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慧敏
【摘要】文章以2015——2019年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與審計費用的相關關系和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任期的調節作用。實證結果表明: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與審計費用顯著正相關,且這一關聯在審計任期較短的公司中更明顯。進一步研究發現,非國有企業中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與審計費用的關聯更明顯,審計任期的調節作用在不同產權性質的企業中不存在顯著差異。此外文章還發現,審計任期對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與會計信息質量的關聯無調節作用。也就是說,在應對此類非系統風險時,審計任期較長的事務所溢價較低,但較低的溢價并不伴隨著風險識別能力的削弱。文章研究結果表明,事務所會充分考慮不同產權性質下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可能帶來的風險,審計任期的負向調節作用源于學習效應。
【關鍵詞】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審計任期;審計費用
【中圖分類號】F239
為拓寬股東融資渠道、緩解股東融資約束,我國先后施行《擔保法》和《物權法》,規定可依法轉讓的股權能作為出質物。由于股東控制權不受股權質押影響且股權權屬清晰、流通性強,同時迎合了出質人的控制權需求和質權人的安全性需求,自2013年新規實施以來,股權質押融資發展迅速。據wind數據庫統計,截至2020年10月中旬,資本市場股權質押總規模較之前年度有所下降,但滬深兩市仍有超半數公司的股東采用該方式融通資金,近千家公司的控股股東質押了50%以上的自持股權。金融監管機構對股權質押風險頗為關注,深交所曾對新華聯、杭州高新等公司的股權質押情況進行問詢。
一、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
(一)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與審計費用
現有文獻指出,產權性質、股權結構、融資約束、掏空動機、股價波動等會影響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水平(李永偉,2007;杜麗貞等,2019)。依據信號理論,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會向市場傳遞其面臨融資約束或意圖掏空上市公司的信號。同時,該融資方式會抑制企業創新投入(李常青等,2018;文雯等,2018)、降低信息披露質量(李常青等,2017;黎來芳等,2018)、提升盈余管理程度(謝德仁等,2017; 2018)、增加公司違規概率(李瑞濤等,2018),引致非系統風險。控股股東股權質押還增加了控制權轉移風險(王斌等,2013),影響公司戰略持續性和經營穩定性。審計費用是審計師人力資本投入、審計風險等協同作用的后果(Simunic,1980;Casterella等,2004),在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客戶風險水平的提高會導致審計師增加審計程序以控制審計風險(Morgan等,1998)或收取風險溢價以轉嫁審計失敗風險(Bell等,2008),導致審計費用增加。現有研究成果表明,商譽(葉建芳等,2016)、對外擔保(李嘉明等,2016)、股價崩盤風險(褚劍等,2017)等非系統風險均與審計費用顯著正相關。此外,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誘發了審計意見購買,且該影響在公司產權性質為民營、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較高、公司股價下跌風險較大、媒體負面報道較多時更顯著(曹豐等,2019),而高于正常值的異常審計費用提高了審計師對盈余操控的容忍度、引發了審計意見購買(韓麗榮等,2015)。綜上所述,提出以下假設:
H1: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與審計費用顯著正相關。
(二)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審計任期與審計費用
審計費用的降低源于審計投入的降低或風險溢價的降低。審計投入的降低是審計標準的降低或學習效應導致的。朱松等(2010)認為,審計任期的延長會導致事務所降低審計標準和審計投入,甚至默許管理層進行更多的隨意性判斷、選擇更不穩健的報告政策。基于審計合謀假設,對于存在控股股東股權質押的客戶,審計任期長的事務所可能蓄意降低審計標準,滿足其操縱利潤、掏空上市公司等需求。相反的,學習效應使事務所在不影響審計質量的情況下節約成本、降低收費(Fung等,2012;Bills等,2015),實現事務所和客戶的福利共享。此時,事務所會尋求誠信經營且愿意配合的客戶長期合作,享受其帶來的成本節約效應(Simons D,2007)。在連續審計過程中,事務所對客戶經營狀況的了解逐步加深,耗費較少時間成本和人力資源即能辨別出審計風險的來源及其嚴重程度,并據此適當收取風險溢價。基于學習效應假設,審計任期會削弱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與審計費用之間的正相關關系,但不妨礙審計師識別該融資方式帶來的非系統審計風險。綜上所述,提出以下假設:
H2:審計任期會削弱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與審計費用之間的正相關關系。
二、數據來源和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
本文以2015——2019年A股上市公司為初始樣本。為避免異常數據的影響,本文按以下標準對其進行篩選:(1)剔除金融業公司樣本;(2)剔除ST、*ST、PT公司樣本;(3)剔除觀測值不完整的樣本。為消除異常值的影響,對所有連續變量在1%的水平上做縮尾處理。本文最終得到樣本數據11 261個。
(二)變量定義和模型構建
被解釋變量為審計費用(AuditFee) ,采用當期審計費用的對數來衡量。解釋變量為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Pleper),參考謝德仁等(2016)的做法,以年末控股股東質押股份存量與公司總股份量之比度量。審計任期(Tenure)的定義著眼于事務所層面,采用其受聘的服務年數加以衡量。本文參考葉建芳等(2016)、余玉苗等(2020)等的做法選取控制變量。具體變量定義見表1。
本文構建模型(1)和模型(2)來檢驗假設1和假設2,本文預期模型(1)中α1顯著為正,模型(2)中α1顯著為正、α3顯著為負。
三、實證結果分析與討論
(一)描述性統計
如表2所示,審計費用(AuditFee)的均值為13.722、標準差為0.596、最小值為12.612、最大值為15.607,說明各公司審計費用存在一定差異。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Pleper)的均值為0.069、標準差為0.105、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0.437,顯示各公司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存在較大差異,中位數為0說明存在質押的樣本占比不足半數。審計任期(Tenure)的均值為7.928、標準差為5.574、最小值為1、最大值為24、中位數為7,顯示樣本數據在審計任期方面差別明顯。
