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手術室 南陽473000)
顱內寬頸動脈瘤是臨床常見的腫瘤,是指動脈血管壁出現膨出,是導致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1]。顱內寬頸動脈瘤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起病隱匿,瘤體一旦破裂,易導致患者出現殘疾,甚至死亡[2~3]。針對顱內寬頸動脈瘤目前臨床主要治療方法有血管內栓塞與顯微手術夾閉,但顯微手術夾閉需要開顱進行,對患者損傷較大,易造成腦部組織損害[4]。寬頸動脈瘤病情較復雜,目前仍是治療難點[5]。基于此,本研究對顱內寬頸動脈瘤患者采取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術,以提高患者整體獲益情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涉及的醫學倫理相關問題均嚴格遵照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相關規定。選取我院 2017 年 3 月 ~2019 年 3 月收治的 56 例顱內寬頸動脈瘤患者,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 28 例。對照組男 18 例,女 10 例;Hunt-Hess分級:0 級 5 例,Ⅰ級 2 例,Ⅱ級 15 例,Ⅲ級 5 例,Ⅳ級 1 例;年齡 45~78 歲,平均年齡(61.52±4.85)歲。觀察組男 18 例,女 10 例;Hunt-Hess 分級:0 級 4例,Ⅰ級 3 例,Ⅱ級 15 例,Ⅲ級 4 例,Ⅳ級 2 例;年齡42~75 歲,平均年齡(61.59±4.91)歲。兩組基線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確診;(2)符合球囊輔助彈簧圈栓塞術和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術的手術指征;(3)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屬本研究方法后,患者及家屬自行選擇手術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1)多發性動脈瘤;(2)伴其他動脈瘤,如夾層動脈瘤、外傷性動脈瘤等。
1.3 手術方法 對照組采取球囊輔助彈簧圈栓塞術:全麻成功后,雙側股動脈置管,將球囊置入動脈瘤口處行微導管置入,向球囊內充氣,將彈簧圈經微導管置入動脈瘤內,植入成功后,使球囊緩慢放氣,此時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確定彈簧圈位置及判斷是否穩定,再次將球囊充盈后解脫彈簧圈,解脫成功后,緩慢放氣,將球囊撤出。觀察組開展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術:術前3 d 給予患者抗血小板治療,氣管插管行全身麻醉,進行血管造影檢查,確定并檢測病灶大小、形態、位置及瘤頸寬度等,嚴密觀察病灶及載瘤動脈之間的聯系,當病灶出現造影劑阻滯或彈簧圈輸送阻力較大時,立即停止栓塞;術畢,拔除導管鞘,血管封堵器使之閉合。所有患者術后3 d 開始給予阿司匹林(國藥準字H23021883)與氯吡格雷(注冊證號H20150258)聯合治療,并給予抗頭痛(鎮靜止痛類藥物)及抗血管痙攣[尼莫地平(國藥準字H20013328)]治療,除阿司匹林終生服藥外,其余藥物連用3 個月。
1.4 評價指標 (1)對比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2)栓塞情況:術后3 個月根據臨床造影檢查結果判定栓塞情況,分為完全栓塞(病灶未顯影,表示動脈瘤填塞牢靠、致密完全)、近完全栓塞(部分造影劑進入病灶或瘤頸部,病灶已完全達到致密狀態)、不完全栓塞(瘤體大部分顯影)。(3)并發癥:觀察并記錄兩組是否出現急性血栓、血管痙攣、動脈瘤破裂、彈簧圈移位及缺血性腦卒中。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3.0 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經Shapiro-Wilk 正態分布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情況及住院時間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手術及住院時間短(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及住院時間對比()

表1 兩組手術情況及住院時間對比()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對照組觀察組28 28 tP 100.23±24.21 75.61±16.56 4.442 0.000 18.25±7.52 8.32±2.10 6.730 0.000 18.42±3.24 12.34±2.12 8.309 0.000
2.2 兩組栓塞情況對比 觀察組完全栓塞率略高于對照組,但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栓塞情況對比[例(%)]
2.3 兩組并發癥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 7.14%(2/28),略低于對照組 10.71%(3/28),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情況對比[例(%)]
顱內寬頸動脈瘤是臨床常見的腫瘤疾病。血管內治療是顱內動脈瘤的有效方法,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點,臨床諸多研究表明,血管內治療具有較高的優越性,但單純開展彈簧圈栓塞術治療效果并不如意,此時支架輔助技術應運而生[6~8]。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及住院時間均較短,完全栓塞率略高于對照組。表明對顱內寬頸動脈瘤患者采取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術,能夠顯著縮短患者手術及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療效顯著,且支架的應用不會增加圍術期并發癥風險,安全性較高。分析原因為,利用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技術,能夠作為支撐幫助膠原纖維向上攀升,支架不僅能夠將彈簧圈妥善固定,還能夠使瘤腔內的血栓形成速度增快、強度加強[9~10];此外,支架技術還可為血管內皮在瘤頸處的生長起到依附作用,幫助其在短時間內將瘤頸處封堵[11~12];將支架作為輔助,能夠顯著改善瘤腔內的血流情況,幫助新生內皮血管的爬行,彈簧圈固定牢靠,顯著減少彈簧圈突入載瘤動脈而發生意外事件[13~14]。隨著臨床越來越多的應用,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技術治療后的并發癥也逐漸受到廣大學者的關注,如急性血栓、彈簧圈移位及缺血性腦卒中等,其中尤以急性血栓發生較多,主要因為在操作過程中,支架導致載瘤動脈發生閉塞,術后出現支架移位等[15~16]。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略低于對照組,隨著醫療技術發展,該類并發癥也會逐漸減少。支架對機體來說屬于外來異物,易致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血小板聚集[17],對此,圍術期給予患者抗血小板輔助治療,能夠顯著降低因支架引起的血栓形成,使血管壁受到刺激,致使平滑肌、內膜增生,誘發載瘤動脈發生慢性狹窄,有效降低圍術期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率[18~20]。
綜上所述,對顱內寬頸動脈瘤者采取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術,能夠顯著縮短患者手術及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療效顯著,且支架的應用不會增加圍術期并發癥風險,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