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創圣 加帕爾·胡拉木 皇甫彥東 連海偉


【摘 要】目的:分析探討顱內壓檢測在重癥顱腦損傷治療中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我院2019年至2020年接收治療重癥顱腦損傷患者60例,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觀察組采用顱內壓治療方法,將兩組患者在治療后所發生的并發癥、臨床指標與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甘露醇使用量、甘露醇使用時間、NICU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顱內壓檢測在重癥顱腦損傷治療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可以有效提高臨床療效,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值得推廣與應用于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治療中。
【關鍵詞】重癥顱腦損傷;顱內壓檢測;臨床價值
重癥顱腦損傷主要是由于來自外界因素而引起的,患者被暴力間接或直接造成頭部的顱內組織的損害[1]。重癥顱腦損傷的臨床癥狀表現為:患者出現惡心、頭痛、嘔吐、意識混亂等狀況,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顱內底部可能會發生鼻漏、腦脊液耳漏,而腦干被損傷會出現意識混亂或者呼吸循環受到障礙等狀況,病情嚴重者會發生腦疝,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危害[2,3]。對于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治療主要以搶救為主,及時清潔創傷部分,以防止感染、糾正休克為主要治療目的[4]。當患者的休克癥狀得到緩解時,其基本生命體征表現為穩定后,可將患者轉送到醫院,但是如果患者同時還伴隨著身體其他器官骨折或者損害時,要先對其進行處理,并在轉送途中要時刻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對于患者的創傷狀況、瞳孔、意識與肢體活動保持監測,隨時使患者保持呼吸道的通暢[5]。一般身體健康者的顱內壓的水平會保持在5mmHg~13.5mmHg,當顱內壓的水平指數高于此數值時,就是顱內壓增高。而對于重癥顱腦損傷患者來說,顱內壓的增高說明患者的病情已經發生了惡化,顱內壓對于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病情監測有著重要作用[6]。為了分析探討顱內壓檢測在重癥顱腦損傷治療中的臨床價值,本次研究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報告選取我院2019年至2020年接收治療重癥顱腦損傷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注:①所有患者均符合重癥顱腦損傷診斷標準,昏迷時間均高于6小時。②患者在接受治療前的顱內收縮壓高于90mmHg,格拉斯哥暈迷評分在3分~8分。③經過頭部CT檢測,所有患者均有腦水腫、腦挫裂傷或者顱內血腫等反應。④患者家屬全部知情,自愿接受治療,并與我院簽署同意書。⑤患者病歷本齊全。⑥患者中無孕婦,無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⑦經過病理檢測顯示,患者中無心肺疾病、器官衰竭或其他心腦血管疾病者。采用隨機數字法將所有病理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26歲~75歲,平均年齡(48.3±13.41)歲,高空墜落致傷8例,交通事故致傷19例,外界暴力毆打致傷3例;對照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21歲~77歲,平均年齡(42.4±12.11)歲,高空墜落致傷9例,交通事故致傷17例,外界暴力毆打致傷4例。所有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通過脫水、腦保護劑與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暢進行治療,使用甘露醇0.5 g/kg~1g/kg,連續3天監測患者的具體病情狀況,及時進行CT檢測,當患者的CT檢查結果顯示為中線移位>5mm,并且患者顱內的血腫體積有變大,環池消失,大腦出現水腫等現象時,立即進行手術治療。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顱內壓治療方法,選取患者額角位置作為穿刺處,由額角穿刺進入到側腦室位置,使用三通管將傳感器與硅膠引流管進行連接后,將傳感器與硅膠引流管固定好,將連接處調整至最合適的位置,對顱內壓力的參數與波形進行觀測,設定顱內壓水平達到20mmHg作為治療數值,在對患者進行常規臨床治療后,如果患者顱內壓仍然處于20nnHg左右,并持續時間較長的話,則采用甘露醇進行靜脈滴注,根據患者的顱內壓水平值選擇靜脈滴注規格。當患者顱內壓高于25mmHg時,靜脈滴注需要使用1g/kg,當患者顱內壓低于25mmHg并高于20mmHg時,靜脈滴注需要使用0.5g/kg。對于合并及張力有增加患者,采用肌松劑進行治療,如果患者是合并躁動,則進行氣管切開手術,并對患者采取鎮靜劑注射?;颊咝g后生命體征基本穩定之后,可以轉入至神經外科重癥監護病房。如果患者在經過以上治療后,其顱內壓還在持續升高,要馬上進行再次CT檢測,對于患者病情再次進行診斷后,采取手術治療。對于患者的術前術后護理,應該將患者病床床頭升高至30度左右,便于患者的靜脈回流,可以減輕腦水腫,而對于有腦脊液鼻漏患者,需要采取半坐半臥的姿勢,患者頭部最好偏向患病創傷的一側,方便術后引流,同時可以預防顱內感染。
1.3 觀察指標
