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浩 羅均勝 招雄民 鄒惠英
(廣東省中山市黃圃人民醫院 中山528429)
直腸癌居惡性腫瘤病死率第5 位,因早期無特異性癥狀,大部分患者就診時已經處于局部進展期,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2]。手術是治療直腸癌的主要方法,但由于盆腔構造局限,根治性切除后患者的復發率較高[3]。新輔助放化療可控制腫瘤原發灶,降低癌基因的表達,或許能降低復發和轉移。本研究旨在探討新輔助放化療聯合手術對直腸癌患者腫瘤復發及腫瘤標志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4 月~2019 年4 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60 例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 例。對照組男 20 例,女 10 例;年齡 42~80 歲,平均年齡(58.46±2.94)歲;腫瘤侵犯深度:肌層 14 例,全層16 例。觀察組男 20 例,女 10 例;年齡 42~79 歲,平均年齡(58.40±2.31)歲;腫瘤侵犯深度:肌層16 例,全層14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取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符合直腸癌診斷標準[4]且經術后病理證實;(2)對研究藥物無過敏反應;(3)無其他部位惡性腫瘤。排除標準:(1)合并外周神經系統疾病;(2)有放化療史;(3)腫瘤遠處轉移。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營養支持等常規治療,且手術均由同一組醫師操作。對照組接受直腸癌手術治療:行氣管插管麻醉,建立氣腹,并調節氣腹壓力至10~15 mm Hg,采用五孔操作,分離系膜,阻斷機體供血,在組織間隙進行操作,標本送至病理活檢。觀察組接受新輔助放化療聯合直腸癌手術治療。患者術前給予FOLFOX 方案化療:奧沙利鉑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31048)130 mg/m2加入250~500 ml 5%葡萄糖溶液混合液靜脈滴注,第1 天;亞葉酸鈣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00584)200 mg/m2,靜脈滴注 2 h,第 1~2 天;注射用氟尿嘧啶(國藥準字H20051626)400 mg/m2靜脈注射,然后再用600 mg/m2持續靜脈滴注22 h,1次/3 周。3 周為一個療程。同時給予放療:以病變為中心開展常規分割,立體空間中照射半徑設置為3 cm,5 次/周,每次1.8 Gy,共15 次,總劑量為27 Gy。3 周為一個療程。放化療一個療程后6 周進行直腸癌手術,手術操作同對照組。兩組術后2 周均給予FOLFOX 方案化療,術后隨訪1 年。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腫瘤標志物、隨訪1 年后的腫瘤復發及轉移情況。(1)臨床療效:術后2 個月根據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5]進行評估,病灶消失無新病灶出現,并維持4 周為完全緩解;腫瘤最長徑之和縮小≥30%為部分緩解;腫瘤最長徑之和縮小<30%為疾病穩定;腫瘤最長徑之和增大≥20%或出現新病灶為疾病進展。總有效率=(完全緩解例數+部分緩解例數)/總例數×100%。(2)腫瘤標志物: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選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BK-300) 測定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CA199)、糖類抗原糖鏈抗原242(CA242)、胃癌抗原(CA742)水平。(3)腫瘤復發及轉移情況:觀察隨訪1 年后腫瘤復發及轉移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錄入SPSS22.0 軟件中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腫瘤標志物比較 治療前兩組腫瘤標志物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 CEA、CA199、CA242、CA742 表達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腫瘤標志物比較()

表1 兩組腫瘤標志物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CA742(U/m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CEA(ng/ml)治療前 治療后CA199(kU/L)治療前 治療后CA242(IU/ml)治療前 治療后30 30 tP 13.33±1.31 13.21±1.21 0.369 0.714 3.50±0.61*7.42±1.49*13.336 0.000 34.01±5.21 33.21±6.31 0.535 0.594 14.43±1.63*20.14±1.35*14.777 0.000 30.02±5.21 30.21±5.02 0.144 0.886 9.53±2.03*13.62±2.44*7.058 0.000 10.32±2.24 11.21±2.21 1.549 0.127 3.64±0.64*6.42±1.06*12.297 0.000
2.2 兩組腫瘤復發及轉移情況比較 觀察組腫瘤局部復發率、遠處轉移率、復發轉移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腫瘤復發及轉移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28/30(93.33%)高于對照組22/30(73.33%)(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直腸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病死率較高,對患者生命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直腸癌的有效方式,可有效清除癌變部位及清掃淋巴結,但直腸解剖結構位置較特殊,單純使用根治術治療患者的局部復發率較高,嚴重縮短了患者的生存時間[6~7]。新輔助放化療通過術前進行全身性放化療,加速癌細胞凋亡,或許能阻止腫瘤細胞增殖,提高手術效果,減少局部復發。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28/30(93.33%)高于對照組 22/30(73.33%)(P<0.05),表明使用新輔助放化療聯合直腸癌手術治療直腸癌的效果顯著。究其原因:直腸癌手術通過對病灶直接進行切除可發揮治療效果,新輔助放化療可影響腫瘤微血管密度和增殖細胞核抗原,同時可提高腫瘤細胞敏感性,降低其活力,阻止病灶進展,提高手術治療效果。
腫瘤標志物由癌細胞產生,能夠體現惡性腫瘤細胞發展情況,CEA、CA199、CA242、CA742 是體現直腸癌發展情況的關鍵腫瘤標志物[8~9]。治療后,觀察 組 腫 瘤 標 志 物 表 達(CEA、CA199、CA242、CA742)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患者采用新輔助放化療聯合直腸癌手術治療直腸癌降低腫瘤標志物的表達。究其原因:新輔助放化療可使腫瘤細胞壞死,降低腫瘤細胞增殖活性,阻止脫落細胞種植生存,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還能使直腸癌腫瘤降期,誘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低表達,使腫瘤得到完全緩解,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
本研究觀察組腫瘤局部復發率、遠處轉移率、復發轉移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使用新輔助放化療聯合直腸癌手術治療直腸癌可顯著降低患者腫瘤的復發及轉移。究其原因新輔助放化療后腫瘤細胞敏感性增加,有效殺滅腫瘤細胞,增強手術效果,降低復發和轉移率,新輔助放化療還可緩解腫瘤負荷,清除腫瘤附近病灶,避免術后復發。
綜上所述,直腸癌患者通過新輔助放化療聯合直腸癌手術可降低腫瘤標記物的表達、腫瘤復發率及轉移率,進而提高治療效果,可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