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美潔



【摘 要】目的:分析中醫護理在下肢創傷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中的影響效果。方法:將本院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收治療的下肢創傷骨折后肢體腫脹患者88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在分別護理后的護理滿意度、下肢腫脹直徑、骨折愈合時間、深靜脈血栓患病率、VAS、QOL評分。結果:兩組患者之間護理滿意度對比可見,觀察組患者明顯更高,對比統計學差異明顯(P<0.05);相較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治療后4天、7天內膝上10cm及膝下10cm處腫脹直徑明顯更低,對比統計學差異明顯(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較,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更短,深靜脈血栓患病率更低,對比統計學差異明顯(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QOL、VAS評分對比并無差異(P>0.05),治療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QOL評分明顯更高,VAS評分明顯更低,對比統計學差異明顯(P<0.05)。結論:在下肢創傷骨折患者術后肢體腫脹的護理中采用中醫護理措施可明顯改善患者腫脹程度,減輕患肢疼痛,相較于常規護理措施更有利于患者手術后康復,護理滿意度明顯更高,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關鍵詞】中醫護理;下肢創傷;骨折;肢體腫脹
下肢創傷骨折是目前臨床上常見的骨折,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而在患者手術治療后由于需要長時間臥床靜養,下肢活動量減少,因此增加了患肢腫脹的風險。下肢腫脹主要是由于患者肢體活動量少,靜脈血液回流障礙等導致,如不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則可能導致患者最終發生深靜脈血栓,影響治療療效[1]。中醫護理干預主要對患者采取情志護理、飲食護理以及中醫特色護理,通過艾灸、中藥封包等幫助改善患者患肢腫脹情況,幫助促進深靜脈血液回流,改善血液微循環,相較于常規護理更有利于促進患者身體康復[2]。對此,本次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下肢創傷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采取中醫護理干預措施,旨在分析其臨床價值,詳見下文所示。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收治療的下肢創傷骨折后肢體腫脹患者88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患者44例,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齡23歲~78歲,平均年齡(56.3±2.5)歲;對照組患者44例,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齡26歲~74歲,平均年齡(56.4±2.3)歲;兩組患者年齡等資料對比并無明顯差異(P>0.05)。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確診為創傷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②護理開始前均知情研究內容并自愿加入;③臨床資料完整;④意識清晰能夠配合治療和護理。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部位嚴重骨折者;②合并嚴重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免疫疾病等疾病者;③合并手術禁忌癥者;④臨床資料不完整者;意識模糊不能配合治療及護理開展。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干預措施,護理方式為:與患者講解關于疾病相關知識,并對患者的身體康復情況進行評估,遵醫囑對患者展開用藥護理,囑咐患者在治療期間應飲食清淡,禁止飲食辛辣刺激等藥物。
1.2.2 觀察組患者采取中醫特色護理措施,護理方式為:①中醫情志護理措施:對患者展開音樂療法、心理咨詢等干預措施;可通過按摩患者合谷、百會等穴位使患者肝氣疏泄,緩解患者心理情緒;囑咐患者家屬多陪伴和關心患者;天氣晴朗時如患者身體恢復良好可囑咐患者在家屬或護工等人的陪同下到院外多走動,有利于患者夜間睡眠的同時也可幫助改善患者心情,使其能夠積極樂觀面對疾病治療;②飲食護理:根據患者身體營養情況給予患者采取藥膳護理干預,可在患者飲食中適當加入木耳、金針菇,對于氣血虧虛者可多飲食雞湯等食物,湯內可適當加入大棗、枸杞、黨參等食物;嚴禁患者在治療期間飲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暴飲暴食,避免飲食油膩食物;③中醫特色護理:穴位貼敷以及電磁艾灸選穴主要為患者足三里、涌泉、中脘及神闕;貼敷:將藥膏薄厚均勻地涂布于醫用敷貼的中央處,貼敷前先清潔穴位附近皮膚,1次/d,2 h/次,3 d為1個療程,治療5個療程;電磁艾灸:采用電磁艾灸儀,艾灸頭分別貼在患者不同的穴位,溫度調整至42℃,電磁艾灸時間為半小時,每天治療2次,以2周為治療療程;將中藥敷包加溫后敷在患者患肢部位,每天1次,以5天為1個治療療程,總共需要治療2個療程;④術后康復鍛煉:囑咐患者家屬對患者展開按摩護理,按摩主要穴位為患肢肌肉以及三陰交、承山、足三里等穴位,并注意幫助患者更換體位,避免壓瘡形成;術后注意觀察患者患肢疼痛程度,根據疼痛程度的不同選擇音樂療法、鎮痛藥物等護理干預措施,可指導患者展開呼吸訓練幫助減輕患處疼痛。
1.3 觀察指標
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較滿意以及不滿意,分值在0分~100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分值在80分~100分為滿意,對護理分值在60分~79分為較滿意,護理分值在59分及以下為較滿意,護理總滿意度為滿意以及較滿意總和。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在分別護理后的下肢腫脹直徑、骨折愈合時間、深靜脈血栓患病率。VAS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對患者護理前后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總分為10分,分數越低說明患者疼痛程度越小,分數越高則反之。QOL評分:采用生活質量量表對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分數越低則反之。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分析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
