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晨 李虹雨 王曉涵
【摘 要】目的:核磁共振(MRI)檢查在診斷膝關節損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方法:研究自醫院抽取80例入院治療患者,時間為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所有患者使用MRI檢查,在MRI檢查后1周~2周實施關節鏡檢查,以關節鏡檢查為金標準,觀察MRI的準確性。結果:80例膝關節損傷患者中,韌帶損傷為58例,腓側副韌帶4例(左膝2例,右膝2例);后交叉韌帶損傷10例:右膝8例,左膝2例;近側副韌帶16例:右膝6例,左膝10例;前交叉韌帶損傷24例:右膝18例,左膝10例;MRI的韌帶損傷診斷準確率為93.10%。MRI檢查:80例患者有80個膝關節,右側41個,左側39個,共160個半月板。MRI為3級半月板損傷患者為外側半月板32例,內側半月板34例,一共66例;2級半月板損傷患者10例,外側半月板6例,內側半月板4例;1級損傷為4例,內側半月板損傷為3例,外側1例。關節鏡檢查結果為金標準,MRI半月板損傷診斷準確率達87.50%[(54+86)/160];敏感度90.00%(54/60);特異度86.00%(86/100);陽性預測值79.41%;陰性預測值93.48%。結論:對膝關節損傷患者實施MRI檢查的準確性較高且其無創傷,能夠作為關節鏡術前篩選工具,引導合理運用關節鏡。
【關鍵詞】核磁共振;膝關節損傷;特異性;敏感性
膝關節功能損傷是臨床發病率較高的病癥之一,常發生在半月板、韌帶損傷部位。到目前為止,診斷主要依靠X線和CT掃描,但這類檢驗方式臨床應用價值有限,不能明確客觀詳細的治療依據[1]。關節腔造影及關節檢查是創傷性的,因此其應用受到嚴格限制。近年來,受MRI檢測技術的進步影響,注入三維可視化成像、脂肪抑制三維快速和FS-3DFSPGR、MRS等新技術在膝關節功能損傷診斷中的應用日益增多[2,3]。依據此本次研究選取我院80例患者實施MRI及關節鏡檢查,觀察MRI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研究自醫院抽取80例入院治療患者,時間為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男49例,女31例,年齡18歲~50歲,平均年齡(34.00±4.82)歲。
1.2 方法
1.2.1 MRI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先使用MRI(型號: MAGNETOM Avanto;機型:臨床科研型;生產廠家:西門子):引導患者取仰臥位,患者患膝自然垂直或者不強制外旋15°~20°外旋;儀器參數,見表1。
1.2.2 關節鏡檢查 對患者硬膜外麻醉,放入關節鏡,進行膝蓋屈伸運動,檢查患者內外側半月板、關節軟骨受傷情況。
1.3 效果判定
使用關節鏡作為金標準,判斷MRI的診斷率。半月板損傷使用Kaplan三級分類法:3級:半月板中有高信號且持續到關節面,出現半月板撕裂;2級:半月板中的高信號為線性,持續到關節囊與其的交界處;1級:半月板中出現的高信號為球形、卵圓形,為持續到關節面;韌帶損傷使用Ruiz實施分級,3級:完全破裂;2級:部分破裂;1級:微小韌帶周膜損傷。
2.1 半月板損傷比較
MRI檢查:80例患者有80個膝關節,右側41個,左側39個,共160個半月板。MRI為3級半月板損傷患者為外側半月板32例,內側半月板34例,一共66例;2級半月板損傷患者10例,外側半月板6例,內側半月板4例;1級損傷為4例,內側半月板損傷為3例,外側1例。
關節鏡檢查:MRI檢查14例1、2級信號,但使用關節鏡檢查后未出現異常。MRI檢查:6例無異常,但使用關節鏡檢查后2例內側半月板前角撕裂誤診為橫韌帶,4例出現半月板退變,邊緣粗糙無規律,有小撕裂;關節鏡檢查結果為金標準,MRI半月板損傷診斷準確率達87.50%[(54+86)/160];敏感度90.00%(54/60);特異度86.00%(86/100);陽性預測值79.41%;陰性預測值93.48%,見表2。
