種類眾多,非遺名錄中將非遺項目分為10個大類,有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3],其內容多元,表現形式豐富。由于不同類別的非遺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和特點,所以要實現非遺的數字化傳播,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不同類別非遺的特點,因類制宜,采取不同的展示方式,實現高效的數字化傳播。彭冬梅(2006)等人提出,非遺的數字化展示方式應根據不同種類非遺的表征和特色,通過各類數字化技術進行信息的歸類與存儲,運用各類新媒體技術實現數字化展示[2]。黃永林、談國新(2012)等人提出非遺的種類多樣且內容復雜,因此對應的展示方式也不盡相同,可將其分為傳統信息展示類型、機械控制展示類型、交互觸屏展示類型、傳感器式展示類型、虛擬現實展示類型等[4](p49-55)。單肖娟(2012)認為傳統表演是集音樂、動態、故事等多種視聽元素為一體的、高度融合的非遺文化,它通過數字化的影音打破了地域界限,完成了標準化還原,實現了文化共享[5](p459-460)。

根據非遺的特點選擇和搭配不同的數字化展示方式,才能達到傳播資源的最優配置和真正的數字化傳播。目前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數字化傳播展示方式已經變得豐富多樣,而不只是局限于傳統的圖文印刷和屏幕顯示,如表1所示。主要是在傳統信息式展示的基礎上,借助多種技術如物流網、4G移動網絡、虛擬現實等實現非遺數字化傳播。

(三)非遺數字化傳播媒介研究現狀

豐富多元的數字化媒介使得非遺有更多更豐富的表現形式,目前主要包含以下4個類型:(1)基于網絡的數字化傳播媒介。這是一種在國內應用最早和最普及的傳統傳播媒介。賈秀清(2012)等人提到基于個人計算機終端,通過互聯網在線瀏覽非遺資源,可通過圖片、視頻、音樂等影像方式呈現非遺數字化資源[6](p112-115),如“中國非遺網”“中國傳統村落網”以及國際非遺博覽園網站等。此外,王賽蘭(2014)提出VR虛擬展示技術的應用,使非遺在計算機網絡平臺上實現了仿真可操作式體驗,大大增強了受眾在展示媒介中的帶入感和體驗性[7](p206-209)。(2)基于智能設備的數字化傳播媒介。智能化手表和手機等移動智能產品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和娛樂方式,而且這一類智能產品也有更加廣泛的受眾人群。故宮博物院已發布多款手機應用程序,民眾可以很方便地看到故宮內的館藏文物;同時在應用程序中融入了更多互動體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非遺傳播的廣度和速度。(3)基于社交網絡的數字化傳播媒介。作為互聯網時代最流行和普及的社交工具,其具有傳播速度快和受眾多等優勢,也成為非遺展示與傳播的重要渠道。(4)基于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的數字化傳播媒介。如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平臺,除了用傳統媒介展示非遺外,其數字化建設也為非遺的傳播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公眾平臺[8](p124-127)。以博物館為例,在陳列展品中加入數字化展示形式,借助全息投影、3D等互動設備,可以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同時受眾也會使用互聯網設備實現信息傳輸與共享。如在云南麗江東巴文化非遺體驗館,觀眾通過照片采集,可實現民族服飾的虛擬試穿,“試穿”合成照片可以傳輸給觀眾。簡單的文化互動體驗,使觀眾對當地文化有更深刻的印象,對地域性非物質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表1:數字化傳播展示方式

(四)非遺數字化傳播的受眾研究現狀

傳播受眾是傳播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考察傳播效果的基點和立足點。傳播受眾盡管位于傳播鏈條的末端,但受眾也是牽引整個傳播活動的關鍵環節。文化多樣性催生了差異化的社會環境和媒介生態,進而孕育了多元的受眾群體[9](p113-121)。從傳播學視角看,傳播受眾的差異性將表現在文化背景、文化價值觀、信息需求以及信息選擇與處理等方面。

