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婉
【摘 要】目的:觀察不同護理模式在流行性出血熱患者中的護理價值。方法:隨機將2019年12月至2021年02月本院納入的74例流行性出血熱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參照組分別實行優質護理和常規護理,比較護理效果。結果:對比參照組,觀察組的臨床癥狀改善效果更為明顯,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較高(P<0.05)。結論:在流行性出血熱患者中展開優質護理,患者多尿正常時間、退熱時間等明顯降低,護理滿意度較高。
【關鍵詞】優質護理;流行性出血熱;滿意度
流行性出血熱的發病機制為漢坦病毒,且鼠類為主要傳染源。患者感染后,其很容易產生出血、發熱、腎臟損傷以及低血壓休克等癥狀,再加上該病癥進展速度快、治療難度高,不管是對患者機體健康還是生命安全都帶來了不利影響,因此強化其護理干預就顯得非常關鍵[1]。本文主要目標為觀察不同護理模式在流行性出血熱患者中的護理價值,見下文。
1.1 一般資料
隨機將2019年12月至2021年02月本院納入的74例流行性出血熱患者分為兩組,各37例。參照組,男20例,女17例,年齡65歲~68歲,平均年齡(66.35±1.74)歲,觀察組,男22例,女15例,年齡65歲~68歲,平均年齡(66.25±1.11)歲。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并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不存在語言障礙、意識障礙;所有患者均知曉并自愿參與研究。
1.2 方法
1.2.1 參照組該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對于高熱患者則要及時展開物理降溫,糾正其血容量及休克,同時展開營養治療。
1.2.2 觀察組該組給予優質護理。①心理指導。護理人員要耐心為患者介紹醫院環境,并按照其性格特征及文化水平選擇溝通方式;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消除其緊張、擔憂等負面情緒,使患者保持樂觀心態。②健康教育指導。以示范教育、語言教育以及發放健康宣傳手冊等方式為患者講述和流行性出血熱有關的知識和內容,主要包括疾病發病機制、傳播方式、誘發因素、治療以及護理方案等,同時還要對患者家屬進行指導,使其可以配合臨床工作。③疾病護理。給予患者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告知患者多休息,嚴密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對于發熱患者,則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降溫,并糾正患者營養不良、及時補液;對于出血顯著患者,則可以輸注新鮮血液,對于血小板減少患者,則可輸注血小板,若患者心功能不全,則要為其提供營養強心類藥物,使其酸堿以及水電解質保持在平衡狀態,如果有必要則可嚴格遵照醫囑展開抗生素、保肝以及透析治療。④飲食指導。為患者提供低蛋白飲食,對于營養不良以及貧血患者,則可以為其提供清淡容易消化并且維生素以及熱量含量較高的食物。⑤并發癥護理。為了可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如肺水腫、左心衰竭以及高血容量綜合征,護理人員則要嚴密觀察患者病情進展,并對其腎損傷情況進行嚴格評估,觀察患者的呼吸以及面色變化,在進入到恢復期之后則可以增加營養,進而減少并發癥,促進患者病情恢復。
1.3 觀察指標
評估兩組的護理滿意度并對患者的蛋白尿轉陰、多尿正常時間以及退熱時間進行比較和記錄[2]。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恢復情況
對比兩組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恢復情況對比參照組,觀察組的蛋白尿轉陰、多尿正常時間以及退熱時間均顯著降低(P<0.05),見表1。
2.2 兩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較參照組明顯升高(P<0.05),見表2。
流行性出血熱是臨床多發疾病,其存在傳染性,會損傷全身毛細血管以及小血管,通常表現為發熱、出血、低血壓休克等,會累及腎臟器官,主要特征為發病急促、潛伏時間短。臨床以藥物治療最為常見,發熱期主要是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或者是展開物理降溫,低血壓休克期則主要補充血容量及營養。
優質護理的理念為以人為本,其實用性較強,通過給予患者優質、高效的護理干預,能夠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有利于提高患者配合度;通過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并展開飲食、生活指導,能夠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對于形成和諧融洽的護患關系以及提高患者滿意度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3]。分析研究結果,對比參照組,觀察組的臨床癥狀改善效果更為明顯,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較高(P<0.05)。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干預的應用,對于促進患者臨床癥狀以及體征恢復極為有利,可以進一步提高患者滿意度,應用效果明顯。
參考文獻
[1] 劉佳麗.循證護理干預應用于流行性出血熱患者中的價值研究[J].人人健康,2020(4):175-176.
[2] 張廣鳳.優質護理服務在流行性出血熱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14):264-265.
[3] 陳笑芬.流行性出血熱患者行循證護理干預效果及對臨床指標影響[J].皮膚病與性病,2019,41(5):776-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