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洲 趙福成 任偉華 韓艷茹 趙振霞 賈奎
(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中西醫結合二病區 河南衛輝4531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癥,發病原因較為復雜,可能與長時間糖脂代謝異常存在密切聯系。肢體疼痛、麻木、肌肉無力、萎縮等是DPN 常見的臨床癥狀,最開始癥狀源于四肢遠端,尤其以下肢神經最先受累,且以對稱性病變最為多見,病情隱匿,病程進展緩慢,在臨床早期診斷中易被忽視[1~2]。目前,西醫在DPN 治療中以對癥治療為主,但僅可有效緩解各癥狀,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病機,遠期效果不佳,存在一定局限性[3]。近年來,中醫在DPN 治療中從整體出發,采用辨證論治,并從多靶點、多途徑治療DPN,以“久病入絡”為理論依據,應用獨活寄生湯聯合針灸治療DPN,以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治療效果[4]。鑒于此,本研究采用獨活寄生湯聯合針灸療法治療DPN,旨在探究其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我院2017 年10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DPN 患者100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 例。研究組女22 例,男28 例;年齡 46~73 歲,平均年齡(59.86±3.91)歲;糖尿病病程 4~16 年,平均病程(9.08±0.73)年;DPN 病程2~10 年,平均病程(6.75±0.81)年。對照組女 20 例,男 30 例;年齡 44~75 歲,平均年齡(60.03±3.07)歲;糖尿病病程 4~17 年,平均病程(9.10±0.76)年;DPN 病程 2~11 年,平均病程(6.80±0.7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符合《實用內科學》[5]中DPN診斷標準,患者存在肢體麻木、感覺異樣、肌肉萎縮、肢體末端發涼等癥狀;存在糖尿病病史;末梢感覺神經受損等。中醫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氣虛血瘀證辨證標準,肢體麻木,疼痛明顯,氣短乏力,神疲倦怠,惡風畏寒,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存在典型臨床癥狀;病歷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均自愿參與,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自身免疫性疾病;下肢神經損傷史;伴有其他系統嚴重疾病;存在精神疾病,無法配合完成本研究。
1.4 治療方法 兩組均服用降糖藥控制血糖,維持血糖平穩。另服用甲鈷胺片(國藥準字H20050320),1 片/次,3 次/d。對照組在上述基礎上加服獨活寄生湯,組方:生地、赤芍、肉桂、桑寄生、杜仲、懷牛膝、人參、細辛、川芎、防風、當歸、秦艽、茯苓各6 g,獨活9 g,甘草 6 g。用水煎煮取濃汁 400 ml 服用,2 次 /d,10 d 為一個療程。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聯合針灸療法治療,取血海穴、氣海穴、足三里、三陰交、膈俞穴、曲池穴、腎俞穴、太溪穴、太沖穴、尺澤穴、陽陵泉,采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 min,10 d 為一個療程,休息2 d 行下一個療程。兩組均連續治療3 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各癥狀均明顯好轉,腱反射正常,神經傳導速度較治療前提高5.0 m/s 或以上為顯效;各癥狀緩解,腱反射好轉,神經傳導速度較治療前提高2.0~4.9 m/s 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2)中醫證候積分:于治療前及治療3 個療程后評估各癥狀,采用 0、2、4、6 分評分法,癥狀越嚴重,評分越高。(3)神經功能傳導速度:于治療前及治療3 個療程后檢測脛神經及正中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4)不良反應:便秘、口干、惡心嘔吐。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組別 n研究組對照組50 50 26.857 21.833 0.000 0.000 t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15.92±3.28 15.84±3.09 0.126 0.900 3.06±0.84 5.92±0.88 16.623 0.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脛神經及正中神經MNCV、SNCV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
SNCV正中神經 脛神經治療前時間 組別 n MNCV正中神經 脛神經研究組對照組50 50 tP治療后 研究組對照組50 50 tP 45.28±4.86 45.30±4.91 0.021 0.984 58.42±4.26 47.85±4.37 12.247 0.000 41.50±4.58 41.62±4.59 0.131 0.896 47.82±5.13 43.80±4.37 4.218 0.000 42.66±4.29 42.59±4.36 0.081 0.936 59.18±4.67 45.07±4.39 15.567 0.000 32.69±4.82 32.74±4.90 0.051 0.959 45.69±5.86 40.11±5.45 4.930 0.000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糖尿病患者長時間處于高血糖狀態,易造成微血管基底膜堵塞或擴張,影響周圍神經血管的血液供應,最終發生周圍神經變性、壞死、傳導速度減慢等。甲鈷胺具有維持神經細胞結構蛋白正常傳輸的作用,參與脂質代謝、核酸及蛋白質合成的全過程,有助于促進軸突受損區域的修復,改善神經傳導速度[7]。
中醫學無DPN 之稱,依據其癥狀表現歸為“消渴合并痹癥”范疇,主要因長時間食用肥甘厚味食物,導致脾胃運化失職,陰火旺盛,隨著病情發展,陰火行于脈絡,血流不暢而導致瘀阻,不通則痛;另因脾胃受損,氣血生化無源,導致正氣及肝腎虧虛,經脈失養。因此,治療DPN 應以活血通絡、化濕祛濁、益氣養陰為原則。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脛神經及正中神經MNCV、SNCV 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表明在獨活寄生湯聯合針灸療法治療下患者各臨床癥狀均得到有效改善,神經傳導速度明顯升高,療效確切,安全可靠。究其原因可知獨活寄生湯組方中生地清熱生津、滋陰養血;赤芍活血祛瘀、清熱涼血;肉桂活血通經、散寒止痛、補血助陽;桑寄生、杜仲、懷牛膝祛風除濕、補肝益腎;人參補脾益肺、大補元氣;細辛祛風散寒、行水開竅;川芎祛風止痛、活血祛瘀;防風發散解表、祛風解痙;當歸補血活血;秦艽清熱燥濕、祛風止痹;茯苓利水祛濕;獨活祛風除濕、通痹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可奏祛風止痛、益氣養血之效[8~9]。針灸為中醫外治法之一,具有操作方便、無毒副反應等優勢,本研究選用血海穴補血養血;氣海穴培補元氣、升陽舉陷;足三里調和氣血;三陰交補益肝腎;膈俞穴活血化瘀;曲池穴疏風清熱;腎俞穴補腎培元;太溪穴溫補腎陽;太沖穴潛陽息風、調理氣血;尺澤穴通絡止痛、清熱和胃;陽陵泉疏肝解郁、通絡止痛[10]。針藥共用,互相補充、標本兼治,療效更佳。
綜上所述,在DPN 治療中采取獨活寄生湯聯合針灸療法,能夠有效改善各臨床癥狀,提高神經功能傳導速度,無明顯不良反應,療效確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