(二)相關性分析
各變量之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分析結果顯示(見表3),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Pleper)與審計費用(AuditFee)在10%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假設1得到初步驗證。同時解釋變量與控制變量之間相關系數較小,最大值為Size與Lev之間的相關系數0.504,表明本文所選變量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問題。
(三)多元回歸分析
表4列(1)中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Pleper)的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越高,審計費用越高。列(2)的結果顯示,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Pleper)的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交互項Pleper×Tenure的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負,說明較長的審計任期會抑制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對審計費用的提升作用。綜上所述,假設1和假設2得到驗證。
(四)穩健性檢驗
1.替換變量。本文將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設置為虛擬變量,如果年末控股股東有股權質押,則Pledge取1,否則為0。本文的回歸結果不變,實證結果穩健。
2.增加省份虛擬變量。本文進一步增加公司注冊地所在省份的省份虛擬變量(Pro),本文的回歸結果不變,實證結果穩健。
3.傾向匹配得分法。為解決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高/低的上市公司之間存在的差別,本文采用PSM法,確定公司規模(Size)、資產負債率(Lev)、總資產收益率(Roa)、公司成長性(Growth)作為協變量,PSM配對后本文的分組T檢驗、回歸結果不變,研究結果穩健。
四、進一步分析
(一)產權性質的調節作用
在不同產權性質的企業中,控股股東通過出質自持流通股股權進行債務融資帶來的非系統風險存在差異且該差異可能影響審計定價。基于此,本文在模型(1)和模型(2)的基礎上加入調節變量產權性質(Soe),構建模型(3)和模型(4)。
表5列(1)結果顯示,交互項Pleper×Soe的系數顯著為負,表明非國有企業中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與審計費用的關聯更明顯。列(2)結果顯示,交互項Pleper×Tenure×Soe的系數不顯著,表明審計任期的調節效應在不同產權性質的企業中無明顯差別。
(二)調節效應原因分析:審計合謀還是學習效應
本文使用操縱性應計利潤的絕對值衡量會計信息質量,操縱性應計利潤的絕對值越小,會計信息質量越高。操縱性應計利潤使用Dechow等(1995)提出的修正的Jones模型分年度分行業計算。
表6列(1)中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Pleper)的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越高,應計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會計信息質量越低。表5列(2)中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Pleper)的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交互項Pleper×Tenure的系數不顯著。該實證結果與宋衍蘅等(2012)的研究結論類似,即在審計風險較高的公司中,事務所不會喪失審計獨立性。
五、研究結論與啟示
本文以2015——2019年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對審計費用產生的影響和審計任期的調節作用。研究發現,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與審計費用顯著正相關,審計任期會削弱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與審計費用的關聯。非國有企業中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與審計定價的關聯更明顯,審計任期的調節作用則無明顯差別。此外,本文還發現,審計任期對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與會計信息質量的關聯無調節作用。本文認為,審計任期的調節效應源于學習效應,即審計任期的延長增強了事務所識別客戶非系統風險的能力。學習效應使事務所在識別客戶非系統風險時,耗費較少時間成本和人力資源取得類似的審計效果或基于經驗判斷適當收取風險溢價。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1)控股股東股權質押作為非系統風險,會對審計費用產生正向影響,企業應合理控制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規模,降低其負面影響;(2)審計任期的延長可以形成學習效應,促使事務所在面臨控股股東股權質押的非系統風險時,以較低的審計溢價達成類似的審計質量,該研究發現可為監管者通過審計溢價評價企業風險、制定審計行業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主要參考文獻:
[1]李永偉.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動因及經濟后果研究[D].復旦大學,2007.
[2]杜麗貞,馬越,陸通.中國民營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動因及紓解策略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9,(07):148-160.
[3] 須崇杰,李堯.異常審計費用、股權集中與過度投資——基于兩職合一視角[J].國際商務財會,2020,(09):85-91.
[4]李常青,李宇坤,李茂良.控股股東股權質押與企業創新投入[J].金融研究,2018,(07):143-157.
[5]岳婧涵,王開秀,李晨陽.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對企業審計費用的影響分析[J].國際商務財會,2020,(10):73-81.
[6]文雯,陳胤默,黃雨婷.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對企業創新的影響研究[J].管理學報,2018,(07):998-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