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煦紅晏石娟陳金峰秦紅杰鄒春萍尤毅吳昊平楊思雨
(1.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潮州現代農業促進中心,廣東 潮州 521011;2.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廣東省茶樹資源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640;3.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基因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技華南創新中心公共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640;4.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環境園藝研究所/廣東省園林花卉種質創新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640)
潮汕地區地處嶺南水鄉,水網縱橫交錯,水塘鱗次櫛比,水熱資源、生態資源極其豐富,平原河網區田園風光普遍具有水鄉特色。千百年來潮汕先民在事水活動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嶺南水鄉文化。依風水格局而布設的古村落,月塘、石橋等構筑物,各式供奉涉水神明的廟宇以及各種用水、防水、賞水和保護水的習俗,無一不是嶺南水鄉文化的具體體現。豐富的水資源也促進了潮汕地區水生經濟的發展,歷史上,魚塘遍地開花,蓮藕、茭白、芡實等水生經濟作物隨處可見,時至今日仍保持一定規模的水生經濟作物種植和加工產業。
然而,近現代以來隨著工農業的迅猛發展,城鄉差距的拉大,人口的膨脹,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人們在利用水的過程中忽視了對水的保護,最終造成了水環境污染和水生態破壞。潮汕地區雖然水資源豐富,但也難免在城鎮化、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犧牲了環境利益,至今絕大多數水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水體渾濁發綠、透明度低下等問題。水清草茂的嶺南水鄉景觀不再,水生態系統的凈化水質、調節徑流、提供生物棲息地等各種生態服務功能受損嚴重。同樣,對經濟利益的過分追求,對生態環境的漠視,人們在用水的過程中喪失了對水的敬畏,與水為伍、以和諧為重的水文化也逐漸式微,水文化遺產遭到破壞,水文化活動衰退。污染的水環境、退化的水生態也不可避免的對水產品生產、水上旅游產業造成了影響,致使水產品品質下降,人們親水的心情不再,水上旅游產業發展遲緩。水環境污染、水生態破壞已經成為潮汕地區經濟和文化發展的絆腳石。
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潮汕地區鄉村的產業、生態和文化等振興迫在眉睫。新階段,鄉村產業不能完全拷貝城市的工業化、城鎮化模式,鄉村產業的發展需要結合當今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變化,基于當地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基礎,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潮汕平原地處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水資源豐富、物產豐饒,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潮汕地區人文繁盛,飲茶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文化等相互交融,互相影響,同自然環境一起造就了今天絢爛的潮汕文化。
為充分利用潮汕地區原有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優勢,助力潮汕鄉村高質量振興,基于目前潮汕地區水環境、水生態現狀,本文提出了一種協同水生態、水文化和水經濟的融合式發展路徑,稱之為“三水”融合式發展模式。該模式特點是摒棄了原先顧此失彼的發展方式,以水為脈絡,實現三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本文以潮州市龍湖古寨古村落為例,分析了“三水”融合的機制和實現“三水”融合發展的具體路徑,以期為嶺南水鄉地區類似的鄉村振興提供思路。
