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印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婦幼保健院中西醫(yī)結合外科 鹿邑477200)
腹部手術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疾病治療手段之一,且隨著手術技術的進步,其在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將得到進一步發(fā)展[1~2]。但胃腸牽拉、電解質失衡、創(chuàng)傷以及腹膜刺激等容易誘發(fā)術后胃腸功能異常,引起腹脹、惡心、嘔吐和腸蠕動抑制等一系列不良反應[3~4]。而老年患者由于身體機能下降,上述不良反應可能更加明顯。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容易并發(fā)腸梗阻、腸粘連和切口不愈合等,嚴重影響手術效果及預后[5]。目前中醫(yī)學對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的治療手段較多,且具有較好的效果[6]。本研究旨在分析針灸聯(lián)合中藥熱熨神闕穴改善老年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 年10 月~2019年10 月于我院行老年腹部手術患者200 例臨床資料,根據(jù)術后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0 例。對照組男46 例,女54 例;平均年齡(60.7±8.4 歲)。觀察組男 45 例,女 55 例;平均年齡(60.9±8.8 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無認知功能障礙;愿意配合完成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腹腔手術后未排氣。排除標準:伴嚴重心腎功能異常患者;認知功能異常患者;近期服用過激素和非固醇類等影響電解質代謝藥物患者。本研究符合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要求。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接受針灸治療。取穴:天樞、中脘、梁門、膻中、膈俞、上巨虛和下巨虛等,手術創(chuàng)傷局部,根據(jù)實際情況適當選穴。常規(guī)消毒后使用0.3 mm×40.0 mm 毫針進行針刺,得氣后接電針治療儀,采用連續(xù)波,電流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留針30 min,每日1 次,3 次為一個療程。觀察組接受針灸聯(lián)合中藥熱熨神闕穴治療。針灸方法同對照組,中藥熱熨神闕穴:將烏藥30 g、吳茱萸30 g、木香30 g、五靈脂30 g、王不留行50 g、萊菔子50 g 打成細粉后制成藥包,微波爐加熱后敷于神闕穴,30 min/次,每日2 次,6 次為一個療程。兩組患者均于術后2 d開始治療,連續(xù)治療2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記錄兩組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術后恢復流質飲食時間。(2)記錄兩組首次腸鳴音出現(xiàn)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比較兩組腸鳴音出現(xiàn)-恢復時間。(3)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檢測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白細胞介素-1β(IL-1β)、白細胞介素 -2(IL-2)及白細胞介素 -6(IL-6)水平,試劑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所有操作按照說明書進行。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21.0 軟件完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術后恢復流質飲食時間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術后恢復流質飲食時間均明顯縮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術后恢復流質飲食時間比較(h,)

表1 兩組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術后恢復流質飲食時間比較(h,)
組別 n 首次排氣時間 首次排便時間 術后恢復流質飲食時間對照組觀察組100 100 tP 61.3±8.1 48.9±7.3 4.215<0.05 80.6±10.1 73.6±8.8 5.331<0.05 63.1±8.4 45.5±9.1 3.656<0.05
2.2 兩組腸鳴音恢復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腸鳴音出現(xiàn)-恢復時間明顯縮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腸鳴音首次出現(xiàn)時間、恢復時間相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腸鳴音恢復情況比較(d,)

表2 兩組腸鳴音恢復情況比較(d,)
組別 n 首次出現(xiàn)時間 恢復時間 出現(xiàn)-恢復時間對照組觀察組100 100 tP 0.92±0.25 0.96±0.29 0.639>0.05 2.14±0.63 2.08±0.70 0.852>0.05 1.22±0.31 1.12±0.27 4.285<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 IL-1β、IL-2、IL-6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IL-1β、IL-2、IL-6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IL-1β、IL-2、IL-6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1β、IL-2、IL-6 水平比較(ng/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1β、IL-2、IL-6 水平比較(ng/L,)
IL-6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IL-1β治療前 治療后IL-2治療前 治療后100 100 tP 46.9±8.4 46.3±10.8 0.458>0.05 40.3±10.3 37.1±8.8 2.362<0.05 39.6±12.1 40.1±10.2 0.884>0.05 33.6±8.1 28.8±8.3 3.614<0.05 33.8±7.8 33.1±8.0 0.913>0.05 29.8±8.1 25.8±6.3 3.845<0.05
腹部手術是目前疾病治療的重要手段,但其作為創(chuàng)傷性治療會給機體帶來一定的影響。腹膜刺激、麻醉、胃腸牽拉、手術創(chuàng)傷以及水電解質失衡會明顯影響患者胃腸功能,出現(xiàn)一系列不良反應[7]。老年患者胃腸道功能的減退使得上述異常發(fā)生率增加,且治療不及時會明顯影響手術效果。本研究在分析針灸聯(lián)合中藥熱熨神闕穴改善老年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效果及對白細胞介素水平的影響時發(fā)現(xiàn),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觀察組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術后恢復流質飲食時間、腸鳴音出現(xiàn)-恢復時間均明顯縮短。這是因為針灸對胃腸功能具有改善作用,且能有效緩解患者術后惡心、嘔吐和疼痛,促進患者術后早期排氣排便,降低腹脹發(fā)生率,中藥熱敷神闕穴則可在針灸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熱敷藥物中吳茱萸具有降逆止嘔之作用,五靈脂可行活血止痛,烏藥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8]。因此通過藥物熱敷能消滯除脹、散瘀止痛。蘇玉杰等[9]也發(fā)現(xiàn)如意散貼敷神闕穴能促進腸鳴音的恢復,有效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膿毒癥患者的預后。
老年腹部術后會引起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過度應激反應甚至可能導致消極情緒產(chǎn)生,而IL-1β、IL-2 及IL-6 是評估應激炎癥反應的重要指標,還具有調節(jié)多種細胞功能的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也證實炎癥介質與胃腸功能密切相關,且可能與胃腸功能異常的恢復有關[10]。因此,本研究比較了兩組血清IL-1β、IL-2、IL-6 水平的變化,觀察組患者降低更明顯。這可能是因為中藥熱熨神闕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炎癥反應,但具體的臨床機制尚有待進一步研究,如進一步分析其他炎癥介質的變化及其與治療效果的關系與機制,為臨床更合理的治療提供參考。因此,針灸聯(lián)合中藥熱熨神闕穴能有效改善老年腹部術后胃腸功能,且可降低血清白細胞介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