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明 關月月
摘要:動詞中心論基于動詞建構句法結構,關注動詞語義及其語義配價情況,注重從語義層面探尋句法現象的理據特征,解釋句法結構的形成過程。不過,它無限制賦予動詞新的意義,使得動詞意義過度增長,違反了語言的經濟原則。構式中心論基于構式建構句法結構,認為句法結構的形成源于構式和詞項的熔合,注重從構式視角探尋不同句子的意義差異,從而解決了動詞意義的無限增生問題。不過,它將動詞多義變為構式多義,同樣違反了語言的經濟原則。從本質上來看,二者并非截然對立,而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結合這兩個視角進行語言研究,可以更深刻地認識語言本質,有效解釋跨語言的共性和差異現象。
關鍵詞:動詞;構式;句法結構
研究句法結構主要有兩種視角:動詞中心論和構式中心論[1](P25)。前者以動詞及其配價結構為研究對象,后者以構式及其填充成分為研究對象。前者屬于自下而上的研究,探討低層次單位構成高層次單位的組合規則,因而是組構性質的(композиционный);后者則認為句子中的結構及其特定意義形成構式,結構形式和意義都不能從其組成元素中推測出來[2](P4),因而是反組構性質的(антикомпозиционный)[1](P30)。本文擬探討二者的主要內容和所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將二者相結合進行研究的可能性。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中的漢語例句均出自CCL語料庫,俄語例句均出自俄羅斯國家語料庫。
一、動詞中心論
動詞中心論把動詞視為句子構建的核心,從動詞入手來研究句法結構,其主要依據是動詞“影響參項的選擇并決定整個結構的基本屬性”[3](P9)。動詞所指情景包含情景參項,必需的情景參項稱為語義配價,動詞及其配價則形成句子的基本語義結構[4]。語義結構通過投射規則轉換成句子的句法結構,從而形成基本的句子。因此,動詞被視為最小的句法單位[1](P25)。華劭指出:“把謂詞的意義作為句義核心,有以下幾點根據。第一,命題和句子作為反映客觀世界的手段,其認知作用主要是通過謂詞來實現的,按照Арутюнова的說法,‘主體(主辭)屬于世界,而謂詞(述辭)屬于對世界的思考。第二,在句中體現謂詞的謂語,特別是動詞謂語,往往是句子的語義和語法組織中心,其他詞的語義句法功能都是圍繞它實現的。換句話說,謂詞一定程度上決定作為相關名詞應屬于何種語義范圍,并以其作為體現動詞自身語義特征的方式。第三,作為句子標志的述語性范疇,其情態、時間、人稱意義也都是通過謂詞(或系詞)實現的。”[5](P196)
(一)動詞中心論的主要內容
把動詞視為準句意味著句子意義就是動詞意義的進一步擴展。從這一角度來說,描寫動詞意義自然是動詞中心論研究的首要核心內容。描寫動詞意義最具代表性的理論是莫斯科語義學派的語義整合描寫理論。其理論的主要思想是:1.描寫對象不是孤立的詞匯單位,而是置于一定題元框架內的詞匯單位。如此一來,詞匯意義和句子意義之間就被劃上了等號:描寫詞匯意義就是描寫句子意義。2.描寫的詞匯語義成分構成一個多層次立體結構,并且詞匯語義成分按照交際位階可以區分為預設成分、陳說成分、動因成分等[6]。語義成分的這種區分方法實際上同樣是把句法意義分析納入到詞匯語義分析中。由此可見,動詞中心論是把動詞視為句子構建的核心,通過組構的方式來擴展句子。
描寫語義配價是動詞中心論研究的第二個核心內容。配價概念最初源于法國語言學家特尼耶爾,表示動詞的句法搭配能力。莫斯科語義學派將它運用于語義層面,表示動詞所指情景中包含的必須情景參項。動詞中心論的觀點是,動詞語義配價的數量和性質影響著動詞語義,配價數量和性質發生變化必然會導致動詞派生新意義。比如,“約翰開1了門”和“門開2了”,在這兩句話中,由于“開”搭配的配價數量發生變化而導致動詞多義現象:“開1”表示行為動作義,“開2”表示結果狀態義。俄語也是如此。比如,“Мальчик читает1 книгу(小男孩在讀書)”和“Мальчик уже читает2(小男孩已經能讀書了)”,這兩句話中的動詞“читать”,因為搭配的配價數量不同而產生意義變化:前者表示具體行為義,后者表示概括性質義。
語義配價和句法題元的投射關系是動詞中心論研究的第三個核心內容。自下而上的研究范式秉承語義決定句法的觀點:任何形式上的差別都要從語義層面獲取理據。句法搭配也不例外。投射理論認為,表層句法題元源于深層語義配價的投射,投射關系不同,動詞意義也會不同。俄羅斯學界常用的投射理論是莫斯科語義學派的支配模式理論[4]和配位結構理論[7]。二者的核心理念相同,但具體應用的領域不同。前者主要用于“意思?文本”雙向轉換模式,后者則大多用于動詞意義派生關系研究。