水生態是與水環境相并列的概念。水環境在狹義上一般是指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而水生態強調水體的物理化學因子與其中的生物群落之間,以及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一個良好的水生生態系統是由非生物元素和生物元素組成。其中,非生物元素是指陽光、氧氣、溫度、水質、水量、底泥等影響水體生物的全部物理和化學因素。生物元素則是指水生態系統中所有生物的總稱,根據生物在食物鏈的位置,又可以細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在水生生態系統中有2種類型的生產者,浮游植物和水生維管植物,見圖1。
在自然水體中一般都具有這2種類型的生產者,根據水體理化性質的不同,兩者所占的優勢不同。對于湖泊或池塘型水生生態系統而言,有以浮游植物占據優勢的“藻型態”和以水生維管植物為主的“草型態”的雙穩態假說。在外界干擾下,湖泊或池塘在2種狀態中轉換,誘導轉變的主要因素是水體中氮磷等營養鹽的含量,其中最重要的是水體中磷的含量。當水體中的磷含量較高時,系統傾向于“藻型態”,藻類大量繁殖,水體發綠,水質惡化,水生態退化,水景觀不佳。
“草型態”池塘或者湖泊一般是以沉水植物占據優勢的水生生態系統,沉水植物能夠光合放氧增加水體溶解氧,分泌化感物質抑制藻類繁殖,抑制底泥中磷素的釋放,促進水體反硝化除氮,絮凝沉淀懸浮顆粒物澄清水體等,因而能夠形成水清草茂的美麗水體景觀。以苦草、黑藻、菹草等沉水植物為主的“水下森林”重建技術,可將水體透明度提升至1.5m以上,形成以水草為主要生產者的草型湖泊或水塘。對于景觀水體而言,“草型態”無論是在水質凈化還是景觀效果上都優于以藻類占據優勢的水體,是近年來水生態修復的關鍵技術之一。
水生生態系統具有多種多樣的服務功能,對于維持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根據2005年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可將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分為提供功能(Provision)、調控功能(Regulation)和文化功能(Culture)3大類,見圖1。沼澤濕地、湖泊、河流等自然水體以及魚塘、稻田等均為不同類型的水生生態系統,可為人類提供豐富多彩的食物和生活原料,如水田生產的稻米,魚塘、濕地或河流中各種魚類等;水生生態系統還具有調節洪水、調節局部小氣候、凈化水質等調控水體理化環境的功能,人工濕地即為利用水生生態系統的水質凈化能力而設計的模擬自然的人工系統;同時,水生生態系統還具有一系列的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科普教育、娛樂休閑和修身養性等方面,如利用濕地公園開展的自然教育活動、水上娛樂活動、河流湖泊旅游觀光等活動。

圖1 水生生態系統
水文化是文化范疇內與水有關的文化,是直接或間接包含水元素的文化現象或規律。水文化是人們在利用水、防范水、欣賞水和保護水等事水活動中產生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的總和。《中華水文化概論》一書的作者依據我國著名學者龐樸提出的文化結構三層次觀點(文化為立體系統,分為外層物的部分,中層心物結合部分和核心的部分),將水文化分為物態水文化、行為水文化和精神水文化3部分,其中,行為水文化是人們在事水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文化,包括飲水、治水、管水、用水和親水等方面的文化[1]。行為水文化是連接物質水文化和精神水文化的中間環節,因此本文根據人們與水互作方式和目的將水文化劃分為利用水、防范水、欣賞水和保護水的水文化體系,見圖2。

圖2 水文化架構
