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初中英語復習教學存在忽視主題意義探究的現象,文章以《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倡導的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整體教學理念,結合教學實例,闡述基于主題意義的初中英語單元整體復習教學策略:設計學習理解類活動,提升學生的概況歸納能力,設計應用實踐類活動,提升學生的整合運用能力,設計遷移創新類活動,提升學生的創造想象力。
【關鍵詞】主題意義;單元整體復習;復習課
【作者簡介】徐娟,江蘇省如皋市九華初級中學。
一、引言
復習課是初中英語教學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課型,高效的復習課能夠將學生“碎片化”的知識整合,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前復習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 復習教學方式陳舊。部分教師單純地處理語言知識,通過大量習題的反復操練完成復習課的教學任務,根本提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復習只是為了考試服務,不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有些教師講得過多,學生獨立掌握知識和主動訓練能力的機會就少,學生處于被動位置,沒有時間及時思考、消化和吸收。
2. 缺乏情境主線。部分教師不注重單元各個板塊之間的聯系,按照單元板塊順序復習,教學環節支離破碎,處理教材缺乏靈活度,教學方式呆板,不利于學生在情境中體驗主題意義。
二、基于主題設計活動,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所有的語言學習活動都應該在一定的主題語境下進行。本文以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2“School life”的單元整體復習課為例,分析基于主題意義復習的有效教學策略。本單元的主題是學校生活,主題語境為人與自我。
1.設計學習理解類活動,提升學生的概況歸納能力。學習理解類活動主要包括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等基于語篇的學習活動。教師從引導學生討論英美國家中學生校園生活的異同出發,提出問題:“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ritish school life and the American school life?”旨在讓學生用學過的語言知識歸納、概括,教師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引導學生交流討論,然后分享反饋。學生結合教材中所學內容作出如下回答:
S1: Nancy studies in a British school. It is a mixed school. She likes French best.
S2: Nancy's school has a Reading Week every year.
S3: John studies in an American school. He studies more subjects than Nancy.
S4: Nancy is in more clubs than John, and she has more free time than John.
S5: American students have longer summer holiday than British students.
S6: American students spend more time doing homework than British students.
…
T:I'm glad to see that you find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分析與思考]
學生通過學習教材內容,已經對英美國家的校園生活有了初步的認知,但是這些內容在教材中比較零散,不利于學生形成整體概念。于是教師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激發學生深入探討英美國家中學生的學校生活異同,這樣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回顧了所學內容,提升了概括歸納能力。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鋪墊必要的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感知語言所表達的意義和語篇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取向。
2.設計應用實踐類活動,提升學生的整合運用能力。應用實踐類活動主要包括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化與應用等深入語篇的學習活動,即在學習理解類活動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和所形成的新的知識結構開展描述、闡釋、分析、判斷等交流活動。
感知了英美國家中學生校園生活的異同,教師引導學生談論自己的校園生活。教師提出問題:“How do you find your school life?”教師播放一組學生參加校運動會的圖片和運動會的頒獎視頻。學校運動會是學生真實參加過的活動,真實的語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增強學生對主題意義的體驗和認同。教師布置小組合作,以“Our colourful school life”為題,做一個口頭的report。為了讓班級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師對level A的學生只提供一個report的最基本支架,對level B 的學生提供一個較為詳細的支架,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框架結構。在此過程中,教師鼓勵level A 的學生可以作其他主題的report,比如學校開展的歌詠比賽等。
Good morning everyone ! It's my turn to give a report on the school sports meeting.
The school sports meeting was held..., I was a member of .... My classmates...., and my teachers.... We ... during the sports meeting.
That's all,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分析與思考]
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和所形成的新的知識結構開展描述、分析和判斷等交流活動,逐步實現對語言運動的自動化,助力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以“school life”這一主題為主線,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多姿多彩的學校生活,不僅整合了所學內容,也讓學生的語言輸出更加系統,作report的過程具有實踐性和真實性,可以鍛煉學生語言綜合運用的能力。教師基于學情的差異化教學,給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支架,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課堂,積極參與課堂,體現了學生的參與、體驗和合作。
3.設計遷移創新類活動,提升學生的創造想象力。遷移創新類活動主要包括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造等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即教師引導學生針對語篇背后的價值取向或作者態度進行推理與論證,賞析語篇的文本特征和修辭手法。
在復習課的拓展環節,教師設計人文性的活動,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教師播放一組抗疫期間學生居家學習的圖片和醫生護士抗疫的視頻,與學生一起回憶一段特殊的學習經歷: 疫情期間居家學習。相比于醫生護士沖鋒陷陣在抗擊疫情一線,作為學生,任務是什么呢?在教師的步步引導下,學生給出如下回答:
S1: We students were patent enough to spend most of our time staying at home.
S2: We should wash our hands and wear masks when we go out.
S3: If I had to go out, I always remembered to wear masks properly and obey social distance.
...
教師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How do you like your special school life?”學生分組討論“自己居家學習的情況”“居家學習的心理感受”。在討論結束之后,學生完成一篇題為“My special school life ”的習作,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自作之后,開展小組互評和教師點評反饋。
[分析與思考]
從文本情境出發,設置遷移情境,升華文本的主題意義。疫情期間居家學習是學生親身經歷的事件,學生能夠在相對完整和真實的語境中接觸、體驗、理解和學習語言,才能更好地理解語言的意義和用法。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與學校生活這個主題意義相關聯的抗疫居家學習,從而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學生可以在新的語境中,在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點評的過程中,綜合運用語言技能,進行多元思維,創造性地解決情境中的問題,理性表達觀點、情感和態度,體現正確的價值觀,實現深度學習,促進能力向素養的轉化。
三、結語
本節課從內容的重新整合、情境的真實創設、教學活動的設計到語言的運用,都圍繞主題展開,讓復習課成為一個嶄新的課堂,減輕學生復習的疲倦感。教師結合主題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簡單的信息輸入到有意義的語言輸出,在主題意義下感知語言、應用語言和遷移語言,升華對主題意義的理解。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王薔,周密,蔡銘珂.基于大觀念的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 20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