語義配價和句法題元的對應關系比較復雜,除了“一對一”對應關系外,還包括“一對多”和“多對一”對應關系,即語義配價的分裂和合并。所謂“語義配價分裂”,是指謂詞的一個復合語義配價分別用兩個彼此沒有從屬關系的句法位表示的語義—句法現象[8](P166)。例如:
(1)王冕死了父親。
例(1)中的“王冕”和“父親”,在語義層面共同占據“主體”語義配價,但在句法層面分別占據主語和賓語位置。
配價合并則與此相反,它是指謂詞的兩個語義配價在句法結構層面上用一個句法位體現的語義—句法現象[8](P181)。例如:
(2)巡撫沈葆楨稱贊士大夫的正氣。
例(2)中的“士大夫”和“正氣”在語義層面分別占據“客體”和“原因”語義配價,但在句法層面共同占據賓語位置。
從配位結構類型視角更能全面揭示語義角色和句法題元的各種對應關系。除了一對一關系之外,配位結構類型還可以分為4類:轉換配位、分裂配位、合并配位和隱性配位[9](P31)。動詞至少具有一種配位結構。當動詞配位結構發生變化時,動詞意義也會發生相應變化[10](P51),這是動詞中心論的核心觀點。試比較例(3)和例(4):
(3)Сторож наполняет бассейн водой.
守衛把池塘充滿水。
(4)Вода наполняет бассейн.
水充滿了池塘。
例(3)的配位結構為:施事—主語,受事—直接補語,手段—間接補語;例(4)的配位結構為:手段—主語,受事—直接補語,施事—?。正是由于配位結構的變化,導致了動詞наполнять意義的變化:例(3)中的наполнять表示具體行為義,而例(4)中的наполнять表示結果狀態義。
總之,動詞中心論以研究動詞為主,通過把句子歸為動詞的方式來分析句法結構。它主要是借助動詞分類、語義描寫、配價研究、配位模型等,對相關句法現象作出解釋,解決生成語法因忽視語義而產生的諸多問題。動詞中心論秉持語義決定句法的觀點,為句法現象尋找語義理據,同時,它還嘗試解釋跨語言現象,為揭示語言本質作出了很大貢獻。不過,動詞中心論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二)動詞中心論的不足之處
動詞中心論自誕生之日起就存在若干爭議,比如動詞分類標準問題、語義配價數量判定標準問題、動詞語義描寫的主觀性問題等。從句法結構研究視角來看,我們認為,動詞中心論存在著兩個主要問題。
1.動詞意義過度衍生
按照動詞中心論的觀點,句法結構形式上的變化都會導致動詞意義上的不同。也就是說,它把句子結構中產生的意義變化全部歸為動詞意義的變化,從而導致了動詞意義的過度衍生。試比較例(5)和例(6):
(5)Иван купил1 книгу.
伊萬買了一本書。
(6)Иван купил2 Анне книгу.
伊萬給安娜買了一本書。
按照動詞中心論的觀點,例(5)和例(6)句中動詞купить1和купить2的意義必定不同,因為例(6)比例(5)多了一個與格配價。但是從語感上來說,二者的意義并沒有明顯差別。這說明,完全以動詞為中心研究句法結構有時會偏離語言本質。
2.忽視了句子建構過程中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
動詞意義過度衍生還說明,動詞中心論只關注動詞及其配價在句子構建中所起的作用,卻忽視了句子結構自身意義以及其他次要句子成分意義對句子整體意義形成的作用。尤其自構式語法誕生以來,語言學家對構式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更是把動詞中心論的這一不足完全凸顯出來。
二、構式中心論
構式中心論認為,句法結構的基礎不是動詞,而是構式。構式是特定形式及意義的配對體,是語言系統中最重要的語言單位[2]。句子不是以動詞為中心擴展形成,而是詞項填充構式論元的結果。因此,構式中心論堅持的不是自下而上的組構觀,而是非組構觀。這也使得構式像詞一樣,成為基本的語言單位,并且是核心語言單位。
(一)構式中心論的主要內容
構式中心論的第一個主要內容是確定語言系統中什么樣的語言單位是構式,以及存在哪些構式。這實際上就是如何確定構式單位的問題。和詞匯不同,語言中哪些層面存在構式以及存在多少構式并沒有一個詳細而準確的清單。Goldberg持泛構式觀,認為語言系統各層面,小到語素、大到語篇,都存在構式[11],只要該語言單位符合構式的這一定義:“C是一個構式,當且僅當C是一個形式—意義的配對
構式中心論的第二個主要內容是研究特定構式的意義,把賦予到動詞身上的意義歸還到構式身上。在構式語法看來,例(5)和例(6)的意義差別,不是動詞自身意義發生了變化,而是兩個句子本身的構式意義所導致的。例(6)的雙及物構式比例(5)的及物構式多了“事物接收”這一意義。這類語言現象俯拾皆是。例如:
(7)Девочка намазала масло на хлеб.
