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玉
摘 要:歷史是高中的重點學科,可以培養學生的正確歷史觀念和素養,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在教學工作中,應該以多元化評價體系為依托,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科學評價,以明確其中的問題并采取針對性解決方法。特別是在新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多元化評價體系的重要性更加顯著,是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文章將對多元化評價體系的內涵進行介紹,分析多元化評價體系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意義,提出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多元化評價的問題,探索新高考綜合改革下多元化評價體系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措施。
關鍵詞:新高考綜合改革;多元化評價體系;高中歷史;應用
高中歷史知識具有零散性和繁雜性的特點,對于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和認知能力要求較高,必須不斷提升教學工作質量和效率,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評價體系的建設,不僅能夠及時獲取反饋信息,引導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而且可以幫助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模式,提高教學工作的靈活性及高效性。在傳統評價體系下存在單一化的問題,往往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主要評價依據,難以真正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此,應該順應新高考綜合改革的潮流和趨勢,以多元化評價體系的構建為基本目標,消除傳統評價工作中的弊端,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認知自我,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創造可靠的條件。
一、 多元化評價體系的內涵
教學評價是以學生為主體,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實施評估和分析,以便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及發展特點,從實際情況出發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策略,培養全面發展的現代化人才。每一個學生在性格特點、學習能力和潛能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其各自的優勢也有所不同,多元化評價體系旨在從學生的個人實際情況出發,借助于多元化的評價主體,運用多種評價標準、內容和方式評估學生的綜合能力,從多維度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特別是在新高考綜合改革中,除了要求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外,還要在思維品質、能力素養和情感態度等方面加以不斷強化,培養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綜合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以主體性、全面性、民主性、個性化和發展性原則為依據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應該結合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確保評價結果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潛力。在多元化評價體系下,教師應該與學生保持平等地位,關注學生的訴求,在了解學生個性特點的基礎上采取差異化的評價策略,以起到激勵性作用。
二、 多元化評價體系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一)提高學習積極性
科學的評價模式,可以使學生更加全面地認知自我,明確自己在歷史學習中的不足之處,并在后續學習中加以針對性彌補,強化自身的能力薄弱點,從而獲得持續進步與提高。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對于學生知識體系和核心素養的重視程度逐步提升,只有從多個維度出發對學生實施全面評價,才能真正發揮評價模式的激勵效用,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更加積極和主動,轉變傳統課堂模式下被動學習的狀態。通過學習方法的改進和優化,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同時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探究學習意識。
(二)提升教學水平
多元化評價模式也是促進高中歷史教學水平提升的關鍵,能夠幫助教師找到教學中的問題,并針對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逐步優化和調整,從而使其達到新高考綜合改革的要求,進而促進教學技能的增強。在課堂當中不斷獲取學生的反饋信息,可以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推動教學任務的實施,使教學過程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在備課環節,教師也能夠以評價結果為依據,對過往教學思路、方法等加以創新和改進,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多元化評價體系的構建,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創造了條件,真正實現教學相長的目標,引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成長。
(三)發展核心素養
在高中歷史教學當中,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十分關鍵,可以引導學生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形成獨特的歷史觀念,針對歷史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形成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通過實施多元化評價,學生在不同方面的學習潛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增強學生在高中歷史學習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學生發現自身的閃光點,為形成良好的能力素養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創造了條件。
三、 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多元化評價的問題
(一)評價目標不明確
未能樹立明確的評價目標,是高中歷史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導致多元化評價體系的作用發揮受限,無法針對學生的各項能力素養實施科學評價,對后續教學任務的推進造成阻礙。受到傳統思維理念的影響,教師對教學評價的重視程度不足,僅僅將評價目的定位教學反饋,未能意識到評價結果對于學生發展和教學工作的現實意義。評價目標脫離了當前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時也沒有與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緊密銜接,導致評價工作的激勵性作用被削弱,無法體現教師教學的獨特性。
(二)評價主體單一
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課堂中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往往依靠自己的主觀判斷,導致學生的綜合素養未能得到有效體現。教師未能意識到學生在評價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無法參與到評價當中,難以獲得可靠而全面的評價結果。教師的評價只是從自己的視角出發,難以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客觀而精確的評價,因此導致多元化評價體系流于形式化,不利于教學反饋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影響了后續教學工作的實施。
(三)評價內容片面化
在傳統模式下以“評教”為主,未能認識到“評學”的重要性,評價內容過于片面,也會對學生的發展形成限制。受到升學壓力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在評價中只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未能針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思維品質和能力素養等采取針對性的評價措施,對于學生學習方法、能力和價值觀念的培養效果不佳,不符合新高考綜合改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