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向寫作”的閱讀,是指在閱讀教學時不只考慮文本“表達”了什么,而要考慮作者是如何“表達”、實現“表達”的?!爸赶驅懽鳌钡拈喿x教學,最關注的是文本的表達形式,從“寫什么”中讀出“怎么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從關注字、詞、句的品讀,加強語言積累;關注篇章結構,學習布局謀篇;關注文體知識,體會表達差異;關注主題表達,學習情感表達的方式四方面進行探究,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
【關鍵詞】指向寫作 ?閱讀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5-0118-02
“指向寫作”的閱讀,是指在閱讀教學時不只考慮文本“表達”了什么,而要考慮作者是如何“表達”、實現“表達”的?!爸赶驅懽鳌钡拈喿x教學,最關注的是文本的表達形式,從“寫什么”中讀出“怎么寫”。指向寫作的閱讀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一起探索在閱讀文本、理解文本內容的同時,掌握更多的寫作技巧。
一、關注字、詞、句的品讀,加強語言積累
課堂中我們會發現,許多詞語之間存在著豐富的聯系,利用詞語組合的方式,將零散的“詞語”串連成線,構建新的語境,不僅可以豐富詞語形象,而且能放大詞語教學的功能。在閱讀教學中,筆者一般要求學生做到每一課都有所積累,為豐富學生的詞語積累,筆者還有意識讓學生進行詞語歸類積累,如按“疊詞、象聲詞、顏色詞、春夏秋冬、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外貌、神態、心情、動作”等不同方面進行歸類積累。在此積累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捕捉一個場景,或創設一定的情景對學生進行運用詞語的靈活性訓練,如期中語文質量檢測時,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描寫監考老師?語文質量檢測的結果就要公布,你能用哪些詞語來形容你此時此刻的心情呢?語文質量檢測的結果出來之后,你能用哪些詞語表達你的所見所聞所感呢?學生自然由此景此境聯想到已積累的詞語,激發表達欲望。
以《秦陵兵馬俑》一課教學片斷為例。
學習課文4~10小節,體會兵馬俑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1.師:讓我們一起來快速閱讀4~10小節,數一數具體介紹了幾種兵馬俑。
交流板書:“將軍俑、武士俑、騎兵俑、車兵俑、弓弩手、馬俑”
(教師引,學生說)真是類型眾多??!那么他們的個性鮮明體現在哪兒呢?
2.學習學會區別軍俑和武士俑,體會“個性鮮明”。
師:這里有兩張圖片,你能猜出他們的身份嗎?(媒體出示:武士俑、將軍俑的圖片)
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怎么猜出來的?
3.詞語寶箱
師:作者在描寫兵馬俑時,也試圖展現他們不同的個性,讓我們來找找相關詞語。
a.找出文中表示兵馬俑手部動作的動詞。(媒體出示:執、持、握、擎、拿)
b.找出文中表示兵馬俑穿著的動詞。(媒體出示:戴、著、蹬、披、穿、套)
c.找出文中描寫兵馬俑神態的詞語(媒體出示:神態自若、神態嚴峻)
師:是啊,兵馬俑在雕塑上體現了各自不同的身份,請男生讀將軍俑;女生讀武士俑;齊讀另四種兵馬俑,感受兵馬俑的個性鮮明。我國古代雕塑家的技藝精湛,手中的作品和真人沒有差別,兵馬俑真是惟妙惟肖?。?/p>
4.出示一種兵馬俑
師:你能學習課文的方法,從身材、服飾、動作幾方面來介紹嗎?