此外,非遺數字化傳播受眾的研究還需要考慮非遺及其所在民族的文化特征、非遺獨有的地域特性,即受眾更需要文化的認同和文化公共價值觀。柴頌華將非遺傳播對象根據居住地區域按社區人群穩定性分為常住與外流流動人員,二者的文化共同價值觀有所差異,并提出根據傳播的目的選擇不同的傳播對象,建立非遺與傳播對象之間的情感紐帶,從而對受眾產生較大的影響[10](p149-153)。云海輝對戲曲的互聯網傳播的受眾研究中,以互聯網接觸戲曲的親密程度將受眾類型分為核心受眾、重要受眾、一般受眾,后者可以向前者轉化?;ヂ摼W傳播下受眾結構更加多元,娛樂、社會交際與自我認同成為受眾的主要需求[11](p82-85)。在受眾研究方法上,將現代社會科學方法應用到非遺數字化傳播受眾分析研究中,如曹剛針對大數據背景下對傳播受眾研究面臨的挑戰進行了分析,發現受眾媒介使用行為的海量數據給數據分析帶來困難,傳統的統計方法難以應對,有關傳播受眾的檢測數據量龐大,其中具有價值的信息卻很少[12](p71-72)。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現實困境

在迎接科技帶來的發展契機和機遇的同時,非遺數字化傳播在升級和轉型中也面臨一些困境。

(一)非遺數字化傳播模式研究滯后,指導性不強

目前對非遺數字化傳播模式與形態的研究多以應用為主,明顯存在基礎理論與方法體系的研究不足,未形成成熟的知識體系。這導致非遺數字化傳播工作缺少通用理論與方法的指導,直接影響到傳播的速率與效率。此外,研究視角也存在單一化問題,微觀具體層次的研究較多,宏觀全局層次、系統化多視角分析較少?,F有研究多聚焦于具體某項非遺的數字化傳播,較少從宏觀全局層進行深入,這使得傳播模式研究較為分散,實踐工作缺少對話與協同合作,造成非遺數字資源的結構龐雜、標準不一、難以融通,影響對非遺數字資源的整合與傳播。

非遺數字化傳播不只是一個技術問題,還是一個復雜的文化問題,所涉主體復雜,現有的數字化傳播模式難以展現非遺的活態性。非遺的數字化傳播應該以一種動態的或活態的方式傳播,它不依賴于物質載體,在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上有自己的特點。數字化傳播必須充分考慮非遺活態傳播的特點,才能使數字化傳播更有效,過去那種視頻或圖片加文字說明的簡單傳播方式已經不能滿足非遺的傳播要求。同時不同類別的非遺應當有不同的數字化傳播形態,如民間文學類主要依靠口頭創作、口頭流傳,與民間美術等具有物質載體的非遺項目的數字化傳播形態應當有所區別。但現存傳播方式存在“一刀切”的形式,缺乏傳播形態的多樣性與多元化。

國務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共計1557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加上各省、市、區(縣)都有相應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如截至2021年湖北省共有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52項,中國列入各級項目名錄的非遺代表性項目眾多[3]?;诖蟊妭髅胶蛿底值洳剡@樣影響力較大的非遺數字化傳播模式通常關注社會知名度或項目級別較高的非遺,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京劇、書法、針灸等非遺項目,頻繁地推介使這些非遺更容易成為中國非遺的代表及文化的主要名片。但受主流媒體關注的非遺占代表性項目的比重很少,絕大部分的非遺項目在大眾媒體上的關注度和傳播處于一種弱勢地位,而恰恰是這些處于弱勢地位的非遺,由于長期缺乏社會關注和重視,大多數瀕臨失傳或消亡的危險?;ヂ摼W傳播模式可較好地提升弱勢地位非遺的傳播,但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對實際應用的指導性不強。

(二)非遺數字化傳播媒介單一,有效性不高

相對于傳統媒介,數字媒介的形式是利用現代數字和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傳播渠道,以電腦、手機、數字接收設備為終端進行信息傳播的新型媒體,具有互動性、主動性、個性化等特征。數字媒介為非遺傳播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不僅帶來了全新的傳播技術和手段,也帶來了全新的傳播理念,網絡、手機、移動電視等數字媒介的出現已經遠遠超過了工具的意義,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數字媒介利用較少,或把數字媒介當作傳統媒介的一種顯示功能替代,忽視和輕視數字媒介的獨特作用。

