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帶來生源的多樣化,產業轉型升級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高等職業教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課堂教學是教育的前沿陣地,推行課堂教學改革是職業教育的價值定位賦予的使命與責任。根據當前課堂教學實際,探究新時代高職課堂教學改革實施的瓶頸及對策,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改革目標,推行改革課堂教學的系統性措施。
【關鍵詞】高職院校 ?課堂教學 ?改革 ?以學生為中心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5-0100-03
課堂既是教學的基本形式,也是教育的主戰場,故人才培養的基石在課堂。高職課堂教學究竟如何開展?什么才是其對路的教學方法?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來,這種現代教學理念一直為世界各國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并得到推廣和應用。
一、課堂教學改革實施的瓶頸
當前,高等職業教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帶來生源的多樣化,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及教學方法已不能滿足學生個體及用人單位的需求,[1]無論是教育學界的專家和領導,還是廣大的一線教師,均深知“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優越性,但這種教學方法實行較為艱難,效果不盡人意。調查結果表明,教師們在本質上仍難跳出“中心”角色圈子,課堂教學以講授為主,以灌輸為本,吸引力差,學生課堂上過于“虛服”,鮮有思考問題,求知欲望偏低,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那么,制約這一現代教學理念實施的瓶頸究竟在哪?
1.傳統教學理念根深蒂固
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相對應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這一傳統教學方法長期采用,代代傳遞,根深蒂固。其一,現在的教育者,曾經是這一教育理念及其環境下的學習者,自然傳承了這一相對簡單的講課方法,并形成習慣;其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進行精心的設計與準備,教學實施中開展有效組織與引導,其工作量遠超傳統教學方法,若不是強力推進,有意改進,往往自覺與不自覺地回到“一講到底的老路”;其三,高職層次的學生,長期在滿堂灌的環境下進行各階段的學習,被動式地接受知識的傳遞,對課前預習、課中互動、課后擴展鞏固的配合度低,也給教師課堂教學帶來巨大的阻力。
2.教學條件不相適應
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往往采用角色扮演、翻轉課堂、分組討論、網絡教學、摸擬情境、頂崗體驗等教學方法,這些方法對課堂教學條件有相應的要求。一是各職業院校存在不少課程大班教學,專業實訓條件差,教學儀器設備不夠、實訓工位數不足問題;二是課堂教學單純依賴教材,所需的課件、案例、視頻等教學資源缺乏,任課教師各自為政開展教學,不能形成有效資源的共享共用;三是教室的布局為固定式排桌,固定的講臺,學生面對黑板,僅適合于教師的講解和簡單的提問,不利于學生職業情感和職業經驗的獲得;四是信息化教學條件與手段無法跟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需要。
3.教師教學能力局限
各高職院校大多數教師從大學畢業后直接到學校從事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缺乏企業工作經歷,在教學中存在下列幾種現象:偏重于知識的傳遞,不注意能力的培養;擅長于理論教學,弱于實踐教學;關注于課堂的講授,不習慣課堂的組織;著眼于完成教學內容,不在乎學生接受的程度。
4.課堂評價導向片面
在教師評價方面,課堂教學很難用量化指標得出評價結論,通常采用學生評教、同行評教的方式,易受某些主觀因素影響,其結果并不一定客觀;同樣一堂課,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付出的勞動量存在很大的差異,而大多數學校的課時計酬只是簡單地以基本學時數為依據。在學生評價方面,大多注重學生考試分數,注重取得學習結果的評價,忽略促進學習能力的評價;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關注度不夠;對學生發展的持續性重視不夠,課堂評價導向的片面性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的發揮。[1]
二、課堂教學改革實施的對策
1.要進行一場職業教育“課堂革命”
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推行課堂教學改革是職業教育的價值定位賦予的使命與責任。一方面,時代在變,信息技術的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等都對技術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正視行業產業需求與畢業生實際能力之間的差距。新時期的職業教育,需要關注國家利益,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培養經濟社會需求對路的人才;另一方面,培養對象在變,高職擴招,學生來源多元化,生源結構發生變化,職業教育面對的不是“學霸”式的學生,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已不適應,倒逼我們必須作出改變,來一場“課堂革命”。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強調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真正把“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條)中提出了三教(教師、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務,近年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力推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競賽,掀起了新一輪教學方法探索的熱潮,政府層面的上述舉措旨在為課堂教學改革起推進和示范作用。
在學校層面,更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改變多年來課堂教學改革“只打雷不下雨”的局面。一是要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學校管理層面要由傳統的管理主導轉向服務主導,為學生提供支持和服務的內外部環境,突出人才培養這一核心任務,教師要向學生構建和諧、開放、尊重、信任的多元環境體系;[2]二是嚴抓“混教”,要有明確的制度性引導,制訂《課堂教學標準》,重塑課堂,開展課堂效果評價,實施差異化計酬,對于扎實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相對付出較大工作量,并取得成效的老師,提升其課時計酬標準、績效獎金,以點帶面,引導推廣,減少教學能力弱且不愿改革教師的課時量,甚至實行末位淘汰轉崗制,真正杜絕“水課”;三是嚴抓“混學”,改革學生課程質量評價標準,從重結果、重分數向關注過程、關注發展、鼓勵創新轉變,既不能以單一考試手段確定成績,更不能以“清考”的方式“放水”過關。
2.理性認識教師的作用
