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張玲
【摘 要】目的:評價短時多次進行藍光照射聯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制劑對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治療和安全性。方法:選取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治療的新生兒(日齡≤7d)黃疸120例患兒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60例實驗組60例。對照組患兒采用持續藍光照射聯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制劑治療,觀察組患兒采用短時多次藍光照射聯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制劑治療。結果:實驗組患兒的黃疸癥狀消退時間、光療時長、總住院時長與對照組相比具有顯著差異;實驗組患兒總有效率為98.3%,對照組患兒總有效率93.3%;實驗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對照組為13.3%,組間各指標數據比較(P<0.05)。結論:采用多次間歇藍光照射聯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制劑能促進患兒黃疸癥狀快速消退,提高臨床療效,同時能夠有效降低患兒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短時多次間歇藍光照射;雙歧桿菌四聯活菌制劑;新生兒黃疸;不良反應
新生兒黃疸(neonatal jaundice,NJ)是指在新生兒時期(出生28d內),由于體內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清膽紅素水平升高,出現皮膚、黏膜和共模黃疸為特征的病癥。新生兒黃疸有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的兩種,是新生兒最常見的臨床病癥。有相關資料顯示[1],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在早產兒中占有80%以上的比例,且一般在出生后3d發病,占正常新生兒的60%。過高的膽紅素具有神經毒性作用,會造成機體的神經功能損傷,還可能引起新生兒后期智力發育和生長發育出現異常的情況[2]。故而對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給予及時、安全有效、合理的治療干預,預防后遺癥的發生。鑒于目前新生兒黃疸的高患病率以及該病對于新生兒生命健康的威脅,本文通過臨床試驗研究,目的在于探討短時多次間歇藍光照射聯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制劑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療效探究,為新生兒黃疸患兒的治療提供臨床依據。
1.1 基本資料
本項研究選取我院在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進行新生兒黃疸治療的120例患兒作為觀察對象,所納入的患兒均按照《中醫兒科學》《實用新生兒學》關于新生兒黃疸的診斷標準確診,同時采用經皮膽紅素測定和血清膽紅素測定的方法輔助診斷[3]。采用隨機對照的方法將所選120例患兒按照隨機數字分組法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男性31例,女性29例,孕周37.2周~41.3周,平均孕周(38.6±1.2)周,日齡21h~7d,平均日齡(3.1±1.5)d,出生體重2523g~3856g,平均體重(2974.9±345.8)g。觀察組,男性32例,女性28例,孕周37.6周~40.9周,平均孕周(38.4±0.8)周,日齡18h~7d,平均日齡(3.2±2.4)d,體重2512g~3948g,平均體重(3148.3±297.8)g。兩組患兒胎齡、性別、出生體重、入院日齡基本資料組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持續藍光照射聯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制劑治療。對照組在進行持續藍光照射的過程中所用照射儀器為寧波戴維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儀器型號為 YP-90b雙面燈管藍光治療箱。打開藍光治療箱,治療前每3h測量體溫一次,36.5℃≤體溫≤37.5℃;采用藍色熒光燈,20W≤功率≤40W,427nm≤有效波長≤475nm,33cm≤燈管與患兒皮膚距離≤50cm;患兒入箱清潔全身皮膚,戴眼罩,剪短指甲,防止抓傷;在患兒治療在患兒進入藍光箱之前全部退去衣服,留患兒雙眼、會陰、肛門采用黑布遮蓋,其他部位全部處于裸露狀態。檢查燈管亮度,依據體溫調節箱內溫度及濕度:30℃≤溫度≤32℃,55%≤濕度≤65%。在照射時采用24h持續照射,間歇12h再繼續照射24h,7d為一個療程。同時給予患兒口服雙歧桿菌四聯活菌制劑,所用雙歧桿菌四聯活菌制劑全名為思連康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由杭州龍達新科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S20060010),藥物規格為0.5g×30片/盒,藥品保存于2℃~8℃時其有效期為24個月。在對新生兒進行用藥的過程中每次0.5g,每日3次,同樣采用溫水或者牛奶進行溶解以后對患兒喂服[4]。
