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成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倉山院區神經內科 福建福州350028)
隱球菌性腦膜炎(CM)屬于中樞神經系統真菌感染性疾病,由隱球菌所致,以頭痛、發熱及嘔吐等表現為主,少數患者會出現局灶性神經癥狀及體征、顱內壓升高現象,對患者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影響較大。兩性霉素B 脂質體是治療CM 常用藥物,但治療后極易復發,效果并不理想[1~2]。有研究指出,免疫功能抑制為CM 易感因素,特異性細胞免疫可對隱球菌增殖進行抑制,達到治療CM 效果[3~4]。鑒于此,本研究將探討免疫球蛋白對CM 患者腦脊液生化指標及免疫功能的影響,為CM 患者治療提供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于我院治療的150 例CM 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5 例。觀察組男41 例,女34 例;年齡 26~77 歲,平均年齡(48.92±5.76)歲;病程15 d~3 個月,平均病程(1.49±0.36)個月。對照組男38 例,女37 例;年齡24~75 歲,平均年齡(49.07±5.83) 歲;病程 10 d~3 個月,平均病程(1.56±0.41)個月。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均經腦脊液墨汁染色涂片鏡檢檢查確診;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能夠耐受免疫球蛋白、兩性霉素B 脂質體等藥物治療;精神狀態良好,能積極配合臨床診治。(2)排除標準:肝、腎功能不全;合并艾滋病病毒感染;入院前接受過抗真菌治療。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降顱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營養支持等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用注射用兩性霉素B 脂質體(國藥準字H20030892)、氟胞嘧啶片(國藥準字H32025643)及氟康唑氯化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63067)治療,兩性霉素B 脂質體0.25 mg(/kg·d)+5%葡萄糖溶液500 ml,靜脈滴注,滴注速度<1 mg(/kg·h),對患者癥狀進行觀察,患者若能耐受于第2、3 天分別增加劑量至0.5mg(/kg·d)、1 mg(/kg·d),但最大使用劑量≤4 mg(/kg·d);氟胞嘧啶片,口服,25 mg/次,4 次/d。治療期間抽取患者腦脊液并培養,結果提示隱球菌陰性將兩性霉素B 脂質體、氟胞嘧啶停用,并開始給予400 mg/d 氟康唑治療,連續治療3 個月。觀察組于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靜注人免疫球蛋白(國藥準字S20200015)治療,靜脈滴注0.2 g(/kg·d),連續治療7 d。
1.4 觀察指標 (1)腦脊液生化指標:治療前后對兩組進行腰椎穿刺抽取腦脊液送檢,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LX20 型,Beckman Coulter,Inc 提供)測定腦脊液蛋白、葡萄糖水平。(2)免疫功能: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清晨空腹靜脈血,采用流式細胞儀(Epics XL-MCL 型,Beckman Coulter, Inc 提供)測定 CD4+、CD8+。(3)不良反應:嘔吐、發熱、低血壓、腎損傷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腦脊液生化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腦脊液蛋白、葡萄糖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腦脊液蛋白低于對照組,葡萄糖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腦脊液生化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腦脊液生化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葡萄糖(mmol/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蛋白(g/L)治療前 治療后75 75 tP 1.31±0.52 1.23±0.45 1.008 0.315 0.61±0.30*0.49±0.21*2.838 0.005 1.67±0.64 1.73±0.60 0.592 0.555 2.84±0.85*3.49±1.02*4.240 0.000
2.2 兩組治療前后CD4+、CD8+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CD4+、CD8+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CD4+高于對照組,CD8+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D4+、CD8+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D4+、CD8+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CD8+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CD4+治療前 治療后75 75 tP 29.24±3.68 28.79±3.81 0.736 0.463 33.89±3.21*35.51±3.04*3.173 0.002 31.82±2.67 31.95±2.42 0.312 0.755 27.13±1.58*25.36±1.25*7.609 0.000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出現嘔吐、發熱各3 例,低血壓、腎損傷各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33%;對照組出現嘔吐6 例,發熱4 例,低血壓3 例,腎損傷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20.0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00,P=0.273)。
CM 屬于中樞神經系統最為常見的真菌感染疾病,由新型隱球菌感染腦膜或腦實質所致。近年來隨著腎上腺皮質激素、廣譜抗生素的使用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增加,導致CM 發生率呈上升趨勢[5]。CM 主要集中在免疫功能缺陷人群中,大多散發,臨床治療難度較大、病程長、病死率高。積極探尋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療CM 已成為臨床研究重點。
目前確診CM 后在接受降顱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外,需要盡早進行抗真菌治療,以兩性霉素B脂質體、氟胞嘧啶、氟康唑治療為主[6]。兩性霉素B脂質體對兩性霉素B 進行脂質體包裹,氟康唑屬于吡咯類抗真菌藥,兩藥物均能夠通過結合真菌細胞膜上麥角醇,改變真菌細胞膜結構及功能,對多數致病性真菌作用顯著[7]。氟胞嘧啶能夠對真菌核酸合成進行控制,抑制真菌生長,達到治療作用[8]。有研究指出,T 淋巴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反應在抵御隱球菌感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參與CM 發生、發展過程[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腦脊液蛋白低于對照組,葡萄糖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CD4+高于對照組,CD8+低于對照組,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在兩性霉素B 脂質體、氟胞嘧啶、氟康唑治療基礎上,輔以免疫球蛋白治療CM 能夠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腦脊液蛋白、葡萄糖水平,且并未明顯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臨床應用安全可靠。分析原因可能為免疫球蛋白作為正常人血漿分離提取的免疫球蛋白組合,含有廣譜抗病毒、細菌及其他病原體免疫球蛋白G(IgG)抗體,用藥后能夠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升機體對感染的防御能力,促進細胞吞噬功能,中和病原體。同時免疫球蛋白含有多種抗病毒、真菌及微生物毒素的抗體,能夠對血管內免疫炎癥反應進行阻斷[10]。免疫球蛋白的使用能夠激活細胞特異性免疫,抑制隱球菌增殖,將真菌殺滅,恢復機體穩態,進而控制隱球菌感染。
綜上所述,免疫球蛋白用于CM 治療安全可行,能夠調節腦脊液蛋白、葡萄糖水平,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有望成為一種治療CM 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