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汀


8月19日,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迎來了“兩周歲”的生日。兩年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臨港新片區開局起步扎實有力,尤其在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布局上更是下足了功夫,希望借助國產商用飛機項目落戶上海的優勢,將臨港新片區打造成比肩圖盧茲、西雅圖的世界級航空產業圈。
8月末,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正式發布《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民用航空產業專項規劃(2021-2025)》以推動大型民用客機、民用航空發動機等重大專項落地實施,加快民用航空高端資源和創新要素聚集,致力于將臨港新片區建設成為具有較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世界級民用航空產業聚集區。
上海的選擇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也是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站在“十四五”的新起點上,在實現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刻,向高端制造業轉型成為了上海的選擇。
為此,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上海市先進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份規劃也成為了未來五年推動上海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規劃》明確,將以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到2025年,產業基礎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高端產業重點領域從國際“跟跑”向“并跑”“領跑”邁進,協同長三角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其中,在空間布局上特別提到,根據上海產業地圖,未來五年將進一步優化制造業布局。臨港新片區更是被上海市定位成全市制造業發展的戰略增長極,未來5年其對上海全市制造業增長貢獻率將達到1/3以上。
根據上海市的規劃布局,未來將把特殊經濟功能作為臨港新片區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著力體現快速發展,努力提升產業能級,尤其要突出科技自立自強。臨港新片區要瞄準高端化、集群化、基地化的產業發展方向,堅持高端高效高附加值,大力推進產業鏈整體布局,打造重點行業發展高地,形成特有的產業標識。在《規劃》中,上海也已明確未來將進一步圍繞大飛機項目等堅持集群化建設,打造一批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產業鏈。
目前,上海已經成為了中國民用航空產業的重要聚集區和策源地。以中國商飛、中國航發商發相繼落地為標志,圍繞著國產大飛機、民用航空發動機的研發與總裝,上海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主制造商+供應商”發展模式,特別是近年來,上海還形成了若干民用航空產業特色園區。如張江科技園、紫竹科技園等,且各具發展特色。未來,臨港大飛機產業園區將側重總裝和配套,如此一來上海已有的航空產業園與臨港航空產業園區將實現良性互動,有助于進一步發揮上海產業集群作用。
目前來看,臨港新片區成立2年來,大飛機相關產業的配套集聚效應已經初步顯現。兩年來,臨港新片區大飛機產業園簽約項目累計已超50個,涉及協議投資金額超230億元,已覆蓋飛機和發動機總裝、機身部段、航空新材料、機載系統、航空物流等多個重點細分領域。
與此同時,“大飛機園”也成為了上海市首批26個特色產業園區之一,并在機體結構件領域,集聚了中建材、上飛裝備等;在復材領域,集聚了英國宇航、中復神鷹、南通復源、宇之赫、商飛復材中心等;在標準件領域,集聚了東方藍天鈦金科技等;在機載領域,集聚了遼寧美托;在工裝及生產設備領域,集聚了飛宇裝備、常州新創、上航機械等;在管路線纜及內飾內設領域,集聚了奧若特、重慶再升、高博等;在飛機及航材租賃領域,集聚了中航租賃、中飛租賃、恒圣凱等;在發動機配套領域,集聚了成立航空、上海煙草機械等;在產業創新平臺建設領域,中國航發商發聯合中航復材和南玻院共同組建了“商用航空發動機樹脂基復合材料工程技術中心”,并引進了中國商飛大飛機創新谷、國家商用飛機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G創新中心等科創機構;在航空質量體系、特種工藝、適航、檢驗檢測、知識產權等產業配套服務領域,集聚了國家民用航空發動機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埃森博、普勵認證、英國皇家航空協會、紫藤等一批產業服務功能平臺。可以說,臨港大飛機產業鏈的建設已初見雛形。
臨港的“雄心”
如果沒有大飛機和航空發動機項目,臨港這個遠離上海市中心的浦東小鎮或許至今仍默默無聞。但如今,伴隨著上海經濟結構轉型,臨港新片區在民用航空產業的發展上已畫出了自己的藍圖。