不同的非遺傳播內容決定了必須選取與其相適應的傳播媒介。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下,由于缺乏不同非遺類型的傳播內容在不同傳播媒介下的傳播效果評估,導致在實際非遺數字化傳播過程中媒介的選擇單一化問題突出,千篇一律現象嚴重影響了非遺數字化傳播效果評估。特別是隨著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在技術驅動下傳播由眾媒時代開始跨越到智媒時代,智媒時代不僅僅是新技術的應用,還將帶來整個傳播生態和格局的改變。目前對智媒傳播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研究成果較少,因此如何把握新興技術的發展趨勢及與媒體的關系,把智媒的核心思想和技術應用在非遺的傳播領域將是一個需要克服的難題。

(三)非遺影視傳播造型設計民族化缺失,題材同質化嚴重

從某種意義上講,非遺影視傳播彌補了非遺數字化傳播媒介單一的問題。非遺影視傳播就是利用非遺資源進行創造性影像轉化的一種傳播形式,通常影像轉化可細化為電影、電視、動漫等。非遺影視傳播在我國的發展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49年前,這個階段我國還處于戰爭時期,影視傳播的主要目的是喚起民眾的民族覺醒,如取材于《西游記》題材的電影《鐵扇公主》,通過孫悟空帶領大家對抗牛魔王的情節,暗諷日本的侵華,以此號召大眾團結一致,共同抗日。這個階段對影視人物形象、故事情景的設計主要還是以模仿為主,從“拿來主義”逐步謀求獨立自主的創意設計。第二階段為1949到1976年,該階段非遺影視傳播的內容和形式主要以通俗化為主,采用水墨書畫、皮影、剪紙、年畫、木偶等非遺符號為元素,形成了鮮明的“中國學派”民族風格,代表作有《大鬧天宮》等。第三階段為1977年至今,該階段受改革開放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經濟的影響,歐美、日韓的影視動畫大量進入我國市場,對我國影視動畫造成巨大的沖擊,并逐漸趨同于國外影視動畫風格,“中國學派”民族風格開始迷失了方向,非遺影視傳播陷入發展困境。直到2015年后,《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大魚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一批大片的出現,非遺影視傳播的民族自信心開始得以重建。

近幾年來,非遺影視傳播雖然發展勢頭迅猛,但題材相對集中,主要以神話傳說類非遺為題材?!段饔斡洝贰斗馍裱萘x》等神話小說擁有孫悟空、哪吒、姜子牙等一批家喻戶曉的人物形象IP,以此為題材進行改編,可以省去一大批宣傳費用,制作風險相對較小,所以成為面向全年齡段的主要影視動畫選題來源。從《鐵扇公主》到《大鬧天宮》,再從《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到《西游記之再世妖王》,就是典型的在傳統神話傳說題材的范圍內做同質化的事情。這樣最終導致的結果,必定是受眾對非遺影視傳播的審美疲勞,即使應用最先進的數字技術,制作最炫酷的大片,也無法再復刻出原味的經典。如何創新性地將我國眾多非遺元素融入影視中,讓受眾領略非遺之美,感受非遺傳承,是未來非遺影視傳播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非遺數字化傳播忽視受眾差異,針對性不足

由于不同國家間以及國家內不同民族與區域之間具有文化差異,其文化模式、文化形態、文化觀念不同,使得非遺的有效傳播變得復雜和困難。非遺跨國家、跨民族、跨區域傳播時,應當首要考慮非遺傳播的適應性和融合性。同時傳播受眾從認知、心理到行為的變化比較隱蔽,難以把握,但目前缺少深入了解受眾的差異性以及非遺感知的邏輯變化與行為等方面的研究。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階層的分化,非遺數字化傳播的受眾群體也逐漸分化和多樣化。受眾群體分化的同時,一些相對弱勢的社會群體逐漸被弱化、邊緣化,融入主流傳播語境的能力正在削弱。除了傳播受眾的文化差異性問題外,受眾群體多元化問題也日益突出。如何在媒體融合進程中更好地應對受眾分化后的階層結構及分眾需求,保障非遺數字化傳播受眾的傳播權利,借助大數據、數據分析、社交媒體等現代媒介工具進行有效數據收集,并利用數據挖掘等技術進行精準傳播,實現非遺傳播受眾賦予的公平、正義,是當前非遺數字化傳播受眾研究中面臨的另一個重要現實問題。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發展路徑思考