2.2 韌帶損傷
80例膝關節損傷患者中,韌帶損傷為58例,腓側副韌帶4例(左膝2例,右膝2例);后交叉韌帶損傷10例:右膝8例,左膝2例;近側副韌帶16例:右膝6例,左膝10例;前交叉韌帶損傷24例:右膝14例,左膝10例;關節鏡檢查結果為后交叉韌帶與側副韌帶檢查結果相同,4例前交叉韌帶患者在脂肪抑制序列及T2W1中信號均為高信號,判斷為撕裂,但在關節鏡下結果正常。MRI的韌帶損傷診斷準確率為93.10%。
膝關節由通過脛骨上端、股骨下端、髕骨組成,也是人體關節中最大關節之一,其結構非常復雜,其中脛骨是膝關節甚至人體關節重要載荷結構。膝關節是人體最大、最復雜的彎曲關節,由于杠桿作用大,更容易受到損傷,患上相關疾病。傳統的膝關節疾病研究主要是基于關節腔成像和關節腔造影像等創新方法,在研究過程中容易損傷膝關節[4]。磁共振的特點是對軟組織的改變有很高的檢出率,這使得它在關節病變的診斷中具有重要的臨床定位。
膝關節損傷是臨床常見病,在膝關節損傷中半月板為受累對嚴重的組織。半月板位于股骨內外側髁及脛骨平臺中間,外側半月板類似于“O”形,內側則為“C”形,關節囊連接在半月板外緣[5]。組織結構顯示,半月板組成組織是含有大量軟骨細胞的膠原纖維及纖維軟骨等組成。細的為膠原纖維輻射狀排列,粗的膠原纖維則是膠原纖維縱行排列,兩部分混合連接;正常半月板主要由纖維軟組成,在使用MRI成像檢查時,欠缺成像游離氫質子,所以各序列為低信號,無論掃描順序如何,信號均為低信號[6]。由于半月板損傷后關節液破裂,質子密度發生改變,質子回旋率減少,T1、T2值明顯降低,反應為病灶高信號增強。矢量定向T1WI成像和質子加權成像對新半月板損傷敏感性高于T2WI圖像。按照損傷信號判斷其是否累及半月板表面,Kaplan三級分類法將半月板損傷分為三級:3級特點為半月板中高信號區持續到關節面,從而定義為半月板撕裂[7];使用組織學檢查可見顯著的纖維軟骨撕裂,持續到其表面;2級特點為半月板持續高信號,持續到與關節囊的相較點;使用組織學檢查可見纖維軟骨細胞周邊病變部位出現帶狀粘多糖沉積?;颊呖赡軣o疼痛,若未及時治療則可能發展成為纖維軟骨撕裂;1級特點為高信號為球形、卵圓形,未累及關節面;使用組織學檢查可見損傷區無軟骨細胞,粘多糖沉積[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MRI檢查:80例患者有80個膝關節,右側41個,左側39個,共160個半月板。MRI為3級半月板損傷患者為外側半月板32例,內側半月板34例,一共66例;2級半月板損傷患者10例,外側半月板6例,內側半月板4例;1級損傷為4例,內側半月板損傷為3例,外側1例。關節鏡檢查:MRI檢查14例1、2級信號,但使用關節鏡檢查后未出現異常。MRI檢查:6例無異常,但使用關節鏡檢查后2例內側半月板前角撕裂誤診為橫韌帶,4例出現半月板退變,邊緣粗糙無規律,有小撕裂;MRI檢查54個半月板有3級信號半月板信號與關節鏡檢查結果一致,符合率達到100%;關節鏡檢查結果為金標準,MRI半月板損傷診斷準確率達87.50%[(54+86)/160];敏感度90.00%(54/60);特異度86.00%(86/100);陽性預測值79.41%;陰性預測值93.48%。韌帶損傷MRI表現:韌帶影響膝關節的穩定性,尤其是前后交叉韌帶、脛側副韌帶、腓側副韌帶。脛側副韌帶位于股骨內側收肌關節前下方和股骨內傷懷,下段到脛骨上端內側面停止;前交叉韌帶位于脛骨踝間棘上方,斜下段到股骨外側懷內側面的后半部分停止;后交叉韌帶位于脛骨踝間棘下方,下段到股骨內側踝外側面前部分停止,厚度為13mm、長度為38mm[9];腓側副韌帶位于股骨外側上踝骨,下方到腓骨小頭停止;正常韌帶中的氫質子在多肽組成的致密網格上,不能參與MRI,在每個序列中顯示為低信號。若韌帶被損傷則多肽網被破壞,出現血腫、水腫等癥狀,信號上升。MRI顯示低信號平行區不連續,邊緣消失;韌帶分級顯示:3級:完全破裂;2級:部分破裂;1級:微小韌帶周膜損傷。在臨床操作中,通常使用兩種類型:部分和完全撕裂。在交叉韌帶損壞的情況下,前交叉韌帶的損傷多于后交叉韌帶。本次研究顯示:后交叉韌帶損傷10例:右膝8例,左膝2例;近側副韌帶16例:右膝6例,左膝10例;前交叉韌帶損傷24例:右膝14例,左膝10例;與臨床數據一致,這主要與韌帶粗厚有關。脂肪抑制序列及T2WI中信號能夠增加韌帶損傷的判斷概率。
