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明

一些老師思考問題時受“二分法”影響,容易做出非對即錯、非真即假的判斷。從本案例來說,我認為能否設置“嘗”的環節不應是思考的重點,而應跳出“二分世界”,根據幼兒的發展方式和特點做“恰到好處”的教育。
片面考慮“嘗”給幼兒帶來的安全隱患,而讓幼兒失去“嘗”的機會,可能會讓幼兒對自己探索世界的方式產生懷疑,得不償失。再者說,若按此邏輯,“聞”這個環節也不可為,很多化學液體直接聞也會對身體產生影響,甚至引發生命危險。既然不可以用“一把尺子”衡量幼兒,那我們也不應該用“一把尺子”去判斷教育。所以,我們思考的重點應該是怎么“嘗”更合適,而非“可不可”嘗。
◆ 教育目標決定教育環節的設置
教育環節的設置與教師設定的活動目標息息相關。案例中教師所設定的目標是“從三杯液體中找到水”,僅從這個目標來看,活動過程中不需要設置“嘗”的環節。因為幼兒通過觀察、比較便能確定牛奶與其他兩杯液體的區別;再通過“聞”找到白醋,從而判斷最后一杯即是水。
但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也可能模仿“聞”的環節,在生活中去聞一些不明的液體,危害身心。因此,在幼兒具備“小蘇打與醋會發生反應”的經驗基礎上,建議將小蘇打選為輔助材料。這樣,幼兒只需要通過操作、觀察、比較便可找出水。可見,上述兩種情境中,都不需要“嘗”的環節便可達到教育目標。
◆ 把握“嘗”的契機,學會自我保護
嘗、聞、摸、看作為幼兒感知世界的基礎方式,本身并沒有錯,活動中設置“嘗”“聞”等環節,正是向孩子滲透不明液體不可嘗、未知液體不可聞以及學習自我保護的教育契機。
在活動準備上應為幼兒提供安全、適宜的材料供幼兒探索。在幼兒順利完成任務后,可創設一個能引發幼兒思考的情境,如為幼兒提供三杯不明液體并提出思考問題“有什么好辦法可以辨別出這三杯液體是什么,請你說一說為什么”。
幼兒各抒己見時教師需敏感捕捉幼兒的言語信息。當幼兒說“聞一聞就知道”“嘗一嘗就知道”時,再次拋出問題:“直接聞會不會有危險呢?直接嘗會不會有危險呢?為什么?”促使幼兒深度思考這一問題。此時便是滲透不明液體不可嘗、不可聞,提升自我保護意識、學會保護自己的重要契機。
我們發現,“嘗”和“聞”都是幼兒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作為教育者不能“一刀切”的將此環節濫用或省略。而應結合教育目標和實際情境,靈活安排,讓“嘗”和“聞”應用得恰到好處,以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