(一)厘清我國非遺數字化傳播的展示形態

從口頭傳播時代到文字傳播時代再到數字化傳播時代,人們所能夠利用的信息傳播手段日漸繁多,同時傳播對象在傳播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形態也變得紛繁復雜。口頭語言、文字、聲音、影像都是非遺傳播的重要展示形態。在非遺數字化傳播過程中,無論是相對簡單狹窄的自我傳播模式,還是范圍更加廣泛的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都需要非遺呈現出多樣化的展示形態。因此,構建非遺的多樣化數字展示形態對于提高傳播效率至關重要。這就需要對現有非遺的數字化傳播展示形態的利弊深入挖掘與分析,立足于非遺的活態性、傳統性和整體性,按照不同類型非遺的表現特征和內涵,從傳播學、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美學、心理學等多學科融合角度探究出非遺數字化傳播過程中應當呈現的較為有效的展示形態,確認出具體非遺種類所對應的數字化傳播展示形態,基于此才能構建出一套適宜我國非遺數字化傳播展示形態的體系。

隨著數字媒體及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非遺數字化傳播的展示形態也要不斷創新,非遺數字化傳播展示形態體系的構建需考慮數字化帶來的兩個新特征。一是數字媒體本身的多方式呈現特性,除了原先口頭、紙張、舞臺、影像等傳統媒體的非遺展示方式外,還可以通過智能手機、互聯網、富媒體、數字舞臺、網絡電視、3D/4D影院等來進行傳播,微信、QQ、短信、短視頻等技術手段使展示形式實現了多樣化。通過構建非遺資源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及三維模型數據庫,非遺可以以多媒體組合的形式再現非遺場景。此時受眾可根據需要隨心所欲地選擇非遺文化信息,并進行重新組織和創作,將視覺、聽覺甚至觸覺、嗅覺和味覺結合起來,再現完整的人類感官體驗的能力,提高非遺的數字化傳播效果。二是非遺內容角度的創意展示形態,虛擬現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模仿能力,改變了非遺展示的詮釋路徑,非遺“遠距離存在”成為現實,使受眾在線上、線下間產生共鳴和轉換。與此同時,創新運用影視載體,將舞蹈、音樂、技藝、民俗等非遺與傳統服飾、道具、場景的設置結合起來,可提升影視作品的主題表達力。成功的例子如《大鬧天宮》中大量應用戲曲元素和臉譜化特征來表現角色特點,《大魚海棠》中采用福建土樓等傳統建筑構建場景,《延禧攻略》中以香云紗和刺繡為服飾呈現、以昆曲為表演內容。非遺傳統文化在影視作品中的創意化展示表達,極大地提升了非遺的傳播能力,增強了國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選擇的認同。

(二)構建立體的非遺數字化傳播體系

利用5G技術,把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媒體和基于報刊圖書、電視電影、無線廣播、演藝舞臺等大眾傳播為主的舊媒體相互融合,呈現出新舊媒體傳播方式上的兼容和互補,形成一個多層次覆蓋、全方位聯通、多角度展示的立體融媒體傳播體系,使優秀的中國非遺傳統文化得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在這個立體的非遺數字化傳播體系中,對“受眾”和“媒體—受眾”關系的重新認識是媒體融合發展的必要前提。傳統的傳播受眾的行為模式已經更新,在新的媒體—受眾關系中,受眾占據更加主動、中心的位置。在非遺傳播過程中,受眾不再限于信息接收和互動,而是融合了購物交易、專業咨詢、教育培訓等多種類型的功能,更加重視各種傳播媒介的相互兼容、便捷切換。受眾渴望獲得更加豐富、個性的信息享受,受眾的需求已經超越傳統意義上的傳播與溝通,成為一個融合了媒體功能的非遺數字化傳播綜合體。因此,需要將專注點更多地集中在基于互聯網的立體化的非遺數字化傳播體系構建中,構建思路應立足于數字化傳播互動性、整合性、多樣性的優勢,兼顧傳播者、信息、媒體、受眾和效果五個傳播要素,注重充分發揮社交網絡媒體的主陣地作用,豐富拓展各種非遺數字化傳播形式。