在關節鏡檢查時可清楚看到關節的實際變化并獲得良好的診斷。關節鏡檢查較考驗醫生操作技術,設備必須植入人體,檢查成本高,臨床應用率不高。隨著成像技術不斷發展,磁共振成像作為一種先進成像技術,在醫學領域尤其是骨治療領域應用越來越廣泛。MRI功能通過定義合適脈沖序列和參數來增加圖像對比度,并為軟組織提供高分辨率,這取決于實際情況,用于研究患者不同方面,對患者橫截面、矢狀面、冠狀面等不同方面實施全方位檢查,增加圖像對比度,能夠增加軟組織分辨率。MRI可清晰地顯示幾種解剖結構,如骨骼、關節囊內外側副韌帶、交叉韌帶、半月板等,以便醫生能夠觀察膝關節的損傷位置、形態、范圍等。且可密切觀察膝關節損傷情況,根據損傷確切程度實施適當治療方法,并且可在不損害身體情況下進行MRI檢查,并且具有更大確定性。因此,MRI具有廣泛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MRI具有較高軟組織分辨率,不僅適用于關節結構檢測,也適用于膝關節損傷診斷。MRI為關節鏡在關節前臨床研究中應用提供了客觀、詳細依據,避免不必要干預。關節鏡作為一種創新技術,可實現更精確診斷和治療功能,可反復適用于大量膝關節手術前后患者。
參考文獻
[1] 黃偉耀,陳勛.核磁共振檢查在診斷膝關節損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現代醫用影像學,2020,29(11):2095-2097.
[2] 吳海輝.核磁共振檢查在膝關節損傷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淺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0,4(4):126-127.
[3] 李雯,劉寧,白洪忠.核磁共振檢查在膝關節損傷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8):166-167.
[4] 王偉,周杰,王甄,等.MRI檢查和常規CT檢查在診斷膝關節半月板損傷中的價值對比[J].中國醫藥科學,2019,9(5):114-116.
[5] 吳峰,郭輝,夏燕娜,等.對比MRI檢查和常規CT檢查在診斷膝關節半月板損傷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8,29(8):1249-1250.
[6] 李延皎,李超,張競睿,等.探討MRI檢查在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及半月板損傷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當代醫學,2019,25(19):71-73.
[7] 管英,李柏森.低場MRI在膝關節損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吉林醫學,2010,31(28):4867-4868.
[8] 傅建斌,陳慶航,姚志鋒,等.MRI對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軟骨損傷分級診斷的應用價值[J].中外醫療,2018,37(5):193-195.
[9] 宋春娟,姜勇,曹達.核磁共振在膝關節損傷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10):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