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2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領導人峰會上發表視頻講話時警告,人類持續兩個世紀破壞自然的活動造成了生物圈災難。當前物種滅絕速度是過去1000萬年平均水平的數百倍,而且還在加速,到2030年,全球生態系統崩潰每年可能造成近3萬億美元的損失。
對物種滅絕踩下“急剎車”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COP15領導人峰會上表示,在過去兩個世紀,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污染海洋、退化土地等破壞自然的活動導致了生物圈災難,人類正面臨世界末日般的物種滅絕。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今年9月4日更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顯示,在評估的138374個物種中,38543個物種面臨滅絕威脅。
“這提醒了我們,人類健康、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緊密交織。”《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伊麗莎白·穆雷瑪表示,過去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并不盡如人意。
10月13日通過的《昆明宣言》承諾加快并加強制定、更新本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優化和建立有效的保護地體系;積極完善全球環境法律框架;增加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實施“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所需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進一步加強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現有多邊環境協定的合作與協調行動,以推動陸地、淡水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恢復。《昆明宣言》確保制定、通過和實施一個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扭轉當前生物多樣性喪失。并確保最遲在2030年使生物多樣性走上恢復之路,進而全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2050年愿景。
此次大會的東道國中國,既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全球少有的較好完成“愛知目標”的國家。這也讓國際社會對中國方案充滿期待。COP15領導人峰會上,中國宣布將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多方專家認為,中國方案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了智慧。專家龍迪表示,中國采用世界一流的方法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結合了生物多樣性價值評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災害風險預防價值,最終劃定了從偏遠地區到人口密集地區所有范圍內的生態保護紅線,值得其他國家借鑒。
珍稀生物喜提“降級”
我國大熊貓、藏羚羊等一批珍稀動物喜提“降級”、巧家五針松等珍稀植物增長百余倍的好消息令網友振奮不已。這接二連三傳來的喜訊,無一不在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顯著成效。
長期以來,我國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視程度從未消減,尤其近年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我們更是走出了一條“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中國特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道路。
從“瀕危”到“易危”,由“易危”變“近危”。如今,大熊苗、藏羚羊等一批珍稀動物喜提“降級”,網友對此笑談道:“人手一只大熊貓的日子不遠了。”國家保護動物數量在逐年增加,巧家五針松等一批珍稀植物也由兩位數發展為5000余株。這一個個喜訊并不能稱作驚喜,更應是意料之中。而我們之所以能夠取得這個舉世矚目的“意料之中”的成就背后,靠的是國家正確的理念和決策,靠的是數百萬生態環保參與者的斗志和行動力。
綠色代表著生命,更是美麗中國的底色。在探索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道路上,中國率先提出了“生態保護紅線”這一原創性概念和生態保護模式,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一種創新的解決方案,更入選聯合國“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全球15個精品案例,對國際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國這樣和“動物界”交朋友
每年5月至7月,是“高原精靈”藏羚羊為產羔而遷徙的季節。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喚”,來自青海三江源、新疆阿爾金山、西藏羌塘的雌性藏羚羊,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地前往可可西里卓乃湖,奔赴一場“生命之約”。2006年,青藏鐵路正式通車。這條直穿可可西里的“巨龍”并沒有造成自然保護區的地理分隔,藏羚羊年復一年的遷徙路線也依然照舊,這背后得益于野生動物遷徙通道的建設。
高架橋梁,以橋代路。青藏鐵路工程師考慮到修建鐵路可能阻擋藏羚羊等野生動物遷徙的問題,因而從位置、寬度和高度等多方面匹配當地野生動物的實際情況,修建了33處野生動物通道。8年后,連接肯尼亞蒙巴薩港和首都內羅畢的交通要道——中非共建的蒙內鐵路遭遇了同樣的問題。由于蒙內鐵路穿越內羅畢國家公園和察沃國家公園,且后者為肯尼亞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蒙內鐵路建設對野生動物和環境的影響一度引發當地環保人士的廣泛關注。
“蒙內鐵路建設的設計過程中,我們針對環境影響采取一系列措施,借鑒荷蘭A50公路、德國B38公路,以及中國青藏鐵路的設計經驗。”時任中交鐵道總院蒙內鐵路設計總工程師張景橋說。在調研野生動物生活習性和遷移路徑的基礎上,蒙內鐵路全線共設置大型野生動物通道14個、橋梁79座。所有橋梁式動物通道凈高均在6.5米以上,長頸鹿不用低頭即可通過。此外,還在大河處適當延長跨河橋梁引橋,加高橋梁高度,方便動物通行。
在保障野生動物遷徙之路的同時,為野生動物打造一條綠色之路也同樣必不可少。這條綠色之路,在于動植物并重。野生動物的生存發展與其所處環境中的植物唇齒相依,鐵路建設無法回避如何保護植被覆蓋這一問題。青藏鐵路采取“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的方法,在鐵路沿線構建了一道長達700余公里的“綠色長廊”。蒙內鐵路則注重保護蒙巴薩紅樹林濕地公園的紅樹林,盡可能減少砍伐,預埋多處過水管涵,保證紅樹林正常生長。
(綜合《新華每日電訊》、新華社、中新社、人民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