數字化傳播經歷了從文字到圖片、圖片到聲音、聲音到視頻、視頻到互動媒體的不斷迭代升級的過程。特別是數字技術的發展,文化內容制作開始走向高技術、低門檻,即過去只能專業人員才能制作的視頻及虛擬現實作品,現在由于技術的進步,準入門檻降低,一般用戶稍加學習就能制作,全民直播成了非遺數字化傳播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于以往用紀錄片和影視劇來傳播非遺,全民直播下的短視頻有著低成本、非專業化的制作特點,這給處于“弱勢”狀態下的我國眾多非遺項目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如云南大理州的扎染、銀器制作等民間技藝非遺項目在短視頻平臺上收獲了很高的關注度,傳播者通過手機拍攝制作過程,展示非遺的藝術魅力,讓非遺從傳統文字圖片的靜態展示變為視頻的動態呈現,吸引了大量受眾前來學習體驗。

構建立體的非遺數字化傳播體系,對塑造良好的國家及地方文化名片,營造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生態環境,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就要從媒體的融合開始,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做到不同媒體間數字化傳播的深度融合,構建適應“互聯網+”的融媒體傳播平臺[13]。立足于數字化傳播互動性、整合性、多樣性的優勢,兼顧傳播者、信息、媒體、受眾和效果五個傳播要素,本著趨利避害的原則,充分發揮社交網絡媒體的主陣地作用,豐富拓展各種非遺數字化傳播形式,實現人際、群體、組織和大眾傳播的共振效果。在傳播方式上,利用互聯網技術向人際、群體、組織和大眾傳播的多元整合轉變與升級,從過去提供單一場景的標準化內容向滿足受眾從不同場景、不同情境中獲取個性化內容轉變。

(三)提升非遺數字化傳播的智能水平

要實現非遺數字化傳播的智能水平,首先,需提升非遺資源的數字化及數據管理水平。通過研究非遺資源數字化技術標準與分類體系,利用非遺圖片、視頻等數據的知識表達、區塊鏈及知識建庫技術,構建非遺數字化資源的專題大數據庫及基因庫。過去非遺傳播的核心就是分享,分享得越多,非遺IP的價值就越高。但在網絡化時代,非遺數字化傳播的核心不再是分享,而是分享后面的協同,只有構建非遺資源的大數據庫,才能使非遺數字化資源由“孤島”走向協同,才能為非遺的智能傳播提供堅實的技術和數據支撐。

其次,需提高非遺資源創造性轉化的智能創作能力。針對以往創作人員僅關注非遺對影視作品價值提升所起的作用,忽略了受眾對非遺內涵文化的需求等問題,采用“算法決策+非遺場景式”的創作模式,提升非遺資源創作的智能化水平。算法決策就是利用大量互聯網受眾信息,如以往同題材影視的收視和評價數據、受眾位置和分享數據、登錄授權數據等,在一系列的算法分析方法下勾畫出不同受眾的文化需求,創作人員根據這些信息有效結合當下相似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加上對非遺深層次文化內容的理解,設計出與受眾共通的影視文化空間,才能創作出能引起受眾精神和情感共鳴的作品。

再次,需提高非遺的可視化水平。VR技術具有感知、沉浸、代入和交互等仿真特性,可以極大地提升非遺情緒感染、交互體驗、沉浸式觀看效果。“仿真+沉浸式”的視聽技術指的是所有可以用來建構和傳達復雜非遺知識的圖解手段,包括非遺信息和知識可視化結合技術、可視化模型技術、可視化交互技術等,對非遺及其文化空間資源進行挖掘,建立非遺表達空間、時間和屬性間的關系,實現非遺在時間和空間維度的知識表達,并以這種方式幫助他人正確地重構、記憶和應用這些知識,使非遺文化傳播由被動走向主動體驗。

