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鏡輝 許靜


【摘要】英語高考新題型讀后續寫高效地突出了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對于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面對新題型,如何做好教與學是一線教師的新挑戰。本文以協同效應為理論基礎,探討體驗式教學模式,即以課堂表演的形式教會學生更合理地分析故事人物感情線索,進而形成完整的故事情感鏈,從而提升學生讀后續寫的文本分析能力。
【關鍵詞】讀后續寫;情感協同;體驗式教學;課堂表演
【作者簡介】陳鏡輝,許靜,佛山市第一中學。
一、引言
新高考模式已經落地,讀后續寫這一新題型成了課堂教學和研究的熱點。讀后續寫是一個優秀的題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王初明教授認為該題型不僅能夠有效考察學生的讀寫綜合能力,還能借助考試的反撥效應促進英語教學和學習,將理解和產出緊密結合起來,將內容的創造與語言的模仿有機結合起來,借此提高外語教學。
該題型的理論依據和核心是語言學習的協同效應,即當語言理解和產出結合的緊密程度越緊,協同效應越強,英語學習效果就越佳。因此,要求學生在創造續寫內容過程中保持與原文情景模式協同。筆者認為,除了語言表達,寫作手法和故事情節的協同,更要達到“情感協同”,學生才能確保續寫內容和原文高度融合和連貫,這正是讀后續寫教學的重難點所在。教師要先引導學生分析已知的故事情節,合理地推斷人物情感的變化,得出更貼近人物性格和故事背景的情感鏈,最后再進行續寫。
二、“情感協同”是讀后續寫的重難點
“情感協同”是讀后續寫教學的重難點和突破口。對此,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讀后續寫的文體是記敘文,除了故事的4個元素(起因、發展、高潮、結果),情感因素也是貫穿整篇文章的。正如夏谷鳴老師指出:“讀后續寫需要學生在閱讀時厘清故事情節發展的前因后果,分析人物表現出的內心情緒變化,解讀作者的意圖和目的,評價故事的文化價值。” 因此,能正確分析人物情感是讀后續寫的關鍵之一。
人物情感與人物動作密切相關。具身認知理論(Embodied Cognition)認為人的生理體驗(即動作)與心理狀態之間是有強烈聯系的。比如,開心時我們會發出“笑”“手舞足蹈”“歡呼”“說積極的話”等動作;而傷心時,則可能發出“哭”“低頭捂臉”“表現消極”等行為。基于此,筆者認為要引導學生合理分析情感,才能更合理描寫出人物角色的動作,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在日常教學中,筆者在教學生“情感協同”時往往會遇到以下難點:
大部分學生的文本分析能力較弱,難以從故事背景和情節中悟出人物情感;
受傳統寫作教學影響,學生大多只會關注語用能力而忽視人物情感的推動作用;
學生生活閱歷較淺,難以深刻體會角色的情感態度和變化。
綜上,筆者嘗試用體驗式教學模式教導學生“情感協同”。體驗式教學理念指學習者通過在真實或模擬英語學習環境中的具體活動,獲得親身語言體驗和感受,并通過與其他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和分享學習體驗,進行反思、總結,最終再回到學習中去,同時在快樂的學習中實現成就體驗。筆者認為課堂表演能創設體驗式教學情境,教會學生合理分析人物情感,進而推動續寫的情節和動作。
三、教學設計思路——以2020年山東省英語高考讀后續寫為例
題目講述了三個孩子在艱難的生活條件下依然希望幫助另一個想要幫助父母的小男孩的故事。而故事中的媽媽,在得知孩子們這份善心后十分支持孩子們(第一段段首句),并最后付諸行動(第二段段首句)。
要解構人物情感,有幾個要素是不能忽視的:人物性格、故事背景、故事情節變化。但由于文字理解的局限性,在教學課堂中,學生能體會出的人物情感往往會比較單一和淺薄。
本課堂力求讓學生基于文本,理解和感受人物情感,創造情景劇,在此過程中思考故事情節發展和人物動作鏈。教學步驟如下:
合理的課時安排及充分的準備。
合理的課時安排:筆者把整個教學內容分為2個課時。課時一是小組合作分析文本,并簡單制作表演道具和安排演出細節;課時二是教學內容的核心:小組課堂表演,分享表演情感及作出對比,并最終形成合理的感情鏈。第一課時是第二課時的鋪墊。
充分的準備:第一課時以小組形式進行。小組內部分配好角色(道具組、演員組、導演組、旁白組等),解構文章背景,簡單制作具體場景和表演道具,并準備臺詞等細節。
分析時,要求學生把一些較為抽象的場景和動作轉化成具體的表演場景或道具。抽象的場景和動作如The economy was in decline; Many of their families were struggling to make ends meet; She is a most kind and thoughtful woman等。通過合作,學生創造出更鮮活和具體的場景和人物形象。比如有小組就“many of their families were struggling to make ends meet”創造出“家徒四壁”的場景;有小組通過“There was a man sick in bed.”創造出“躺病床”的場景;有小組制作出“食物”,“藥品”甚至是下文的核心“爆米花”。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小組里每位學生各司其職,活動井然有序。最后,小組繼續討論更細節的內容,如旁白,臺詞和動作等。