小姑娘把黃油抹到面包上。
(8)Девочка намазала хлеб маслом.
小姑娘把面包抹滿黃油。
例(7)和例(8)的意義差別是在于,后者比前者多了“(抹)滿”的意思。動詞中心論認為,這兩句的意義差別來自于動詞意義的變化;而構式中心論認為,例(7)和例(8)的意義差別不是源于動詞,而是源于構式。其原因是在于,只要使用例(8)格式的句子都會增生“……滿”的意義,這說明意義變化的原因不是動詞,而是特定格式(即構式)。而且這類語言現象也是跨語言現象。比如,下面的漢語例句同樣如此:
(9)礦工用鐵锨把煤裝上木板車。
(10)(把)列車裝上煤炭。
例(9)和例(10)的差別也在于后者比前者多了“(裝)滿”的意義。從實義切分理論視角可以解釋這類語言現象:在“把煤裝上車”格式中,“煤”為已知信息,是固定不變的,其含義為把已知數量的煤(無論多少)裝到車上去;在“把列車裝上煤”格式中,“列車”為已知信息,是固定不變的,其含義為把已知的車裝上煤,因此,這一格式含有“裝滿”的意思。這在很大程度上驗證了構式中心論簡化動詞意義的理念是正確的。
構式中心論的第三個主要內容是探討構式和詞項的熔合問題。構式和詞項的熔合是構式語法理論建構句子的關鍵問題。構式提供了句子的抽象樣板,詞項填充構式論元使抽象樣板具體化,從而形成具體句子。這種觀點首先摒棄了動詞中心論關于語義和句法的分層問題。在構式語法學家看來,句子的語義結構和句法結構不是彼此分離的,而是天然結合在一起的,就像詞的形式和意義天然結合在一起一樣,因此,構式語法不再需要探討語義句法的鏈接問題。其次,構式中心論拋棄了生成語法關于表層句法之間相互轉換的觀點。生成語法認為,句子的表層句法結構可以相互轉變而不改變句子的意義;構式語法則認為,句法結構任何形式的不同都意味著意義的不同,因此,表層句法結構是不能彼此轉換的。不同的句法結構形成不同構式,構式和構式之間可以通過多義、隱喻、實例關系等手段連接在一起[2]。這樣一來,構式中心論要研究的核心內容就變為構式和詞項的熔合問題。構式提供論元位置,它承載了句子的抽象語義;詞項填充論元位置,它把抽象的構式義具體化,形成具體句子意義。因此,構式中心論要著重研究構式和詞項的互動關系,即構式對填充詞項的壓制作用和詞項對構式的反壓制作用。此外,句式和句式之間也不再是同義轉換關系,而是構式連接關系。
總體而言,構式中心論把語言研究視角由動詞轉向構式,注重構式在句子建構中的作用,從構式義描寫、構式和詞項的熔合、構式之間的連接等視角,解釋句法結構現象,解決動詞中心論動詞意義過度擴張和語義配價的投射問題,以及生成語法表層句法結構轉換條件受制約的問題。可以說,構式中心論提供了語言研究的嶄新視角,對揭示語言本質,對比分析跨語言共性和差異現象大有裨益。不過,構式中心論同樣存在不足之處。
(二)構式中心論的不足之處
陸儉明[12]、侯國金[13]等學者分別總結了構式語法理論的若干局限性。我們認為,從句法結構研究視角來看,構式中心論存在著以下不足之處:
1.過分強調構式在句子建構中的作用
構式中心論把構式視為句子建構的核心,充分關注到了構式對詞項的壓制作用,但對詞項對構式的反壓制作用涉及較少,從而不能解釋相關語言現象。比如俄語中,“смотри, не упади!(當心,別跌倒!)”“смотри, не опоздай!(當心,別遲到!)”這類句子含有一個特定構式:смотри+否定詞+完成體動詞命令式,其意義為“提醒受話人當心某種不可控的事情發生”。構式對動詞的壓制表現在,填充該構式的完成體動詞不能含有“可控性”特征。如不能說*смотри, не позвони!不過,如果句子含有副詞“случайно(偶然)”,позвонить就可以使用否定命令式形式[1](P34-35)。例如:
(11)Пока меня не будет дома, ты случайно брату не позвони!
