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轉轉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我們的每一個行為,都在透露出我們所接受的傳統文化的熏陶,每一句言語都與內心所接受的文化教養有關,每一份思想都深深的融入人文教育路徑研究,中華文化與人文教育相互交融,在教育體系之中才能更進一步。首先傳統文化的發展是離不開儒,道,佛三大家的,每一大家在傳統文化的“心”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有著獨特的見解,接下來就讓我們更加深度的去解讀他們的內在思想。
關鍵詞:傳統文化之心 教育 研究路徑
【引言】回顧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你會了解到,百家各派對于傳統文化之心都有著相當透徹的領悟,各家各派的思想不盡相同,但也有類似相融的看法。從中國古代開始,人文教育和傳統文化就是互相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孔子的“儒”,老子的“道”都起源于教育,在教育學生的時候不斷的產生出優秀的傳統文化,流傳千古,我們理所應當的成為了這一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如今,隨著教育的不斷的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心”也可以不斷地融入人文教育的路徑研究,傳統文化的內核對于每一個學生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隨著教育路徑的研究,二者結合,一定會對,當代中國教育有著直觀的影響。
一、儒,佛,道三大家的傳統文化之心
儒家關于心的起源要追溯到儒家的名人學家孟子,孟子提出了許多關于儒家理論中心的思想,其中是“四心說”“惻隱之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認為這“四心”是仁義禮智的發端,人固有善心,需“盡心”才能保持住善心。然后,隨著儒家思想的發展,荀子出現了,讓我們知道了心主神明,明白了心是作文器官而存在于我們的身體里。慢慢的發展,王陽明逐漸的發展心學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論,讓更多人逐漸的接受心學,王陽明逐漸的成為了一名集大成者。
老子認為最好的修行的是道心,以道修心,莊子進一步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莊子不談重負前行,就談自由和快樂,道家的之心,鼓勵我們追求,寧靜致遠,不“動心”,既體現道家心性論之要義,也可謂真正做到悟道與逍遙。
佛教自傳入中國,就在不斷的沖擊與融合,在中國的發展中不斷的產生激烈的沖突和發佛教強調“心”,認為人人皆有佛性,眾生皆有佛心,佛心皆凈,只因惹了塵埃煩惱才難以自見本心。佛家強調靜心,以心來頓悟這個世界的浮沉,讓世界不間斷的頓悟與理解。
二、在教育路徑融入心的內涵
(一)傳統文化之心與立志
儒家的“儒”就已經深深包含了心這個詞的深度含義,儒字是由人字旁和需要的需字在右邊二者結合而成,可想而知,儒字隱喻著傳統文化的“心”。在古時古人多為立志之人,依靠立志來不斷的完善自身,依靠著優秀的立志之氣,不斷地激勵自己來完成自己的艱苦求學,王陽明就依靠著多次望樹立志,而當代中國的教育也需要依靠立志來建設,像古人一樣有著優秀的志向,教育的建設需要有著目標的指引,而不僅僅依靠口頭的言論,遠大的志向是指引一代又一代教育者建設教育強國的指引。
(二)踏實學術的理想道路
在道家認為人的修行需要無為,因此人要學會修身養性,順其自然而為,不應該過度的去強求結果。當今社會浮躁之氣盛行,不再是當初古時單純專于學術的社會,浮躁的社會風氣也不斷地影響著學術界的發展,我們常常在網上看到許多學術作假的新聞,同時當代年輕人的微博熱搜上關于學術的問題也盛出不窮。過度的追求結果,而沒有看到真實度,反而是為了自身利益不斷的出賣了自己的靈魂。中華傳統文化之心與教育路徑結合,需要每一位教育者踏踏實實的做學問,不造假,不虛偽,依靠優秀的真材實料構建教育的體系,依照順其自然的內心不斷的進步,讓更多的孩子不斷的從中獲取知識,讓我國的教育系統更加的完善和進步。
(三)在磨難中盛開花朵
佛家常說人總是需要在痛苦中磨練才能得來一生的修行,同理每一個教育體系的建立的離不開艱辛的磨難,每一新事物的產生都需要不斷的經歷磨礪才能開出美麗的花,而我們的傳統文化之心與教育路徑的結合,需要我們在教育事業中不斷地重視,遇到了嚴重的問題,我們需要不斷的去克服。現代教育還有著不完美的地方,我們需要不斷地關注自身,對于教育體系的問題,我們要去了解并且進行更正,而不是盲目的前進,了解我國的教育體系發展,克服困難,自信向前,不斷修正自己,最終獲得成功。
【結束語】深入了解了我國的傳統文化,讓我們更加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育體系的發展與進步需要依托中華傳統文化之心,目前中華文化傳統之心的內涵需要我們的深入挖掘而教育路徑也在在不斷的前進,二者結合成為教育界的標桿,教育會獲取更大的進步。對于傳統文化之心我們也不能僅僅局限于儒佛道三大家,中華傳統文化十分深遠和歷史悠久,包含的歷史內涵十分豐富,對于此我們更加應該擴大自己的視野,而不僅僅把眼光放在一畝三分地上,這需要我們開拓本心,不斷的勇往直前。
參考文獻:
[1] 徐廣艷,中華傳統文化“心”之思想融入人文教育路徑微探.漢字文化,2021(16)
[2] 任安靜.探析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中的美學思想.美術教育研究,2020(19)
[3] 吳劍文、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當代價值.大眾文藝,2020(02)
[4] 何如意、老子.“道法自然”的倫理思想及其生態啟示.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