水是生命之源,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水,需要及時飲水維持身體新陳代謝,人們在飲水過程中開發了多種多樣的用水方式,如泡茶、煲湯、釀酒等。茶、湯和酒等的質量與水的質量有直接關系,人們在用水制作茶、湯和酒時形成了多種用水工藝,并認識到水的質量是決定茶、湯、酒品質的重要因素,形成了擇優水而飲的文化。人類社會有逐水而居的特點,村居部落都會選擇在水草豐饒風水寶地,從而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風水文化。風水理論認為,水是生氣、元氣的來源,有水的地方則能夠止氣聚氣,有利于家族的繁榮昌盛等,這是人們在選擇居住地時形成的居水文化。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離不開水,歷朝歷代為引水灌溉而制造的水車、修建的排灌渠,以及對灌溉方式的思考和創造等都是人類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文化遺產。人類天生具有親水近水的天性,在水上或水邊開展祭祀、娛樂、休閑等活動,形成了娛樂用水文化,最為典型的是我國南方多水地區的劃龍舟比賽,不僅是祭奠先賢、祈求風調雨順的儀式,發展到近代還具有了文化休閑的作用。交通用水方面,在陸上交通運輸不發達的古代,大宗貨物的運輸需要通過水運,我國擁有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京杭大運河,也有遍布大江南北的古碼頭,這些造就了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的水運文化。
當風調雨順時,豐沛充足的水分增加作物的產量,人們生活富饒,但是過量的水也會導致洪澇災害,威脅人們的正常生活。防范水災害成為中國水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整個中國的水利史就是與水災水患斗智斗勇的歷史,先民在與水斗爭的歷程中造就了世界級的水利文化遺產。古代的都江堰、近代的小浪底、散布在各大流域的防洪堤壩以及民間的震懾水怪水妖的構筑物等均是中國防水文化的實物體現。
人類具有天生親水的特性,喜歡并欣賞美麗的水景觀,并用詩詞描述山水景觀,涌現了不少杰出的山水田園詩詞作品。唐朝王勃所作《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描述了一種水和天融合的寧靜壯麗景觀,至今仍廣為傳唱。古人在親近水的過程中,以水為精神寄托,對水大加贊美,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等文學作品,耳熟能詳的如《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老子以水澤被萬物而不爭功的品性為類比,強調修善的境界。又如《論語》中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指出聰明的、有智慧的人就像水一樣靈動。為更方便的親近、游玩、欣賞、寄情山水,我國園林景觀建設中普遍重視水景觀的設置,依地域特色形成了北方皇家園林浩蕩大氣的水景觀、江南凄迷婉約的水情調以及嶺南便于親水的實用型水景觀。不論是寄理想抱負的詩詞作品,還是人工修建的園林水景觀,都是人們在欣賞水時產生的物質或精神文化遺產。
近現代以來,隨著工業化、社會化大生產的迅猛發展,人口數量的激增,過分地對物質財富和經濟利益的追逐,使得世界范圍內水環境和水生態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時至今日,水體污染、水體富營養化、水生態退化仍然是限制當今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難題。人類在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實踐過程中終于醒悟。如果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不僅可以實現人類社會自身的發展,也會兼顧生態環境效益;如果不顧水資源的承載能力,肆意無序使用水資源,雖然能取得一時的經濟效益,但長遠來看仍然對人類自身的發展不利,唯有合理利用水資源、保護好水生態、水環境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提出,這種保護水的意識形態逐漸深入人心,成為社會共識。
為從“水”里獲取經濟效益,人們圍繞“水”開發的產業、開展的經濟活動構成了水經濟。水經濟包括以生產水產品為主的第一產業,如水生經濟作物(蓮藕、茭白、馬蹄、慈姑、芡實、菱角等)、水生經濟動物(魚、蝦、貝、螺等),以水產品加工為主導的第二產業和以水旅游為主體的第三產業,見圖3。嶺南地區水資源極為豐富,歷史上水產品(及其加工品)琳瑯滿目。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增加,以及水環境、水生態的持續改善,水上運動、水上觀光、水上食宿等水旅游產業蓬勃發展,同時以水環境為科普對象的科普教育產業逐漸興起。

