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恩



在后疫情時代,疫情的突發性對國內局部經濟還會存在一定影響,但在外圍環境逐漸向好的情況下,經濟回暖已經是大勢所趨。當前,國內各個行業的營銷模式都在不斷地創新、變革與迭代。
后疫情時代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這個時代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機遇?變化與機遇會對營銷格局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對國內航司而言,如何正確看待營銷大環境的變化,及時更新經營理念,是每家航司都應該深度探究的問題。
后疫情時代的形勢和特征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根據民航局印發的《關于“十四五”期間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的意見》指導精神,中國民航將實施更加積極有力、靈活寬松的宏觀調控政策,完善差異化航班量調控政策,實現不同區域保障能力與發展速度、發展需求相平衡。
《中國民航發展階段評估報告》指出,我國民航基本實現從航空運輸大國向單一航空運輸強國的“轉段進階”。這是我國民航又一新的歷史性跨越。根據預測,“十四五”末,我國民航運輸規模將再上一個新臺階,接近甚至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我國將從單一的航空運輸強國跨入多領域民航強國建設的新階段。
圍繞國家民航發展戰略,激發國內民航市場活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發揮民航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這一系列變化將給國內航司帶來諸多新的機遇和挑戰,也將是國內航司重新定位發展模式、邁向更廣闊市場空間的重大契機。
在構建“雙循環”新格局的推進下,“十四五”期間的中國消費市場將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表示,到2035年,中國中等收入人群將由現在的3億顯著增加到8億,這樣巨大的市場是民航高速發展的機遇,也是營銷轉型升級的機遇。
由于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的潛力肯定還有較大的釋放空間。伴隨而來的消費方式升級,帶薪休假制度完善,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旅客的航空出行意愿和支付能力將顯著提高,這將更有利于構建國內民航發展新格局。
另一方面,就目前來看,國內運力供給還存在暫時結構性過剩的現象。2020年3月26日,受疫情爆發的影響,民航局發布了《關于疫情防控期間繼續調減國際客運航班量的通知》,宣布對國際客運航班大幅調減。《通知》要求,國內每家航空公司經營至任一國家的航線只能保留1條,且每條航線每周運營班次不得超過1班。根據這一措施,每周國際航班量下降到130班左右,承運旅客由2.5萬人降到5000人左右。因此,大量國內航司的國際航班運力轉向國內,這就導致國內運力供給暫時結構性過剩的問題較為明顯。
根據航班管家數據顯示,2021年1~6月國內航司執飛航班總量比2019年1~6月執飛航班總量下降了13.93%。但是,2021年上半年寬體機執飛國內的航班量卻比2019年多2656架次,增幅達到2.58%,并且寬體機執飛國內航班量的占比也比2019年提升了0.83個百分點。由于區域性疫情反彈時有發生,國內旅客出行需求恢復不足,寬體機在國內航線的增加也對票價水平的恢復產生了抑制效應。
目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國外疫情依舊嚴重。截至2021年7月6日,民航局累計實施261次熔斷措施,熔斷航班551班。特別是國際疫情形勢復雜多變,國際航班的恢復難度較大,國內運力供給結構性過剩的問題還會在較長周期內存在。
突圍之道與競爭力打造
在疫情的影響下,民航的平均票價水平一路走低,再加上國際航線不足疫情前的5%,各航司收入銳減。根據三大航2020年的年報,國航營收695.04億元,同比下降48.96%;南航營收925.61億元,同比下降40.02%;東航營收586.39億元,同比下降51.48%。三大航營收近乎腰斬。
為了自救,各家航司先后嘗試了“隨心飛”、“機票盲盒” 、“直播帶貨”、“會銷”等多種形式的創新。后疫情時代的形勢和特征會更加劇這種創新,孕育出民航業更深層次、乃至脫胎換骨的變革。國內航司不僅要細分市場需求,創新商業模式,還要調整業務框架和結構,做好企業數字化轉型,為疫情過后的全球市場競爭做好準備。
首先是要做好數字營銷體系的建設。數字化是貫穿21世紀的大趨勢,是未來贏得行業競爭力的源泉。民航數字化營銷的目標是打造三個閉環能力,分別是旅客行程的閉環、航空公司的營銷與服務閉環、可量化的運營閉環,從而精準地了解客戶需求與產品偏好,為航空公司進行精準營銷、定制服務和場景推薦等提供可行性。