在新發布的《臨港新片區民用航空產業規劃》中明確表示,未來將形成“2+X”的總體布局,引導產業聚集、功能布局,構建體系完善、結構合理、規模化發展的民用航空產業體系。
其中,“2”是指兩個核心承載區,分別是大飛機園和商用航空動力產業區。大飛機園位于浦東國際機場南側,規劃范圍24.7平方公里。大飛機園中2.12平方公里為大飛機制造“門對門”核心配套區,重點導入“兩頭在外或一頭在外”的“保稅加工、保稅研發”類總裝配套急需項目,優先布局發展材料及結構件、工裝及生產設備、動力安裝、飛機物流、管路線纜及內飾內設集群和科技創新集群;2.54平方公里為“區港一體化”區域,分別布局MRO、飛機租賃等產業;16.8平方公里為臨空產業區,布局航空服務、居住配套、科創研發等產業。商用航空動力產業區商用航空發動機總裝試車基地,集聚航空發動機總裝、試車、試驗、科創、服務和關鍵零部件配套等產業鏈高端業態,提高設計與集成驗證能力,建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航空發動機行業標準體系,打造國家級航空發動機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重點推進長江1000A型號發動機關鍵技術攻堅突破。圍繞航空發動機總裝試車所需的零部件、加工裝備研制等領域,形成航空動力產業的專業化集聚區。
“X”代表的實則是多個協同發展區。根據計劃,臨港新片區將建設國際創新協同區、洋山特殊綜保區、前沿產區等區域,圍繞民用航空產業和通航動力服務配套,拓展總部、研發、服務等功能布局,加快吸引企業總部、研發機構、創新創業企業和專業性服務機構入駐,培育創新型孵化器、加速器,以實現與核心承載區協同布局、產業配套功能優化配置,推動民用航空產業全域布局、全鏈發展,構建體系完善、結構合理、規模化發展的產業體系,打造一批全球化合作、市場化運作的共性技術研發和產業促進服務平臺。
如何形成合力需思索
商用飛機產業是一個產業鏈極長的行業,同時行業的準入門檻極高,因此要布局航空產業鏈,上海既要充分借鑒國外成熟航空產業園的經驗,同時也要形成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特色。
首先,目前國內航空產業配套企業的能力還不足,甚至一些領域還缺乏相應的配套企業,因此未來臨港航空產業園要在產業鏈布局上多下功夫。例如,在材料領域,目前我國無論是材料本身還是制造工藝方面都有明顯的短板,因此如何借助商用飛機和發動機項目落戶上海的優勢,聚集相關企業集智攻關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根據規劃,臨港大飛機產業園計劃在園區內構建復合材料全產業鏈,以復合材料結構件為牽引,打造覆蓋原材料生產、工裝、設備、檢測維修、復材回收全要素的復材產業基地。同時還將在此基礎上聚焦商用航空發動機項目研制需求,培育陶瓷基樹脂基復合材料研制、增材制造等產業點,加速提升商用航空發動機關鍵材料研制能力及其產業化應用水平。
其次,如何以“政、產、學、研、用”相互促進為契機,推進跨界融合,提升民用航空產業原創技術創新策源能力也是上海航空產業發展需要深度思考的課題。
以商用飛機為例,在規劃產業集群發展的同時,如何通過項目的落地來加強大飛機自主創新體系能力建設就是一個待解的課題。臨港產業園如何匯聚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技術力量,以共性基礎研究為支撐,以先進試驗設施為驗證條件,以重點型號為驗證平臺,提高關鍵共性技術的供給,這些問題如果能夠逐一得到解決,將不僅有助于我國商用飛機項目的發展,更有助于上海提升創新策源能力。
第三,一些上海特有的優勢在推動航空產業的發展中也應該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依托浦東國際航空樞紐和大飛機配套需要,充分發揮航空物流業引擎作用,布局發展集飛機維修、加改裝、發動機再制造、航材亞太分撥、航空融資租賃等高附加值業態的航空一站式服務平臺也是一個需要重點發展的方向。在這點上,新加坡航空產業園的成功經驗值得上海借鑒。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已有資源,推動“區港一體化”(綜保區、空港)協同發展,發展高水平航空口岸經濟,上海未來將有望成為面向亞太、輻射全球的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航空服務業高地。
此外,航空業資產管理是國內其他航空產業園發展中沒有太被關注的領域,但這一方面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有其天然的優勢,另一方面這也是航空產業鏈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令人欣喜的是,目前臨港航空產業園在其布局中已經考慮到了這點。
在《臨港新片區民用航空產業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探索創新航空租賃多樣化業務模式。為國內外民用航空企業搭建更高水平的融資平臺,提供個性化的專業租賃、融資服務,探索跨境租賃、離岸租賃、綠色租賃等創新業務模式;構建國產大飛機外向型租賃與交易平臺,提高租賃資產全球化流轉效率,進一步提高開放程度,推動產品、技術、資本、管理要素“走出去”,助力國產大飛機拓展國際市場。如果臨港航空產業園在這方面能夠趟出一條新路的話,將對我國航空產業鏈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