圖3 水經濟組成
“三水”融合式發展的內在機制如圖4所示。

圖4 “三水”融合式發展原理圖
水生生態系統能夠為人類提供多種服務功能,是水文化形成的物質基礎。河流、湖泊、沼澤、池塘等濕地是地球上最為廣泛的水生生態系統。健康良好的水生生態系統為人類生產多種多樣的優質水產品,是人類食物的主要來源,同時良好的水生態環境也是人類樂于選擇的理想居住地;濕地具有凈化水質的作用,是人類飲用水的主要來源之一,良好的水質孕育了我國好水泡好茶、釀好酒的茶文化、酒文化;濕地還具有防洪調蓄的作用,防范洪水等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人們在與水斗智斗勇過程中,形成了敬畏水的水文化。河流、湖泊、沼澤、池塘等濕地也是人類親水近水、抒發感情、寄托理的主要場所;近代以來濕地也成為科學研究、科學教育的主要場所之一,對于大眾形成保護水環境的意識形態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良好的水生態意味著良好水文條件、清潔的水質、健康的生物群落,完善的服務功能,但是近代以來,水環境的污染、水生態的破壞,使得水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發生了大規模的退化,人類從水環境中獲取的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下降;各類濕地的水質凈化和水量調控功能退化;人們再也無法像以前一樣方便地親近水,寄情于水,從水中獲取樂趣。很明顯,水環境污染、水生態破壞對于水文化的發展不利,一些地方特色水產品(加工品)由于水生態環境的惡化而消失,人們也由喜歡水親近水變成了厭惡、抱怨家門口的臭水溝、亂水塘而“遠離”水。因此,唯有擁有良好的水生態才能孕育、傳承發展豐富的水文化。
目前,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世界可持續發展的絆腳石,水生態環境惡化對人們的健康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經造成了明顯的影響,人類已經意識到水環境保護重要性。近年來,我國為應對水生態環境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制約,出臺了“水十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美麗中國”、“鄉村振興”等政策,開展了“水專項”等大型科研攻堅專項,實施了一批農村水環境治理、流域水環境整治項目,并大力宣傳保護水環境的重要性,形成了新時代保護水、珍惜水的氛圍。水環境污染對人類自身的影響反而讓人類開始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重塑了人們對待自然的價值觀念,強化了人們保護水的意識,從而形成了近現代以來的護水文化。這種護水文化的形成反過來又促進了水生態的保護與修復,良好水生態環境又有利于用水、賞水等文化的維持與傳承,從而形成了水文化與水生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水經濟的發展與良好的水生態和水文化之間也是相輔相成的。水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水環境。在優質水環境下產出的水產品及其加工品的質量更高,價值更高;優質的水生態環境質量能夠吸引旅游,帶動水景觀光、水上運動、水上食宿等旅游產業的發展。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人們在事水活動中產生了與水密切相關的精神文化,如語言、文學、藝術、風俗習慣、信仰等。水旅游的發展不僅需要良好的物態的水環境,還需要有與之結合的水文化,才能形成有靈有肉的有機體,發展高質量的旅游。因此,在水旅游項目中如能夠深入挖掘、并生動地再現水文化,對于提升水鄉旅游的質量,發展第三產業,形成區域經濟新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會促進人們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去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哲學問題,從而有利于更高層次價值觀念的形成,這種觀念在人群中傳播就會出現新的高級的文化現象。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和領悟的提高,也會自覺采取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促進環境保護。對于水環境而言,除了人與水和諧相處、保護水環境等觀念意識之外,現代社會又開始發展了河湖等水環境生命體的觀念,認為水體應當有與人一樣的法律人格,水體也有自己生存、繁榮和自然進化的權利,這對于更好地保護和利用水資源無疑具有更深層次的意義。