我不在家的時候,你可別隨手給哥哥打電話!
例(11)中,是副詞случайно而非構式壓制了動詞позвонить的“可控性”,使其變為“不可控”,從而保證了句子的合法性。如果僅從構式壓制詞項的角度,是不能解釋類似例(11)的句子為什么是合乎語法的。
2.將動詞多義變為構式多義
構式中心論認為,填充不同意義的詞項會導致構式多義。如Goldberg就把動詞用于過去時的構式意義概括為“施事成功致使接受者收到受事”,把動詞用于將來時的構式意義概括為“施事做出動作致使接受者在未來某個時間收到受事”[14](P15)。很顯然,這是填充詞項壓制構式意義的結果。我們需要探究的是構式和詞項如何互動形成整體意義,而不是單純將其歸為構式多義或者動詞多義,從而違背了Goldberg自己所說的構式經濟性原則。
三、動詞中心論和構式中心論的互補性
客觀地說,動詞中心論把句子結構中一切意義的變化歸為動詞意義的變化,這是走向了動詞中心論的極端;構式中心論把句子意義的變化歸為構式多義性,則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事實上,這兩種方法是可以結合起來的。研究對象的復雜性,使得我們只有在兩個彼此限制但同時又互補的模式幫助下,才能實現對該物體的充分研究[1](P26)。
動詞中心論的特點在于,它將動詞意義同其所指情景關聯起來,并把情景參項統攝到一起,形成特定的意象圖式。意象圖式對應概念結構,后者對應語義結構,進而轉換到句法結構,形成了“概念結構—語義結構—句法結構”的三位同構關系,解釋了句子的形成過程。構式中心論的特點在于,它把構式同詞項分離開來,將構式作為句子建構的骨架、詞項作為句子建構的血肉,通過二者熔合的方式形成句子。實際上,二者在本質上是具有一致之處的。它們都通過意象圖式形成概念結構,然后和語義結構、句法結構建立關聯。區別只在于,動詞中心論使用投射的方式建立關聯性,構式中心論則以直接綁定的方式建立關聯性。
從形成句法結構的視角來看,構式一般較為抽象,它是對若干同類情景的概括;動詞則相對較具體,它是對一類客觀情景的概括。因此,構式語法一般將單個動詞視為構式的一個具體實例。無論是從哪個視角進行研究,都不能重此輕彼,更不能顧此失彼。以動詞為中心開展研究,需要關注到構式的作用,這樣能夠做到簡化動詞意義;以構式為中心開展研究,要充分認識到詞項,尤其是動詞對于構式的壓制作用,以避免增加構式意義。關鍵是在于,如何在動詞中心論和構式中心論中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詞匯構式模型理論對此作出了有益嘗試。在探討詞項和構式熔合時,該理論充分探討了構式和動詞的互動情況[15]。構式和詞項熔合的關鍵在于,詞項意義(主要是動詞意義)能否符合構式意義要求。在構式意義固定的情況下,詳細描寫動詞意義就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為此,詞匯構式模型理論構建了動詞意義描寫模型。首先,它使用統一的語義元語言描寫動詞意義和構式意義,以便觀察動詞義和構式義的熔合狀況。其次,動詞意義描寫要盡可能詳盡,不僅要包括必要的詞匯意義信息,還應包括相應的句法結構意義和語用意義。例如動詞command詞條可以描寫為[15](P366):
Command:[MAGN1[PERM]23, LOCSOC↑(1)(PLACE_TYPE: political/military)][do(x,[say(x,y)])]CAUSE [do(y,z)]
其中,詞匯函數LOCSOC↑(1)表示的是x的社會地位高于y,詞匯函數PLACE_TYPE:political/military給出了動詞command經常使用的領域和范圍,它們屬于語用意義。下標字母PERM應用于第一個論元,表明說話人有權讓受話人做事,并被允許要求他/她做事情。[do(x,[say(x,y)])]CAUSE [do(y,z)] 則表示“x對y說了一些話使得y做z”,這既是對動詞command核心意義的描寫,同時也包含了句法結構意義。
這種意義描寫思路和莫斯科語義學派的意義描寫思路基本一致,只不過莫斯科語義學派描寫語義內容時使用了自然語義元語言詞匯和句法,其釋文更容易被普通語言學習者識別;而詞匯構式模型理論描寫語義內容時使用了包括詞匯函數在內的人工元語言和邏輯句法,其釋文雖不容易被普通語言學習者識別,但更方便考察動詞意義和構式意義的熔合狀況。可以說,詞匯構式模型理論的這一理念,實際上就是把動詞中心論對動詞意義的描寫模式納入到構式語法理論中的產物。它不僅關注到了構式對其填充詞項的制約作用,同時也充分考慮到了詞項意義對構式意義的反壓制作用。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動詞中心論和構式中心論并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互相補充、相互促進的。動詞中心論提供了動詞意義描寫的詳細模板,為全面描寫動詞意義奠定了基礎;構式中心論則提供了語言研究的構式視角,為簡化動詞意義、揭示語言本質提供了可行方案。就此而言,結合這兩個視角進行語言研究,可以更深刻地認識語言本質,有效解釋跨語言的共性和差異現象。
綜上所述,動詞中心論以動詞為視角建構句法結構,全面描寫動詞的語義類別、詞匯意義、語義配價以及語義配價和句法題元的對應關系,力求從語義視角探尋諸多句法現象所存在的理據,為揭示語言本質提供了一個視角;構式中心論則以構式為中心建構句法結構,全面描寫構式語義、構式和詞項的熔合、構式間的連接關系,力求從構式視角解釋表層句法結構的差異,為揭示語言本質提供了另一個視角。二者的核心理念并不矛盾,它們均通過意象圖式形成概念結構,然后和語義結構、句法結構建立關聯。二者之間的差別僅在于,動詞中心論秉承投射觀,認為概念結構、語義結構和句法結構之間是通過自下而上的投射逐步完成的;構式中心論則秉承非投射觀,認為概念結構、語義結構和句法結構是天然聯系在一起的。我們認為,就像詞匯構式模型理論一樣,這兩個視角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結合在一起的。換句話說,在研究語言時,我們既要基于動詞中心論觀點全面描寫動詞意義,又要基于構式中心論觀點,充分考察構式在句子建構中所發揮的作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全面探討句法結構各成分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而正確揭示語義形成的本質特征。
參考文獻:
[1]Храковский,В.С.Два подхода к анализу синтаксических констукций: ?Лексико-семнтический? и ?Конструкционный?(опыт сопоставления)[A].In Сай,С.С.и др.(eds.). Русский язык::грамматика конструкций и лексико-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е подходы[C]. СПб.: Наука,2014.