①將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后所發生的并發癥情況進行比較,并發癥包括:電解質紊亂、腎功能衰竭、肺部感染,計算總發生率。②將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指標進行比較,臨床指標包括:甘露醇使用量、甘露醇使用時間、NICU住院時間與格拉斯哥暈迷評分。③將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采用神經功能缺損量表對患者進行評分,將治療效果分為痊愈:患者治療后的評分比治療前的評分下降在90%以上;顯效:患者治療后的評分比治療前的評分下降在45%~90%;有效:患者治療后的評分比治療前的評分下降在18%~44%;無效:患者治療后的評分比治療前的評分下降在17%以下,或者病情惡化。臨床治療效果的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將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后所發生的電解質紊亂、腎功能衰竭、肺部感染等并發癥情況進行比較,觀察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對比
將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甘露醇使用量、甘露醇使用時間、NICU住院時間與格拉斯哥昏迷評分等臨床指標進行比較,觀察組患者的甘露醇使用量、甘露醇使用時間、NICU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格拉斯哥暈迷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 將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3。
顱內外傷是神經外科中比較常見的外傷急癥之一,包含了顱內軟組織損傷、腦損傷、顱骨的骨折等。在顱內外傷患者中,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占顱內外傷患者中的20%左右[7]。重癥顱腦損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死亡率,而病情惡化的重要因素與患者發生重癥顱腦損傷的時間、引發的缺氧、血壓降低、腦腫脹、出血等因素有密切關系[8]。對患者進行不間斷的顱內壓變化,并且根據顱內壓的變化制定治療方案,可以有效減少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同時降低致殘率與死亡率[9]。
本次研究報告顯示,觀察組患者在采用顱內壓治療方法后,所發生的電解質紊亂、腎功能衰竭、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甘露醇使用量、甘露醇使用時間、NICU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格拉斯哥昏迷評分高于對照組,并且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采用顱內壓檢測,對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診斷治療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根據顱內壓檢測,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措施,進一步降低致殘率與死亡率。在顱內壓檢測的檢測過程中,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使患者的引流管隨時保持通暢,時刻對其進行監測,防止引流管的脫出或者打結造成顱內感染[10]。
綜上所述,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采用顱內壓檢測,可以有效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情況,提高康復率,值得推廣與應用于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治療中。
參考文獻
[1] 葉錦歡,林立超,楊建雄,等.顱內壓監測在特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18):70-71.
[2] 周妙.顱內壓監測指導下程序化鎮靜在重癥顱腦損傷治療中的作用[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19,49(18):83-85.
[3] 胡剛,郭成軍,胡愿,等.動態監測顱內壓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標準大骨瓣開顱術后治療中的臨床意義[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9,21(4):351-354.
[4] 關北漩,鄧光策,李國峰,等.顱內壓監測在重癥顱腦損傷治療中的臨床價值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9,30(16):116-117.
[5] 趙衛平,邢棟,孫鵬,等.顱內壓監測下階梯減壓技術在重型顱腦創傷治療中的作用[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20,36(10):1017-1020.
[6] 侯建紅,程峰,馬春燕,等.顱內壓監測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術后應用的護理[J].家庭保健,2020,36(2):198-199.
[7] 杜威,姚國杰,韋可,等.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凝血功能障礙病人殘留血腫或遲發性顱內出血的處理[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9,24(8):14-17.
[8] 朱玉.重癥顱腦損傷術后患者持續顱內壓監測的護理體會[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16):19-20.
[9] 張義澤,朱軍.持續性顱內壓監測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治療中的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6):176-177.
[10] 陳剛,黃源.顱內壓監測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預后評估中的價值[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10):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