龍湖古寨位于韓江中下游西岸,是潮汕文化區域內保存較為完好,規模較大的古村落,始建于南宋時期,鼎盛于明代中后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龍湖古寨總面積1.5km2左右,古寨為“三街六巷”交錯格局,以“潮居典范、祠第千家”盛名于世。三街六巷間林立著百余座府第、宗祠、商宅、廟宇等古建筑,建筑風格古今并存、中西合璧,幾乎匯聚了潮汕地區所有的建筑風格元素,因此又被形象地稱為潮汕古建筑的大觀園[2]。因其地理位置和建筑風格與潮州府類似,又有“小潮州”之稱。
龍湖古寨擁有良好的水生態環境、水文化和水經濟資源稟賦。古寨古稱塘湖,古寨東面的防洪大堤叫作“塘”,南面環形的水域叫作“湖”,故稱“塘湖”,又一說古寨東面瀕臨韓江水,西、南和北面有池塘環繞,所以稱之為塘湖[2],后因寨北門護靈廟形同“龍首”,中央直街形似“龍脊”,石板路似“龍鱗”,兩邊民居密布神似騰云駕霧,寓意美好吉祥,加之該寨四周被韓江水、池塘湖水環繞,因而稱之為“龍湖”[3]。歷史上,龍湖古寨水生態環境優越,水清草茂,波光瀲滟,生態資源豐富,但改革開放以來水質逐漸惡化,生物入侵,動植物生物多樣性低下,美好水景觀不再。2020年,經過清淤疏浚,水系聯通,坡岸整治,景觀拱橋及景觀長廊建設等措施,龍湖古寨水生態環境取得了明顯的改善,村民親水近水的意愿增加。
古寨靠近韓江,設有碼頭,水上交通便利,歷史上曾是潮汕地區海上絲綢之路的站點,發展了鼎盛一時的水運文化。寨內仍然保存了天后宮、玄帝廟和古井等建筑物,反映了先祖祈求神明保佑風調雨順的風俗習慣。在水經濟方面,龍湖古寨所在的市頭村、市尾村擁有一定面積魚塘和水田,可用于發展特色的水生經濟。2020年整治后的古寨水環境也為水上旅游奠定了基礎,水旅游產業初見端倪。本文在龍湖古寨現有水生態、水文化和水經濟的基礎之上,探討以“水”為脈絡,融合“三水”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物態的水生態環境質量是前提,沒有好的水生態環境就不會產生良好的水文化,也不會吸引旅游,發展第三產業。導致農村地區水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為生活污水、養殖廢水的排放和種植業化肥農藥的流失;水生態退化的主要原因為水污染造成的生物毒害、土地利用變化等導致的人為生境破壞等。
龍湖古寨具有典型的潮汕村落理水特征,建筑內部的水(雨水和生活污水)由天井匯水流出,村落內部的水由巷道兩側的排水渠排向月池或連片的池塘[4]。由于現代人們生活方式轉變,排污量大增,超出了這種排水渠加池塘的理水或污水處理模式的凈化能力,導致排水渠和池塘污染嚴重,出現黑臭現象,見圖5a,影響古寨古色古香的景觀,影響游客的觀賞體驗。此外,緊鄰古寨的水塘仍然處于重度富營養化狀態,見圖5b;村莊水產養殖魚塘尾水缺乏有效處理,農田溝渠等缺乏有效的防控農業面源污染的措施。
在水生態方面,龍湖古寨存在生物多樣性低,生物群落結構不完善,水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差等問題。經過水環境綜合治理后,雖然古寨內連片水塘的水環境質量顯著上升,但水生態尚待進一步修復。當前,古寨內北、西和南面的連片水塘坡岸已有草皮覆蓋,坡頂路邊布置了花草,水面上布置了生態浮島,但池塘岸邊、淺水區缺乏布置濕生(沼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水下缺乏沉水植物群落,見圖5e~g,即尚未形成水底、水面、水岸協同的立體空間修復格局,池塘系統水體自凈功能不強。水生植物是構成水生生態系統的基礎,是生態系統的生產者,也是打造水景觀的主要材料,當前龍湖古寨內部池塘水生植物僅有種植在生態浮島上的美人蕉、梭魚草、千屈菜、鳶尾等,岸邊的植物多數是用于景觀美化的大葉油草、結縷草、艷山姜等,池塘水下則無沉水植物生長;水面上也無蓮藕、睡蓮等浮葉植物點綴,見圖5E~G,尚未形成水清草茂岸綠的美麗水景觀。位于古寨外圍的池塘,多數雜草叢生,植物入侵現象突出,生物多樣性質量也不高,圖5c、d。