[2]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5.
[3]Сай,С.С. и др.Русский язык:грамматика конструкций и лексико-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е подходы[M]. СПб.: Наука,2014.
[4]Апресян,Ю. Д.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по семантике и лексикографии[M].М.: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их культур,2009.
[5]華劭.語言經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6]張家驊.莫斯科語義學派的義素分析語言[J].當代語言學,2006,(2).
[7]Мельчук,И.А.Курс общей морфологии(Том II)[M]. Москва-Вена:Яз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1998.
[8]張家驊.俄羅斯語義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9]關月月.配位類型研究[J].外語學刊,2014,(3).
[10]Падучева,Е. В.Динамические модели в семантике лексики[M].М.: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2004.
[11]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3,(5).
[12]陸儉明.構式語法理論的價值與局限[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8,(1).
[13]侯國金.對構式語法八大弱點的詬病[J].外語研究, 2013,(3).
[14]王洪明,關月月.俄漢構式對比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20.
[15]Pe?a,M.S.Constraints on subsumption in the 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J].Language Sciences,2009,(6).
[16]Ruiz de Mendoza,F.J. & Mairal,R.Levels of description and constraining factors in meaning construc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 Lexical Constructional Model[J].Folia Linguistica,2008,(2).
Verb Centered Theory and Construction Centered Theory
——Two Perspectives of Syntactic Structure Research
Wang Hongming,Guan Yueyu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Abstract:Verb centered theory constructs syntactic structure based on verbs, studies the meaning of verbs and their semantic valences,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motiv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yntactic phenomena from the semantic level, and explains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syntactic structure. However, it leads to the infinite growth of meaning and violates the economic principle of language. Construction centered theory constructs syntactic structure based on construction, and holds that the formation of syntactic structure originates from the fusion of construction and word items. It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meaning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sent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and solves the problem of infinite proliferation of verb meaning. However, it also violates the economic principle of language by changing the polysemy of verbs into the polysemy of constructions.In essence, the two are not diametrically opposed, but complement and promote each other. By combining these two perspectives in language research, researchers can more deeply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and effectively explai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Key words:verb;construction;syntactic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