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不是弱化教師的作用,而是教師的作用更為重要。一是要思考學習者的需求。思考“學生該怎樣學”比思考“教師該怎樣教”更重要,要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主,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自主獲取知識[3],讓學生“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拓展”成為常態,讓教師反思教學效果成為習慣;二是自省式備課。要從單一關注教學內容向更注重課堂設計轉變,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者向指導者、管理者、激勵者轉變,這需要作深入細致的準備,教師是導演,要將教案設計成引導學生作為主角表演的腳本;三是進行多元化的學情分析。根據不同的學習對象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如研究式、行動導向式、階梯式、互動啟發式、翻轉課堂式、實境育人、虛擬現實等;四是教學內容優化。任何超出學生接受能力的教學內容是徒勞的,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明確能力標準,根據專業技能學習的要求來確定學習內容,要“活用”教材,讓教師和教材去適應學生。
3.加強教師培訓力度
教師是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耙詫W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理念在高職教學實踐中執行如此艱難,主要是教師長期以來受傳統教學的影響,習慣已成自然,加之新的教學方法較之傳統方法要付出更多的勞動,教師不愿主動改。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雙管齊下,一方面通過前述的制度約束,明確課堂的規定動作,即強制性改變,形成從一種習慣到另一種習慣的過渡;另一方面加大培訓力度。首先要進行思想上的碰撞,提高認識,明確肩負的使命與責任,理解高職教育的規律和要求,形成從“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轉變;在業務上,做實教研、教改活動,探究高職教學規律和有效課堂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交流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建立平等、自由、靈活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學示范課、公開課,建立教學能力競賽機制;嚴格落實教師下企業鍛煉,通過觀摩生產現場,參與企業生產,合作開展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造,擁有一個個活生生的教學案例,成為既是理論教學的高手也是實踐教學的能手。同時,把好教師進口關,嚴格執行“職教20條”中“專業教師須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招聘”的規定,破解教師本身的專業技能不足的難題;分專業群建立教師專業技能考核制,建設一批具有真實“雙師”素質的專業教師隊伍。
4.提供相適應的課堂教學條件
(1)教學環境
推行以“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教學,不能停在口頭上,要花大力氣營造與之相適應的課堂環境。要打破傳統“講臺+固定課桌”的教室布局,采用活動式且便于組合的桌椅,形成開展諸如“行動導向式”“研究式”“分組討論式”“成果匯報式”需要的新概念教室,讓學生經常處于教室中央;分專業群改造一批具有“教、學、做”一體化條件的教學場地,打造支持真實的情境創設、啟發思考、信息獲取、自主探究等要求的信息化教學環境。[4]
(2)教學設備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職業崗位一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故離不開職業活動,離不開職業技術技能訓練,離不開訓練所需的儀器設備。當然,要解決這一問題,單純依靠學校一方很難做到,教學進行到一定階段,尤其是綜合性實訓,頂崗實習階段需要相當數量的校外實訓基地作為支撐,但校內實訓是專業技能訓練的基礎,是制約技能訓練的關鍵。一是要控制一個教學班的人數,提供足夠的操作工位,保障學生操作動手的機會;二是要分析各專業(群)的核心技能,確定必要的訓練項目,制定實訓條件建設標準,配置與職業現場相配匹的必要設施設備,與后續在校外實訓基地開展的實訓形成一個技能培養的整體,提供校內教學設備保障;三是加強管理力度,保障儀器設備的完好率和使用率。
(3)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是課堂教學的利器,沒有資源的教學好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打造金課,僅僅依賴教材的教學是枯燥無味的,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有相應的教學資源作支撐。按照職教20條提出的“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要求”,通過實際的項目任務、典型案例、操作視頻、職業情境、產教融合、虛擬現實等優質資源的學習與訓練,才能獲得專業技術與技能。教學資源的建設,需要系統規劃,校企聯合,才能達到優質有效。要打破以往單純依靠教師個人建立教學資源的局面,集中優勢力量,開發優質資源,加大建設經費投入力度。在政府層面,各級教育部門力推建設優質網絡教學資源庫,并對外開放;各類學校按專業群組成課程開發小組,開展聯合教學、教研、教改工作,重點開發適合當地產業發展需求的校本特色的教學資源,為教師開展適用對路的教學方法改革提供條件,同時開發與教材配套的課程教師輔助資源,從課程設計、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實施等環節為教師提供參考。
5.建立常態化課堂教學質量診改
改革課堂教學,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向課堂要質量、要效益。進行課堂教學反思與診改,及時發現問題,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但在以往的教學中并沒得到足夠的重視。課程實施以后,要重新審視和評估課程建設目標的準確性,課程教學內容的合理性;課堂教學方法的合適性,課堂教學效果的可見性,適時開展教學反思和過程性監控,找出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法,解構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條件,優化教學資源,形成課堂教學良性循環。
三、結語
課堂教學受多維因素制約,實行課堂教學改革,并不是一種簡單的教學方法問題,而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師層面要改變以往的習慣,推行中必有陣痛、有阻力;在學生層面,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學生,自制力和主動性相對較差,實行之初會出現不配合甚至有抵觸情況發生。我們必須保持定力,堅持以點帶面,循序漸進,最終實現習慣上的改變。課堂教學,只有回歸學生本位,從教轉向學,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才能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范菁.提升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有效性控析[J].教能評論,2019(6)
[2]齊洪利.三教改革應以學生為中心[N].中國教育報2020-6-16第10版
[3]萬忠.“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2(12)
[4]何克抗.智慧教室+課堂教學結構變革[J].教育研究,2015(11):79
作者簡介:
陳安生(1963-),男,湖南祁東人,廣州華夏職業學院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職業教育、建筑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