民航數字化營銷的構建可以實施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是要布局新的數字化渠道。在抖音、快手、微博、自媒體、頭條等公域流量平臺開辟營銷渠道。以抖音為例,它的日活躍用戶已經超過了6億,企業抖音號在信息流里能更直接觸達核心粉絲,更容易帶來轉化和有效互動,還可以直接面向粉絲投放廣告,拓展更精細化的客戶群,提升商業廣告投放效率。
第二步是打造私域流量。通過線上與線下營銷活動的開展,建立“私域”流量池,進而跟蹤客戶動態,輸出全方位用戶畫像。基于私域流量,航空公司就可以實現拉新、激活、留存、轉化等營銷目標。
第三步是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數據中臺,實現營銷和服務中要素的數字化,從而不斷優化數字營銷的體系。通過技術手段沉淀用戶數據,分析用戶行為,評估營銷活動的效果,提高產品投放的針對性,為旅客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體驗。
廈門航空的數字化營銷建設起步較早,目前已初步建立以航空電商為核心的數字中臺,打通直銷和分銷系統、數據,不斷深化信息與業務的融合,全面提升營銷管控與價值創造能力。廈門航空還在社交媒體、短視頻、直播平臺、垂直媒體開辟了數字營銷渠道,實現了線上線下數字營銷互動和打通。
其次是輔營收入的創新。由于客票水平將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加上高鐵網絡的分流競爭,國內局部地區疫情帶來的立竿見影的市場下挫影響,導致航空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空間有限。和航空公司主業相比,影響輔營業務的因素較少,毛利較為穩定,最后可獲得的銷售凈利潤高。因此,為了提升盈利空間,航空公司輔營業務的創新和發展將上升到戰略高度,通過各種渠道和服務挖掘旅客的潛在價值,在機票核心業務之外不斷貢獻新的利潤增長點。
輔營收入創新主要有四個方向。第一個是機票強相關輔營收入,包含選座、登機口升艙、優先服務、逾重行李和預付費行李等。第二個是客艙營銷場景收入,包含機上WIFI收費、客艙餐食定制、機上銷售(免稅品、文創用品、旅行用品、特產)、空中線上商場等。第三個是傭金類收入,主要是銷售酒店、門票、租車、保險等旅行周邊業務獲得的收入。第四個是機上廣告收入,包含機身廣告、主題客艙、機上媒體、機上雜志等。
2020年,華夏航空在行李精細化運營上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華夏航空通過將行李服務產品化,服務場景數字化,自主研發并投產了線上預購行李系統及機場行李移動收費管理系統,突破傳統人工的收費模式,將行李變成一個可購買的產品,輸出到分銷渠道銷售行李。
最后是下沉市場的開發。相對一二線市場而言,下沉市場人口基數大(約有10億),分布在中國97%的土地上,以小鎮青年和銀發老人為消費主力。考慮到物價和房價較低,可支配收入較高的原因,下沉市場人群實際購買力不遜于一二線市場,在消費傾向上甚至明顯高于一二線市場人群。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三線及以下城市的消費者占全國的七成以上,GDP占到全國的59%,貢獻了中國三分之二的經濟增長。部分三四線城市(舟山、寧德等)的實際消費增長率超過了一二線城市,整體消費增速是一二線城市的2至7倍,體現了三四線城市巨大的市場增長空間,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因此,在一二線城市新增時刻難度較大的情況下,下沉市場自然成為航空公司開發增量市場的理性選擇。但是,這也需要航司專門制定符合下沉市場消費者特征的產品、營銷策略、傳播策略,并為此投入大量宣傳和渠道建設工作。
正是基于清晰的支線發展戰略,以及對下沉市場的精耕細作,華夏航空2020年實現營收為47.28億元,凈利潤6.13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了22.03%。目前,華夏航空有169條在飛航線,151條獨飛航線,占比89%;支線航線163條,占比96%。可以說,下沉市場的開發是華夏航空成為贏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疫情當下,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給我國民航業既帶來了一系列新機遇,也帶來了一系列新挑戰。雖然把數字化營銷體系建設、下沉市場開發、輔營收入創新融合到企業轉型發展中是一個相當立體和復雜的工作,但是,考慮到新冠肺炎疫情的長期性與復雜性,國內航司必須立足自身特色,審視未來的發展戰略,制定后疫情時代的經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