生交流……
作者在介紹不同兵馬俑時從身材、服飾、兵器、神態幾方面來描寫,并運用了準確的動詞來體現人物特點。這些描寫外貌、神態的詞語在文中比較豐富,可以讓學生分類摘抄、積累。同時學習了課文中描寫兵馬俑的方法,要能內化為自己的寫作技能,所以在品讀文本之后,讓學生運用學習的人物描寫方法及積累的字詞來描寫另一種兵馬俑,創設場景,檢測學生對寫作方法掌握的程度。
二、關注篇章結構,學習布局謀篇
學生作文最頭疼的是“構思”。這跟我們閱讀教學中不注意“篇”的教學,有著重要關聯。我們的閱讀教學太強調“字詞之妙”,為了一兩個字的“妙”處,講大半節課都不夠;卻忘了讓學生去領會整篇課文結構上的奧妙。學生在習作前常常感到無從下手,往往也是因為腦海中沒有文章的結構,基礎的結構沒有,學生便無話可說,即使表達了也寥寥幾語,寫不具體。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關注課文的段落、結構,學習相應的布局謀篇的方法。以《頤和園》一課教學片斷為例。
1.概括頤和園特點,學習首尾呼應的寫法
①師:頤和園有什么特點呢?指名分小節朗讀課文,用直線畫出概括頤和園特點的句子。②交流,出示第一節和最后一節,師:從這兩句中可以看出頤和園有什么特點?板書:大、美。③師:第一節先概括頤和園的特點大而且美麗,最后一節又以美麗、大作為結尾,這種寫法就是——首尾呼應。
2.抓住景點,學習抓重點的寫作方法
①師:頤和園是中國現存的最大的皇家園林(出示平面圖),景點眾多,指名讀幾個景點,如此多的景點作者有沒有一一介紹?作者寫了哪幾個景點?快速瀏覽課文,在文中圈出景點名稱。交流,板畫:長廊 ?萬壽山 ?佛香閣 ?排云殿 ?昆明話 ?十七孔橋
②師:為什么不一一介紹?不是多寫幾個才能體現大嗎?(不能面面俱到,要抓重點)那為什么寫這幾處景點而不寫其他的景點呢?交流回答(選景注意種類有山有水,高低錯落,層次感)看來,選取這幾處景點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有意的就叫“構思”。板書:構思 ?選景
3.畫出過渡句,學習按游覽路線的寫作方法
①師:有目的地選取景點之后,景點與景點之間需要過渡才能把這零散的景點連成整體,請你再次默讀課文,用波浪線劃出游覽景點之間過渡的句子。
②生自由讀課文,劃句子。交流,出示四句過渡句分組讀句子。師:這四句過渡句串成了作者游覽頤和園的一條路線,板書:路線,這條線是作者隨意寫的嗎?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也是需要構思的。我們在寫作之前也要想一想,我的線呢?
③請同學們再讀這幾句過渡句,找出句中的動詞,做標記。動詞有沒有重復的?也是巧合?(有意的安排,根據景點特點設計動作)
《頤和園》一課在布局謀篇上有許多寫作知識點值得在閱讀教學中讓孩子學習的,尤其是作者按游覽路線介紹景點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寫景方法,有別于《美麗的小興安嶺》,按四季的順序介紹景點,讓學生多一種寫作的方法,當實際運用時便會多一種選擇,不會寫出千篇一律的文章。
指向寫作的閱讀教學既關注文本內容,同時關注文本結構,在小學教學中實施,能夠讓小學生更好地了解寫作知識并應用到寫作實踐中,能改善僅僅由寫話而帶來的分段意識不強、結構不合理等問題。
三、關注文體知識,體會表達差異
小學語文教材中較多出現的是記敘文,但也有一部分說明文及其他文體。說明文和記敘文的語言表達有區別,記敘文側重描寫,多用長句,常有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說明文的語言比較簡潔,多用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等說明方法。對于各種說明方法,是說明文中讓學生掌握的寫作要點。
以《趙州橋》一課片斷為例。
學習2、3節。
1.出示自學要求:
默讀2、3小節,用“——”畫出能夠概括趙州橋特點的句子。
2.指名回答,板書:雄偉 堅固 美觀
3.從文中哪些語句讓你感受到趙州橋的“雄偉”?