圖5 龍湖古寨及其周邊水環境水生態現狀
綜上,龍湖古寨水環境治理已經取得了明顯效果,但仍存在部分水體水質差、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整體性不佳的問題,針對以上問題可開展如下措施。
古寨內排水渠系統升級改造,避免將生活污水暴露于街道兩側,避免污水影響景觀的情況出現;開展古寨外圍景觀池塘、農田溝渠、水產養殖魚塘的水環境治理,消除水體嚴重富營養化、水體黑臭現象;在古寨連片池塘內開展水生態重建工作,構建“草型態”池塘生態系統。適當調整坡岸結構,構建多樣化的坡岸微環境,選取濕生花卉修復坡岸環境,可考慮適當打造坡岸花海景觀;在淺水區成簇種植香蒲、茭白、美人蕉、蘆葦、蘆竹、再力花等高大挺水植物,點綴荷花、睡蓮、水金英等浮葉植物;在水深1.5m以內的區域重建沉水植物群落,構建“水下森林”景觀;適當投放魚蝦貝螺等水生動物,重建生物多樣性、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良好的水生生態系統,全面立體地提升古寨水環境、水生態和水景觀質量。
文化是靈魂,主導著人類的行為。強化人們在用水、防水、賞水、護水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對于推動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具有根本性的意義。
3.2.1 用水文化
形象化龍湖古寨的“龍”和“湖”的交融格局。可在了解“龍湖”名字由來的典故基礎之上,以藝術繪畫、動畫、工藝品等的形式,展示龍湖古寨“龍”和“湖”2大組成元素,形象化古寨以“龍”和“湖”構建的立體格局,增強游客對先民選擇和建設居住地時的美好祈盼的理解。
深入分析龍湖古寨的“四水環抱”居水格局與當地人們的信仰、價值觀和風俗等精神文化之間的關系,傳播人水和諧理念,強化大眾對居水文化的認識。中國傳統風水文化認為,水代表生命“生氣”、“元氣”等這些生命本源的東西,且水還具備止氣聚氣的作用。有水的地方就會有“生氣”、“元氣”,可保障人體的健康活力,因此古人在選擇居住地時會選擇周圍有水的地方,所謂“風水寶地”。水還被認為是財富的象征,有水流入表示財富匯聚,所以古人也有在居住地修建水池蓄水的習慣,遍布于嶺南地區鄉村的月池(風水塘)便是這種文化觀念的產物。龍湖古寨的“三街六巷”格局按照“九宮八卦”修建,東面三街主乾三連為天,西面六巷主坤六斷為地,水自東向西流,意味著“元氣”、“生氣”生命力和財富都自東向西流動,為不浪費、不耗散這種生命本源的東西,保住財富,在古寨西面修建水塘,從而形成了現在古寨的南、北和西面三面環湖、東面臨江的地理布局。這些均反映了龍湖先祖在居水過程中產生的價值觀和信仰,對此的深入挖掘有助于理解中國古代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相處、巧用自然、妙用自然的傳統文化。
在水生態修復、水質提高的基礎上,可嘗試用古寨內部水井的水源發展茶藝,形成自己的飲水文化。水生態恢復、水質提升需要較為漫長的過程,可視水質恢復程度逐步開展基于本地優質水源的飲水文化。
在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基礎上,倡導以循環水、凈化水開展農業生產活動,資源化再利用水資源,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形成新時代農業用水文化。
在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基礎上,重現水上或水岸活動,如賽龍舟、跳鯉魚等,活化潮汕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交通用水文化方面,與現代的龍湖古碼頭水利公園結合,舉辦接僑批等民俗活動,再現近代潮汕僑民利用韓江水運,以水為媒,接送僑批的傳統,重溫近代僑民勇于開拓、忠義孝悌、熱愛祖國的精神。此外,注意與當地紅色文化、“左聯”文化相結合,傳承南粵革命精神,擴大影響力。
3.2.2 防水文化