最后,需提升非遺的精準配送和個性化服務水平。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ARVR等技術的發展使人類逐步走進智媒傳播的時代,非遺智媒傳播是數字化傳播的新高度。這就需要發揮目前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優勢,對非遺智媒傳播進行探索研究,通過改進一對一傳播的服務質量,提高非遺傳播過程中受眾與受眾、受眾與非遺、受眾與媒介、非遺與媒介價值匹配與功能整合的程度,實現非遺傳播過程中的個性化與精準化服務能力。在智媒傳播時代,傳播格局和輿論生態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全球化進程加劇,地方之間的信息壁壘進一步被打破,數據的價值更加重要,數據分析與獲取的能力也將更加重要,個性化非遺文化需求將得到更進一步滿足。

(四)夯實我國非遺數字化傳播的互鑒路徑

互聯網時代數字化傳播意味著非遺的跨文化傳播將大大增加,也就是說不僅僅跨文化、轉文化傳播得到了加強,而且數字化多語言和多元文化交流的多樣性也得到了加強,孔子、京劇、功夫等文化符號也成為中華文化對外交流的重要載體。雖然我國文化整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有所提升,但與我國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面的實力以及國際地位相比,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2019年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的“中國方案”,指出文化自信與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意義以及提升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

實現非遺的文化自信與交流互鑒,首先要解決哪些非遺優先互鑒的問題,中國繁多的非遺項目不可能一下子同時走出國門,應當對不同類別的非遺做一個整體評價,確認哪些非遺是異質文化圈內較為容易接受的,哪些是最能代表我國國家形象的。其次要突破語言認知智能關鍵技術,開發多模態信息融合的語言智能認知系統,為跨語言交流提供準確、快捷、可靠的多語種翻譯服務。該多語種翻譯服務應在正確理解和把握非遺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對目標語言及文化語境充分理解,通過最恰當的翻譯策略,構建在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橋梁,提升智能翻譯的傳播效果。最后需確立非遺交流互鑒的形態與媒體。全媒體時代傳播形態與傳播媒介日漸多樣化,非遺的文化交流互鑒同樣需要一套多元化的展示形態體系與立體化的傳播體系來保持文化有效高質地傳播,形成全面的非遺文化交流互鑒傳播方案。例如,神話傳說類非遺適合通過影視媒體形式傳播,注意在鏡頭語言的表達設計上有意識加入傳播雙方所能充分理解的中國元素,并通過民族傳統藝術進行形式化表達。動畫電影《哪吒》就是一個成功案例,片中傳遞出的“打破偏見”“我命由我不由天”等民族文化主題在跨文化受眾之間形成心靈的共鳴,讓跨文化受眾更好地了解到了中國傳統文化。

四、結語

如今在數字化時代,非遺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紙質傳播和口耳相傳,豐富生動的影像視頻和沉浸式媒體等為其提供了更多的傳播機會,同時非遺的數字化傳播又是一個多元的、復雜的體系。因此必須在非遺傳播內容多樣、數字展示形態多元以及傳播受眾差異之間,找到適合我國國情的非遺數字化傳播模式和發展路徑。在遵循非遺本真性、活態性的前提下,根據新技術發展與傳播學原理,以非遺的有效傳播問題為邏輯主線,從非遺數字化傳播媒介、傳播對象、傳播展示形態三個維度,探究非遺數字化展示方式及其適應的數字化傳播媒介與模式,逐步推進非遺的智媒化與智慧化傳播、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非遺數字化傳播研究將有利于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滿足人們日益迫切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需求,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文化自信,推動中國文化實現文明交流互鑒。

猜你喜歡
受眾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誰遠誰近?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傳媒評論(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用心感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新聞傳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基于受眾需求談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
新聞傳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女黄网十八禁免费看|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日韩av无码DVD|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欧美一区|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资源站| 美女国产在线|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五月婷婷精品|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欧美午夜久久|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综合狠狠| 国产偷倩视频|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电影| 无码'专区第一页|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亚洲天堂网2014|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a毛片在线播放|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色综合狠狠操|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jizz国产视频| 亚洲免费黄色网|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操美女免费网站|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91网址在线播放|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久|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狠狠v日韩v欧美v|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欧美另类图片视频无弹跳第一页| 国产男人的天堂|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亚洲无码久久久久|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久久一级电影| 国产91麻豆视频| 色综合国产|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亚洲成人免费看|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va免费精品|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久久久久| 成人午夜久久|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