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櫻
摘要:和現有的學科教學不同,研究性學習不再局限于對學生進行純粹的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和獲得各種能力。筆者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深知學生寫作中存在素材短缺、資源匱乏的問題。因此,本文中筆者欲依托研究性學習模式,豐富學生的寫作資源。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寫作資源;豐富途徑
一、研究性學習的概念
研究性學習是國家教育部2000年1月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內容。它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研究性學習不同于綜合課程,雖然在很多情況下,它涉及的知識是綜合的,但是它不是幾門學科綜合而成的課程,也不等同于活動課程。雖然它是學生開展自主活動,但它不是一般的活動,而是以科學研究為主的課題研究活動。它也不等同于問題課程,雖然也以問題為載體,但不是接受性學習,而是以研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
二、依托語文研究性學習,豐富學生的寫作資源
1.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的意識,引導其在生活中寫作
為了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的意識,教師應從觀察生活、了解生活、認識生活入手,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尋找寫作靈感,搜集寫作素材,感知寫作魅力。并就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予以加工,進行創造,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認識、感想、體驗,獲得寫作能力的逐步發展。而且,學生在觀察生活的過程中,由于其站位、視覺不同,所獲得的感受與認知也會呈現出一定差異,寫作的源頭活水也會慢慢涌現于腦海。長期以來寫作素材匱乏、寫作情感干癟的現狀自會得到充分改變。另外,教師還應倡導學生學做生活的有心人,將對生活的感想、思考、體味等及時進行記錄,供寫作時借鑒、參考、利用,實現對學生良好觀察習慣、積極觀察意識的培養。例如,春天來臨,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觀察小草、小樹、小花的成長與變化;窗外下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悉心觀察雨點大小、雨珠形狀、雨水多少,并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順序來寫“雨”中的感受,“雨”中的思考。以通過生活化寫作的驅使,來助力于學生的作文能力發展。
2.注重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主探究能力
中國古代藝術有其鮮明的藝術特色,在世界藝術領域中獨領風騷。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六上就有一個單元專門以“藝術之美”選編文章,如《伯牙鼓琴》從音樂角度映射藝術魅力,《京劇趣談》則是從戲曲的角度展示藝術魅力。因此教學中,教師要以教材為基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展開創新想象,感受藝術之美,進一步加強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另一方面,我國傳統文化內容廣泛,只憑借教材與課堂教學還遠遠不夠,還需學生課后多查閱資料,掌握更多傳統文化知識,從而更好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在學習科技文化方面,教師可以從課本中的文章著手,讓學生多閱讀,然后再通過網絡或者紙質書籍學習更多知識。例如部編版教材三下《紙的發明》,課文內容就是講述我國傳統科技文化,聚焦部編版語文教材,只有這一篇寫的是傳統科技類文章,此很難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代的科技發展情況,更不能感受古人的智慧,在此教師可設置課后作業,讓學生閱讀更多古代科技成就的文章,如火藥的發明、指南針的發明等,從而體會我國的科技為世界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個體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自主探究能力。
3.積累詞匯,豐富學生的語言素材
生活即語文。語文知識繁多,又無處不在,所以對于語文的學習最好的方法就是平時的、天長日久的積累。尤其是作文寫作,更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注意作文語言的積累,如好的字詞、優美的句段,甚至好文章、古詩詞的背誦等,只有這樣,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才會達到一定的程度,他們的語言也才會更加豐富、多彩,寫出來的作文來才會如涓涓細流。學生在平時的訓練中,才能用最恰當、最美麗的語言把作文故事寫出來,中心突出,邏輯清楚,且還有內容,有故事等。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不但應要求學生在語文具體的學習中積累好詞、好句,還要注意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和能力,讓他們通過課外閱讀,積累好詞、好句,甚至可以寫讀書心得、日記等。這些都是能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素材,語文基礎知識的好途徑,有利于學生的語文學習,更有利于學生作文能力的提升。
4.創新情境教學模式
情境教學法的運用方式較多,教師可在寫作課堂中加強創新,拓寬作文教學思路,在新模式中挖掘情境教學法育人方法。例如,教師在進行《少年閏土》教學時,可基于閱讀指引學生編寫“課本劇”,并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創設情境表演教學活動,學生寫劇本與合作表演的過程,就是教師豐富情境教學法寫作課堂中育人模式的過程。學生通過表演不僅可明晰自身“課本劇”編寫優劣,還能感受到寫作課堂的學習樂趣,積極主動完成“課本劇”編寫任務,掌握人物外貌及動作描寫方法,落實高年級寫作課堂教學目標。再如,教師在進行“習作:讓生活更美好”教學時,可采用實踐性情境教學模式,鼓勵學生深入生活,開展調查分析實踐活動,發現一些對生活品質產生影響的現象,如環保袋普及率較低、廚余垃圾未能很好分類、家庭生活廢棄物品未能得到再利用等。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引學生按照要求寫作文,探討讓生活更加美好的方法,將實踐活動中獲取的素材用到作文中,提高學生信息處理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寫作能力,使小學高年級語文寫作課堂上的情境教學法得以發揮育人作用。
綜上所述,網絡時代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給人們的社會生活和工作學習帶來便利。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除了要在寫作教學中積極滲透研究型教學理念,還要有效利用網絡技術,將其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進行有效結合,并從自身教學方式出發,運用信息網絡平臺更好地獲取教學資源,交流相關教學經驗,從而在提升教學水平的同時,帶動和幫助提高小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
參考文獻:
[1]郭雅芝,呂婷,趙倩,等.慕課背景下的螺旋式研究性學習模式探索[J].計算機時代,2020,No.335(05):82-85.
[2]王建麗.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定位[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0(4).
[3]項其杰.研究性學習與學科教學整合的一次嘗試[J].物理通報,2019,38(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