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健
【摘 要】目的:探究瘢痕子宮下段連續折疊縫合對瘢痕子宮剖宮產產后出血的影響。方法:將我院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60例瘢痕子宮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縫合,觀察組實施瘢痕子宮下段連續折疊縫合。比較兩組產婦產后出血量、手術時間和輸血量、凝血因子指標、產后并發癥情況、術后恢復情況和情緒狀況和生活質量評分。結果:觀察組的產后出血量更低,手術時間和輸血量更少,凝血因子指標更高,產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且住院時間、惡露持續時間、第一次月經恢復時間更短,情緒評分更低,生活質量評分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瘢痕子宮下段連續折疊縫合應用于瘢痕子宮剖宮產中可以有效減少產后出血量,加快產婦恢復速度,提高生活質量,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瘢痕子宮下段;連續折疊縫合;瘢痕子宮剖宮產;產后出血
今年來隨著我國二胎政策的開放和剖宮產指征的放寬,選擇剖宮產的產婦數量成倍增加,瘢痕子宮剖宮產的數量也隨之增長。瘢痕子宮再次妊娠時發生產后出血、前置胎盤、切口愈合障礙的可能性高于正常子宮,其中產后出血最為高發且對產婦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具有致死的可能。手術縫合技術會對產后出血產生直接影響,常規的縫合技術對止血的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觀察了子宮下段連續折疊縫合在瘢痕子宮剖宮產中的應用情況,旨在為子宮下段連續折疊縫合的應用提供理論支持,現做出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60例瘢痕子宮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23歲~46歲,平均年齡(28.96±2.36)歲,孕周37周~41周,平均孕周(39.52±2.39)周。觀察組,年齡24歲~47歲,平均年齡(28.74±2.57)歲,孕周37周~41周,平均孕周(39.61±2.49)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本研究經過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②本人及家屬均了解研究內容同意參與,簽訂參與協議;③均符合瘢痕子宮判定標準;④既往有剖宮產史;⑤足月分娩。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異常患者;②胎兒發育異常患者;③惡性腫瘤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進行常規縫合:在新生兒娩出后,常規縫合切口。如果出現無法止血的情況需行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術。術后將20u縮宮素和500ml生理鹽水混合,進行靜脈滴注。
1.2.2 觀察組進行子宮下段連續折疊縫合:在新生兒娩出后徹底清理宮腔。醫師左手捏住子宮下段,檢查菲薄部位和范圍,游離膀胱。定位子宮下段中線位置,選擇中線右側2厘米處為第一針進針位置,選擇中線左側1cm處為出針位置,打結后完成第一針縫合。在第一針縫合位置上方1cm處進行第二針和第三針操作,最后一針距離子宮下段切口1cm。縫合后對宮頸的狀態進行觀察,防止誤縫子宮口。如子宮下段兩側人存在菲薄,則以已經縫合的部位為柱體,在縫合的部位兩側再次實施折疊縫合。在中線2cm處進針,中線1cm處出針,在柱體邊緣進針出針,進行打結,通過折疊縫合形成3層組織疊加。薄弱部位修補完畢后,按常規縫合子宮切口及膀胱反折,操作手法應輕柔,對膀胱底部用電刀或縫扎徹底止血。
1.3 指標判定
1.3.1 產后出血量:記錄并對比兩組產婦產后2小時、24小時的出血量。
1.3.2 手術時間和輸血量:記錄并對比兩組產婦的手術時間和輸血量。
1.3.3 凝血因子:于術前、術后 24小時分別采集產婦空腹靜脈血3ml,記錄并比較凝血因子Ⅷ、Ⅸ水平。
1.3.4 產后并發癥情況:觀察;兩組產婦生產后發生子宮下段收縮差、腹腔粘連、前置胎盤的例數,并計算并發癥發生率。
1.3.5 恢復情況:觀察并記錄兩組產婦住院時間、惡露持續時間、第一次月經恢復時間。
1.3.6 情緒狀況:使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在治療前后對兩組產婦的情緒狀態做出評價。分值越高情緒越糟糕。
1.3.7 生活質量:采用簡明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對兩組產婦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分值和生活質量呈正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60例瘢痕子宮剖宮產產婦產后出血量比較
觀察組的產后2小時、24小時的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差異體現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60例瘢痕子宮剖宮產產婦手術時間和輸血量比較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明顯更短,輸血量更少,差異體現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60例瘢痕子宮剖宮產產婦凝血因子指標比較
觀察組的凝血因子指標明顯更高,差異體現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