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娟娟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 焦作454001)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發胃癌40 萬例左右,占全球胃癌發病人數的42%。最有效的治療方式為胃癌根治術,但因手術創傷性較大,患者身心需承受較大沖擊。因此,加強護理干預質量,對降低并發癥發生、改善患者情緒、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有積極意義。經我院實踐發現,常規護理干預僅按照醫囑配合治療,相對忽略了患者生理、心理舒適性,護理效果不及臨床護理路徑聯合全程心理干預。目前已有報道指出臨床護理路徑聯合全程心理干預的優勢性[1]。本研究納入我院胃癌根治術患者,分析臨床護理路徑聯合全程心理干預對胃癌根治術患者胃腸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2016 年8 月~2019 年3月收治的胃癌根治術患者60 例,按護理干預方式分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0 例。對照組女12 例,男18例;年齡 42~78 歲,平均(55.3±1.1)歲;腫瘤位置:2例多部位,10 例胃底,18 例胃竇;手術方式:13 例遠端胃切除,15 例近端胃切除,2 例全胃切除。研究組女 13 例,男 17 例;年齡 43~78 歲,平均(55.8±1.2)歲;腫瘤位置:3 例多部位,11 例胃底,16 例胃竇;手術方式:14 例遠端胃切除,15 例近端胃切除,1 例全胃切除。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入組標準:滿足《胃癌規范化診療指南(試行)》[2]中胃癌判定標準和胃癌根治術手術指征;患者及其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肝、腎、心、肺功能異常;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血液性疾病;無自主溝通和理解能力;意識、精神障礙;中途轉其他方式治療或脫落、失訪。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做好環境管理,確保患者住院環境舒適,病房濕度、溫度適宜,術前適當向患者講解疾病知識,做好各項術前準備等,術中配合醫生實施手術,全程需密切觀察患者體征、癥狀,若有異常,及時告知手術醫生,并協助處理。研究組接受臨床護理路徑干預聯合全程心理干預。(1)入院時:護士積極、熱情接待患者,向其介紹主要醫護人員和醫院環境,消除患者對環境和醫護人員陌生感,整理、總結其資料,協助完成各項基礎檢查,全面評估身體狀況,明確告知各注意事項。指定醫護人員成立臨床路徑護理小組,組長由護士長擔任,根據患者實際狀況和現臨床護理經驗合理、科學地制定護理計劃。(2)住院時:第1 天,分析患者各項檢查結果,對癥處理基礎癥狀,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第2天,為其講解疾病知識,如疾病發病原因、發病機制、治療方式、治療注意事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等,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提升疾病認知度和疾病知識掌握度,加強配合。第3 天,做好各項術前準備,提前訓練患者翻身、床上排便等,做好藥物過敏試驗、禁食、禁飲、備皮、備血等,可在術前讓患者參觀手術室,熟悉手術室各項設備和儀器,詳細解答其疑問。第4天,加強心理護理,患者往往因恐懼自身疾病和手術治療,不確定手術治療效果,相應會出現一些負性情緒,如抑郁、焦慮、緊張等,護理人員需主動與其溝通,鼓勵和支持患者,并讓其家屬帶給患者正能量,鼓勵患者,提升治療信心、依從性、配合度。(3)手術當天及術后:手術當天,接受常規晨檢,做好手術準備后,進入手術室前,護士可與患者肢體接觸,以鼓勵和支持患者,如握手等,緩解其焦慮、緊張心理。術中密切監測其體征指標,及時發現并處理異常狀況。術后第1 天,患者進入普通病房后,手術室護理人員需與普通病室護理人員做好工作交接,詳細告知患者術中狀況。術后8 h 內密切觀察記錄其體征指標,及時處理不良狀況,尤其是創傷部位,確保引流正常。術后第2~3 天,指導患者家屬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狀況,如引流量、引流液顏色和性狀等。積極預防并發癥,及時更換引流袋和胃腸減壓器,保持病室中空氣質量和流通性,定期消毒空氣和物品,盡量減少陪護人員和探視頻率,確保病室休息環境安靜。指導患者家屬按摩其肢體,并協助其翻身,定期清潔會陰和患者口腔。術后第4~7 天,告知患者術后疼痛為正常現象,鼓勵其正確、積極面對,并告知注意事項和自行護理方式。術后第8~12 天,指導飲食,明確均衡營養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指導其適當進行運動,積極鍛煉。檢查切口狀況,若愈合良好,適當時機則可拆線。(4)出院指導:告知患者出院后飲食、運動、心理等方面注意事項,如食用易消化、含高維生素和蛋白類飲食,勿食用刺激類食物,按照少食多餐原則,保持樂觀積極的心理。定期接受復查,醫患雙方互留聯系方式,協助其辦理出院手續。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包括首次排便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2)比較兩組護理前后SDS、SAS 評分。護理前后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 評估,SDS 分值:輕度(53~62 分)、中度(63~72 分)、重度(≥73 分);SAS 分值:輕度(50~59分)、中度(60~69 分)、重度(≥70 分)。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3.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 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研究組首次排便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d,)

表1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d,)
組別 n 首次排便時間 肛門排氣時間 腸鳴音恢復時間研究組對照組30 30 t P 4.01±0.65 5.65±0.28 12.691 9 0.000 1 3.52±0.65 4.68±0.45 8.036 7 0.000 1 1.24±0.51 3.26±0.28 19.016 5 0.000 1
2.2 兩組護理前后SAS、SDS 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SDS、S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SDS、S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SAS、SD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SAS、SDS 評分比較(分,)
護理后SAS SDS研究組對照組組別 n 護理前SAS SDS 30 30 t P 59.65±1.21 59.67±1.22 0.063 7 0.949 4 56.35±1.32 56.38±1.33 0.087 6 0.930 4 32.32±2.32 42.65±2.31 17.281 9 0.000 1 35.65±2.54 45.65±2.32 15.921 8 0.000 1
胃癌發病率、病死率為我國惡性腫瘤前列[3],現首選治療方式為胃癌根治術。隨著人們健康意識提高和社會經濟發展,對醫療要求不僅僅局限于療效,術后恢復、圍術期心理狀態、并發癥發生等均引起了人們重視。因此,提高胃癌根治術患者圍術期護理質量,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顯得尤為重要。常規護理干預以疾病為中心,圍繞疾病治療提供護理干預,護理目標為提高手術治療效果,忽略了患者心理狀態,患者出于對疾病的恐懼、手術的擔憂,往往會不配合甚至抵觸和排斥治療和護理干預,影響治療效果[4~5]。臨床護理路徑發展以常規護理為基礎,進一步整合完善常規護理,進而獲得新型護理模式[6~7]。此護理方式重點關注護理過程中患者的舒適性,以患者為護理中心,按照其實際狀況合理制定護理路徑表,并確保各護理措施實施效果,提升護理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胃腸功能恢復指標短于對照組,SDS、SAS 評分等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臨床護理路徑干預聯合全程心理干預效果明顯。分析其原因為,與常規護理比較,臨床護理路徑更具綜合性、合理性、嚴謹性、針對性[8~10],全程圍繞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指導飲食、密切觀察體征和心理、做好各項準備等,全程重視患者心理狀態,并與家屬取得配合,安慰和鼓勵患者,提升治療信心,以積極、正確的心態面對疾病,提升配合度和依從性,降低內心負性情緒。綜上所述,將臨床護理路徑和全程心理干預聯合用于胃癌根治術患者中,可顯著緩解其負面情緒,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提升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