交流,指名讀句子 ?板書:50多米 ?9米多 ?37米
出示:橋長50多米,有9米多寬,中間行車馬,兩旁走人。
橋很長很寬,中間行車馬,兩旁走人。
比較兩句異同 (學習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4.把句子補充完整
姚明個子真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文第2節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具體展現了趙州橋的雄偉,讓讀者有更直觀的感受。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這種方法,再通過句式練習鞏固。如果我們要求學生把學過的方法直接運用到作文中,勢必會增強學生作文的難度,因此,教師有必要對習作運用搭橋鋪路。如“姚明個兒真高!_______。”讓學生自由填空,可以填“有229 厘米”,還可以填“只要一舉手,就能輕而易舉抓住籃框”等等。通過句式訓練,讓學生掌握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再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就容易很多。同時,讓學生感知說明文和記敘文的區別,不同的文體需要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學生在寫文具、建筑物、家用電器等介紹物品的說明文時,便會運用相應的語言形式,不會出現表達與文體不一致的現象。
四、關注主題表達,學習情感表達的方法
在寫作中,文章中心明確一直是難點,如何明確文章的主題、中心突出是對小學生比較高的要求。由于年齡特點,小學生情感的表達比較空洞,停留在口頭呼號的層面,喜歡直接抒情,往往達不到真正將主題體現的效果。所以,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高年級學生關注課文中作者如何表達情感,如何突出主題是很有必要的。
以《家鄉的橋》一課教學片斷為例。
1.欣賞江南水鄉風景,導入新課
(1)觀圖,師:同學們,中國自古就被譽為“橋的故鄉”,橋在中國不僅是一種建筑,也是一種文化。這是旅美畫家陳逸飛的油畫,題為《故鄉的回憶》。1984年,這幅以周莊雙橋為素材的作品與其他37幅作品,在美國石油大王哈默的畫展中展出,引起了轟動。當年哈默訪華時,將這幅《故鄉的回憶》高價買下,作為禮物贈送給鄧小平同志,這幅油畫被選為聯合國首日封郵票圖案,從此,默默無聞的雙橋走向了世界,姑蘇的小橋流水,江南的水鄉風光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國游客。
(2)江南水鄉多,橋也多,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江南水鄉欣賞那獨特的風景。欣賞了圖片,江南水鄉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風景優美,水多,橋多)浙江寧波的一位作家王申浩以家鄉的橋為題寫下了這篇文章,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26課,一起來讀課題。
……
2.升華感情,總結寫法
(1)出示:長相憶,最憶家鄉的橋。(2)練習有感情朗讀。飽含作者什么樣的情感?(熱愛家鄉,思念家鄉)(3)出示:陳逸飛的雙橋油畫。師:同學們再看這幅畫,猜一猜畫家給這幅畫起了什么名字?
生交流。
師:這幅畫的名字叫《故鄉的回憶》。作家思念家鄉寫橋,畫家懷念家鄉畫橋,想念家鄉的情感是借助于“橋”來表達的,這種便是借物抒情的寫作方法。
橋是故鄉的美,月是故鄉的明,水是故鄉的甜,人還是故鄉的親。這份對故鄉難以割舍的情感,借助于家鄉的某個景、某個物表達出來。請同學們課后學習課文的寫法,課后完成習作《家鄉的____》
這是《家鄉的橋》一課教學的第一環節和最后一個環節,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家鄉橋的特點不是難事,但作者在文字背后那份對故鄉的深情如何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卻是教學中的難點。教師借助旅美畫家陳逸飛的油畫《故鄉的回憶》導入新課,串聯課文,在課文結尾升華感情,較好地突破了難點!畫家用畫表達思念故鄉之情,作家用文表達思鄉之情。無論哪一種,情感都是寄托于具體的景、物、事,不是空洞地抒情。這種借物抒情的表達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中既深有同感又掌握了借助事物抒發情感的寫作方法,可謂相輔相成,指向寫作的同時更好地閱讀理解了課文。
指向寫作的閱讀教學在現行的教材體系下,是閱讀教學課程改革的新樣式,它與傳統的重內容理解的閱讀教學主張、樣式是相互補充的,它們的結合會讓閱讀教學更加接近語文教學的本真。語文教學中,關注作者的表達,培養學生運用語文文字的能力,不割裂閱讀與寫作的有機聯系是值得探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管建剛.指向寫作的閱讀課:你誤讀了嗎[J].小學教學(語文版),2014
[2]沈虹.讓工具性與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和諧共舞[J].教學周刊,2014
[3]成尚榮.“指向寫作的閱讀課”:我的理解與建議[J].小學語文教師,2014
[4]李海華.“指向寫作的閱讀課”的隱憂與對策[J].語文教學通訊,2014
[5]蔡衛芳.交融·和諧·統一——語文閱讀教學煥發新活力不能忽視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J].課程教育研究,2013
[6]張賢斌.管建剛老師“指向寫作的閱讀教學”[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
作者簡介:
孫曉艷(1980年-),女,上海人,任職于上海市民辦中芯學校小學部,小教高級職稱,教育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