第一課時的作業布置:第一課時的作業是形成紙質版的思維導圖。每小組安排同學準備第二課時的課前分享。同時,表演道具也需進一步完成。
內容豐富的第二課時:
課前3分鐘——喚醒對已知故事的理解
隨機抽同學根據思維導圖進行已知故事的分享。
小組表演,分享和對比——得出合理的情感鏈
被邀請的小組成員先向全班分享自己的任務分工,并進行對已知文本的課堂表演。同時,臺下的其他學生需要在觀看表演的同時填寫每個動作所產生的情感。(以下是部分表格展示)
在完成表演后,參演的同學分享他/她在表演時的內心情感。此時,臺下已經填好表格的同學會就所填的情感詞的異同和表演的同學進行討論。班級在投票后形成較為統一的意見,并形成如上圖的情感線索(情感鏈)。
呈現第一個續寫情節并做好表演準備:在完成人物性格和情感得初步分析后,教師呈現第一個續寫情節(即第一段續寫得段首句)。然后,教師讓學生繼續以小組討論的方式,結合已知的人物情感鏈,進一步討論可能產生的動作(即故事情節)。討論結束后,學生填入以下表格(只要求填入動作。以下是部分展示)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需要根據已知的人物情感,預測可能發出的動作。比如,經過第一環節的討論后,學生認為主角的性格大致是helpful; optimistic; creative; thoughtful等,再結合段首句的信息 “she thought it was a good one, too”,學生得出的動作大致有“nod with a smile”“taught them how to make popcorn”“make a lot of preparations”等。同樣,在設計好場景后(有小組甚至現場制作了表演道具),小組開始準備表演的細節,如動作和對白等。按之前的要求,被邀請的小組進行表演(此次表演可邀請2組,方便更好地進行討論和對比)。表演結束后,臺下學生按要求填入對應動作以及對應產生的情感詞,并在表演的同學分享自己感受后進行情感詞的對比,進而呈現出一條大家比較認同的情感鏈。課堂還從情節推動這一角度投票選出最好的小組。
課堂升華:
讀后續寫除了語言能力,人物情感分析也是十分關鍵的一步。這可以讓學生合理地推斷續寫部分應有的故事情節。在分析時,學生可以把文字具象化,在腦海中形成具體場景和動作,從而更好地讓自己代入角色,形成有效的情感協同。
作業布置:
課堂作業是第二段的續寫任務(即第二段的段首句)。完成后,學生會把兩個續寫段落合并在一起,形成一篇完整的讀后續寫作品,并在班級里展示。
總的來說,課堂依據“閱讀文本信息——設計具體場景道具 ——編設臺詞和動作——表演——表演者和臺下同學的情感協同 - 形成情感鏈”這一模式進行。
課堂反思:
筆者在嘗試體驗式教學課堂的過程中遇到了以下幾點問題值得反思和改進:課前準備可以更充分,角色分配要落實。在實際課堂上,由于小組有部分同學能力較強,承擔了很多的任務,導致部分基礎較弱的學生只能做“看客”,難以積極參與課堂。這和課前準備不夠充分,對體驗式教學模式的認識不夠深入有關。筆者認為應加強體驗式課堂以及表演理論的學習,更合理安排任務,真正讓每一位學生融入課堂。
提升學生情感用詞能力。在課堂上,大部分同學對于作者情感的把握都比較準確,但他們的情感用詞能力比較匱乏,比如只會用“happy”“sad”等。筆者認為,下一課時可以就這個方面加強輸入,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情感用詞,加強表達能力。
四、結語
基于讀后續寫的協同效應,筆者以具身認知理論和體驗式教學模式為理論基礎設計了本次課堂。通過課堂的觀察和總結,本次課堂帶領學生通過表演形成了一條較為完整的情感鏈,而學生在小組合作的同時也不經意間地完成了一次續寫的任務。然而,這樣的體驗式教學模式還處于起始階段,筆者認為還有很多的細節問題有待更深入的探討和更多的嘗試。讀后續寫中最大的問題是學生習作往往會天馬行空,但會缺少情節的合理性。而通過人物情感協同推斷合理的情節和動作可以說是給讀后續寫一條紅線,讓讀寫的內容在合理的范圍內自由拓展。總的來說,本次課堂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參考文獻:
[1]勞倫斯·夏皮羅(著),李恒威,董達(譯).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
[2]王初明,亓魯霞.讀后續寫題型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 (5):707-718.
[3]王初明.讀后續寫-提高外語學習效率的一種有效方法[J].外語界,2012(5):2-7.
[4]王立非,袁鳳識,朱美慧,魏梅.體驗英語學習的二語習得理論基礎[J].中國外語,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