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堃 郭柳
(河南省確山縣人民醫院 確山463200)
間質性肺病屬于較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通常發病隱匿,且具有較長的病程,反復發作,治愈率不高,通常采用激素類藥物或免疫抑制劑治療[1]。環磷酰胺為代表性免疫抑制類藥物,但用藥后存在較明顯的毒副作用[2]。根據相關資料顯示,霉酚酸酯可抗纖維化,且具備免疫抑制效果[3]。目前,霉酚酸酯多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器官移植等治療中,但用于間質性肺病研究報道不多。基于此,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86 例間質性肺病患者分組使用霉酚酸酯與環磷酰胺治療,對比分析兩種藥物用于該病治療的療效,并對用藥后不良毒副反應進行探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2019 年3 月我院收治的間質性肺病患者86 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3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20 例;年齡 39~79 歲,平均(64.58±7.64)歲;病程1~9 年,平均(3.62±1.54)年。觀察組男 22 例,女 21例;年齡 40~80 歲,平均(64.62±7.59)歲;病程 1~8年,平均(3.59±1.4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本研究已獲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均經第四屆全國間質性肺疾病學術會議[4]中有關標準確診為間質性肺病;18 歲≤年齡≤80 歲;患者均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嚴重血液系統疾病與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者;入組前2 個月內接受過激素類藥物治療者;惡性腫瘤患者;存在意識障礙或畸形感染患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采用醋酸潑尼松片(國藥準字H13022228)治療,劑量為20 mg/d,持續進行4周治療后將劑量降至10 mg/d。觀察組予以霉酚酸酯(嗎替麥考酚酯分散片,國藥準字H20080281)治療,劑量750 mg/次,2 次/d,持續治療1 年。對照組予以注射用環磷酰胺(國藥準字H32020856)靜脈注射療,劑量為2 mg/(kg·d),每月治療1 次,持續性治療1 年后評估療效。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依據CT 掃描結果評估,經高分辨CT 檢測發現病灶吸收高于80%為顯效;當20%≤病灶吸收<80%為有效;當病灶吸收低于20%甚至惡化為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2)肺功能指標:以肺功能檢測儀對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 1 年后肺總量(TLC)、用力呼氣量(FVC)、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以及一氧化碳彌散量(DLCO)進行測定,將所測指標用實際值占預測的百分比表示。(3)不良反應:比較兩組治療過程中患者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肝功能損害、血小板減少及白細胞減少等不良毒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 TLC、FVC、FEV1、DLCO 水平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DLCO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TLC治療前 治療后FVC治療前 治療后FEV1治療前 治療后43 43 tP 74.94±8.31 74.87±8.28 0.039 0.969 78.15±9.05 78.09±8.94 0.031 0.975 65.24±6.81 65.19±6.74 0.034 0.973 69.76±7.04 70.12±6.91 0.239 0.811 64.07±6.37 64.11±6.42 0.029 0.977 69.05±6.99 69.01±7.03 0.027 0.979 56.22±6.57 56.19±6.64 0.021 0.983 60.79±6.64 61.02±6.71 0.160 0.873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相較對照組,觀察組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間質性肺病臨床特征通常為肺實質炎癥、肺間質纖維化及彌漫性肺泡炎等,患者多存在低氧血癥及進行性呼吸困難表現,發展至晚期容易導致心肺衰竭,增加疾病死亡風險[5]。有數據顯示,間質性肺病近年來患病率、致殘率與致死率均呈升高趨勢,對患者身心健康影響嚴重,臨床針對其用藥方面也在不斷研究[6]。
環磷酰胺是間質性肺病治療常用藥物,但其用藥具有一定局限性,同時藥物停用1 年后療效接近安慰劑,藥物不良反應較多[7]。基于此,臨床上對更安全且更有效藥物一直不斷探索。相關研究指出,霉酚酸酯相較其他免疫抑制類藥物,選擇性較高,且存在的毒副作用輕,治療后病情不易復發,用于機體自身免疫類疾病與器官移植中所獲成效均較佳[8]。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無明顯差異,表明霉酚酸酯與環磷酰胺用于間質性肺疾病治療效果相當。同時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治療后TLC、FVC、FEV1、DLCO 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進一步表明兩種藥物用于間質性肺病治療中對肺功能改善效果相當,均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環磷酰胺對免疫抑制作用主要是通過降低淋巴細胞的絕對數目,對淋巴細胞刺激特異性抗原產生抑制,并對淋巴細胞功能選擇性抑制,從而達到治療目的[9]。而霉酚酸酯作為一種可替代環磷酰胺的藥物,最初被作為抗真菌、細菌治療藥物,在20 世紀60 年代時方被逐漸用作抗腫瘤藥物,在80 年代時被發現其具有免疫抑制效果。霉酚酸酯可有效發揮抗炎、免疫抑制及抗纖維化效果,且能夠對內皮黏附因子產生抑制作用,對間質性肺病進展作出阻斷。作為霉酚酸酯類前體藥物,霉酚酸酯具較高耐受性,且毒副作用較輕,相比硫唑嘌呤及其他免疫抑制藥物,其肝、腎毒性以及骨髓抑制作用極低,發生感染風險低。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對照組,觀察組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表明使用霉酚酸酯治療間質性肺病的不良毒副作用更少,相比環磷酰胺用藥安全性更高。有資料表明,環磷酰胺用藥會對人體生殖系統產生一定毒副作用,長時間用藥可能會影響男性精子質量,或對女性卵巢功能產生影響,故在藥物選擇方面需謹慎[10]。
綜上所述,使用霉酚酸酯治療間質性肺病療效以及對肺功能改善效果與環磷酰胺相當,但霉酚酸酯毒副作用較少,用藥安全性較高,適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