凝練歷史文化內涵,尋找其在新時代的社會價值,對于文化內涵的傳承有重要意義。龍湖古寨東面臨韓江,歷史上時常受到韓江水患的威脅,歷朝歷代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治理韓江,企圖征服韓江水患,祈盼江河安瀾,一方水土平安,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艱苦奮斗史。潮汕先民在與水患斗智斗勇中,孕育出了不畏艱難、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團結協作的精神內涵。這些精神也正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們創造美好生活所需的品格。如今,潮州市在龍湖古碼頭建設了水利公園,以歷史文化公園的形式,宣傳韓江治水精神,激勵潮汕兒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上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古時由于治水能力有限,官府百姓望水興嘆,且多為勞而無功的付出,先民在與水患頑抗的過程中,將治水的希望寄托在民間的傳說和信仰崇拜中[5],如敬奉安濟圣王、媽祖和玄帝等,形成了獨特的敬水習俗。神廟、神獸均是潮汕先民防御水害文化的載體。鎮水神獸一般安置在河流橋頭、古井等處,用于震懾水妖,反映了先民對水的敬畏。對此類構筑物進行修復完善,開展相關的民俗活動,有助于吸引游客探索的興趣,引領游客體驗古人在水患面前哀傷與無奈,同時又希冀在神明、神獸的助力下戰勝水患的復雜心緒。
3.2.3 賞水文化
在水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基礎上,組織吸引藝術團體、藝人、學生等開展寫生、拍攝、文學創造、視頻創作和直播等形式的文化創意活動,欣賞古寨“湖”、“江”水景觀,獲得親水體驗,形成作品,傳播水文化。
3.2.4 護水文化
韓江是潮州人民的母親河,近年來潮州市高度重視韓江水生態環境建設,大力宣傳并推動韓江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并積極組織志愿者參與韓江的日常巡查和保護工作,開創了“民間河長”形式的護水運作機制,形成了民間與政府相互配合、共同護水的局面。廣大群眾在活動中形成了自覺維護水、保護水的意識,推動了新時代護水文化建設。
水生態環境質量的提升,可持續提高人們的護水意識。改革開放以來,古寨水環境水污染嚴重,水生態退化現象突出。2020年經治理后,以往池塘邊上亂搭亂建、雜草叢生、水體惡臭的局面不再,水面延展開闊,水岸美化綠化。治理前后的變化使得當地居民明顯感受到了污水、臭水對其生活的影響以及治水的好處,明顯更加珍惜愛護水資源。可見,古寨當前水環境治理工作不僅改善了當地水環境,而且還促進了居民護水意識的形成。古寨目前的水環境,尤其是水生態仍有不少提升空間,經過進一步修復后,可持續提高水生態環境質量、優化水生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美化水體景觀,從而進一步提高居民的護水意識,形成良性互促的護水文化。
經過水生態修復措施后,古寨內外水生態環境質量將顯著提升,池塘水體清澈、水草搖曳、魚翔淺底,將激發游客親水近水的心情,吸引游客體驗水上采摘、水上觀光、水上垂釣等活動,增加第三產業收入;在深入挖掘、提升龍湖水文化品質基礎上,可開展豐富多樣、不同主題的民俗活動、水環境科普教育活動,打造古寨水文化名片,擴大影響力,吸引游客參與體驗,發展水文化旅游;潮汕地區歷來有種植和食用水生經濟作物的傳統,至今芡實種植仍具有一定知名度,可在水環境質量提升的基礎上,利用寨外水田發展水生經濟作物種植,加工制作潮汕特色甜品,帶動第一和第二產業發展。
當今鄉村振興不僅僅是鄉村產業的振興,居民經濟收入的增加,新時代要求產業要與生態和文化等協同振興,這對鄉村的發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潮汕地區地處韓江平原河網區,水資源豐富,本文構建了一種以水為脈絡,聯系水生態、水文化和水經濟的“三水”融合式發展模式。該模式以水生態修復為抓手,以水文化建設為主導,以水經濟發展為目的。水生態的修復可提高生活、生產和娛樂用水的質量,有利于提高人居環境、農產品質量和人們親水的欲望,同時,水生態的修復還有利于強化用水、防水、賞水和護水的文化。文化是旅游產業發展的靈魂,水文化品質的提高,有利于旅游產業的發展。最終,通過水生態的修復、水文化的提升、水經濟的發展,形成“三水”融合式發展格局。龍湖古寨具有良好的水資源優勢和歷史文化稟賦,可針對目前水環境的現狀問題,繼續提高水環境質量,提升水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深入挖掘本地水文化,提升水文化的品質,發展水生經濟作物種植與加工、水旅游等水經濟,實現龍湖古寨“三水”融合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