1.2.2 實驗組采用多次短時間歇藍光照射治療,所用藍光治療設備及應用程序與對照組相同。在進行照射時每次時間持續4h,間隔2h再進行4h照射,如此往復進行治療。在患兒接受多次短時間歇藍光照射治療的過程中,同樣給予患兒口服雙歧桿菌四聯活菌制劑,方法同對照組。
1.2.3 所有患兒均按照上述方法連續治療7d為一個療程,治療后觀察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指標。
1.3 指標觀察
總結兩組患兒總光療時長、住院時長,計算平均每日膽紅素下降情況;判定臨床療效:臨床療效判定標準按照顯效、有效、無效進行有效率計算:顯效是指患兒皮膚黃疸癥狀消退, 膽紅素水平恢復正常;有效是指患兒皮膚黃疸癥狀基本消退,膽紅素水平下降值超過60%。無效是指患兒皮膚黃疸癥狀有輕微改善或者無改善, 膽紅素水平下降值低于60%。治療7d后總結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癥狀,主要包括患兒治療期間出現的皮疹、腹瀉、發熱、脫水等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治療基本情況,見表1。
2.2 臨床治療有效率,見表2。
2.3 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見表3。
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主要是通過藍光作用于皮膚淺層組織,誘導膽紅素光異構化形成親水性物質,使這種親水性物質能夠更好地借助于患兒的尿液和膽汁排出體外,以達到降低患兒體內膽紅素水平的目標。對于新生兒黃疸癥狀在進行臨床治療的過程中多于藍光照射治療方法為主,通過藍光照射能夠有效分解新生兒體內的膽紅素,這主要是藍光的通透性較強,對于皮膚以下3cm的組織可以直接穿透,因此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而對于光療的效果與光照的強度、波譜、光照時間、新生兒皮膚所暴露的面積、新生兒日齡以及新生兒基礎性疾病等多種因素相關。美國兒科學臨床實踐指南針對胎齡大約35周的新生兒進行膽紅素水平管理的過程中,認為有效的光療需要滿足其光譜波長達到460nm~490nm,輻射度至少達到30uw/cm2/nm2,同時輻射的面積越大效果越好,而且在進行光療的最初4h~6h,新生兒的血清膽紅素水平降低速度最快[5]。那么結合光療的基本原理,是不是持續性的光療比間歇性光療能夠更有效地促進患兒的膽紅素排泄呢?事實并非這么簡單,研究顯示,將光療作用于患兒皮膚淺層組織后,光需要被膽紅素分子吸收,同時膽紅素在光化學作用下會生成三種光化學產物,最后這些產物需要通過排泄過程,按照這三部曲才能完成光療。而在光療之后所產生的結構異構體,屬于膽紅素排泄的主要方式,而該類血清半衰期為2h,通常在光療4h以后相應的膽紅素會達到穩定水平。同時研究表明對于光療后患兒體內的膽紅素變化情況,在光照2h后黃疸指數會下降25%,到第4h時黃疸指數下降量達到最高峰,在后期黃疸指數下降量會顯著減慢。同時考慮到在進行光療之后,其血清中的膽紅素在皮膚組織進行重新分布需要1h~3h,因此間隙2h后繼續采用光療作用于膽紅素,能夠使血清膽紅素水平得到有效降低。這一理論為多次短時間歇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鑒定的依據。
新生兒體內由于益菌落不足,無法抑制患兒體內的β-GD活性,進而無法抑制胃結合膽紅素的產生。因此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采用微生態制劑輔助治療,借助于腸道微生態制劑,補充患兒體內所缺乏的正常生理細菌,以快速幫助患兒形成生物屏障,促進腸道蠕動調整腸道菌落平衡,可使新生兒腸道內快速形成有益菌落,并維持良好的生理狀態,達到對患兒體內的β-GD活性進行抑制的目的, 促進患兒體內的結合膽紅素快速轉化成糖原隨大便排出體外,防止患兒體內的膽紅素重吸收,也降低膽紅素整體水平使患兒的黃疸癥狀得以治療。現階段研究出的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所包含的乳酸菌種類更多,不僅包含有嗜酸乳桿菌,同時還包括雙歧桿菌、糞腸球菌以及蠟樣芽孢桿菌,所含的菌落種類更多更完善,能夠更有效地調整人體的腸道菌落平衡。
本項研究基于新生兒黃疸的基本病理情況、臨床癥狀觀察金標準、主要治療方法、輔助療法等基本理論,在對新生兒進行藍光治療過程中采用多次短時間歇性治療,同時在進行藍光照射治療過程中均采用相應的微生態制劑進行輔助應用,證實了該方案治療新生兒黃疸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聶莉莉,鄧春貴,劉斌,等.防撞鳥巢式護理對新生兒黃疸藍光治療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9,26(16):59-62.
[2] 柯玉潔.苯巴比妥聯合腸道益生菌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應用藥學,2019,36(15):1955-1958.
[3] 李愛民.雙歧桿菌聯合茵梔黃口服液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效果[J].大醫生,2019,4(3):103-104.
[4] 陳運彬,黃為民,黃磊,等.新生兒黃疸規范化用藥指導專家建議[J].中國醫藥導報,2019,16(27):105-110.
[5] 劉澤,鐘紹文,司秋圓,等.益生菌輔助治療新生兒黃疸作用機制的研究綜述[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96):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