兩組患者之間護理滿意度對比可見,觀察組患者明顯更高,對比統計學差異明顯(P<0.05),見表1。
2.2 分析兩組患者下肢腫脹直徑
相較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治療后4天、7天內膝上10cm及膝下10cm處腫脹直徑明顯更低,對比統計學差異明顯(P<0.05),見表2。
2.3 分析兩組患者QOL、VAS評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QOL、VAS評分對比并無差異(P>0.05),治療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QOL評分明顯更高,VAS評分明顯更低,對比統計學差異明顯(P<0.05),見表3。
2.4 分析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深靜脈血栓患病率
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為(36.25±2.14)d,深靜脈血栓發生1例,對照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為(42.23±2.51)d,深靜脈血栓發生8例;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較,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更短,深靜脈血栓患病率更低,對比統計學差異明顯(P<0.05)。
中醫護理中,通過對患者展開情志護理,家屬的陪伴能夠使患者能夠感受到家人的關心和支持,愿意積極配合護理,觀察患者是否存在負性心理情緒,與患者積極溝通交流,了解患者出現負性心理情緒的主要原因,并展開心理咨詢、音樂療法等措施能夠幫助改善患者的負性心理情緒[3]。在中醫護理中,穴位貼服、艾灸、中藥敷包具有操作簡單、安全、無毒副作用等優勢,能夠幫助改善患者患肢血液循環,調節身體免疫力,具有活氣行血、祛瘀散寒等功效,使人體的機能能夠達到良好的狀態,調節人體陰陽狀況[4]。電磁艾灸結合了傳統艾灸的特點,制定了更加方便治療的艾灸儀,能夠將艾灸絨制定成一個特定的形態,將其放在具有發熱功能的原件上,通過機械幫助達到與艾灸相同的熱療作用,而艾灸絨加熱時也可使其中的藥物成分充分散發,加強藥物吸收[5]。中藥敷包主要是將藥包直接敷在患者患肢腫脹部位,藥物可滲透皮膚,使病癥局部藥物濃度最大化,藥物吸收后能夠通過經絡貫通運行,調節患者患肢循環,也可幫助改善肺腑功能,施展最大的全身藥理效應[6]。
本次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下肢創傷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采取中醫護理干預措施,研究可見,兩組患者之間護理滿意度對比可見,觀察組患者明顯更高(P<0.05),提示對患者采取中醫護理干預可明顯拉進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的關系,促進護患關系和諧發展;此外,相較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治療后4天、7天內膝上10cm及膝下10cm處腫脹直徑明顯更低(P<0.05),者主要是由于通過對患者涌泉、足三里等穴位按摩針灸等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明顯改善患肢血液循環,以達到降低患肢腫脹的目的;在兩組患者分別護理干預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較,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更短,深靜脈血栓患病率更低(P<0.05),由此可見,相較于常規護理措施,中醫護理更有利于縮短患者骨折愈合的時間,促進術后康復的同時降低了患者深靜脈血栓患病率;本次研究中還發現,治療前,兩組患者QOL、VAS評分對比并無差異(P>0.05),治療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QOL評分明顯更高,VAS評分明顯更低(P<0.05),由該項研究數據可見,中醫護理干預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患者在治療中患處疼痛程度,痛苦更小。
綜上所述,在下肢創傷骨折患者術后肢體腫脹的護理中采用中醫護理措施可明顯改善患者腫脹程度,減輕患肢疼痛,相較于常規護理措施更有利于患者手術后康復,護理滿意度明顯更高,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姜林花,陸永麗.分析護理干預對四肢創傷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51):56-57.
[2] 周英.觀察中醫護理干預對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影響[J].中醫臨床研究,2020,12(30):112-113.
[3] 劉婕,潘雪梅.早期目標性康復護理對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心境狀態及肢體功能康復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0):1765-1768.
[4] 周英.觀察中醫護理干預對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影響[J].中醫臨床研究,2020,12(30):112-113.
[5] 韓曉強,王化齊.下肢創傷骨折患者健側肢體深靜脈血栓發生特點及危險因素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20,49(4):76-79,87.
[6] 趙曉燕,陳花梅.疼痛護理干預在四肢創傷骨折術后疼痛護理中的作用及臨床意義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20,20(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