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娟
【摘 要】目的:研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進行急救護理的效果分析。方法:隨機選擇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間因急性CO中毒的病人10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其中觀察組為撥打急救電話,救護車送來的患者,對照組為家人自己送到醫院進行救治的患者,對比兩組病人的治療效果以及發生并發癥的概率。結果:對照組病人治療效果的總有效率為78.2%,顯著低于觀察組病人治療效果的總有效率為96.5%;觀察組病人發生并發癥的概率為4%,比對照組病人發生并發癥的概率12%要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急性CO中毒的患者進行急救護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和死亡率,值得推廣。
【關鍵詞】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急救;護理
急性一氧化碳是一種在臨床上多見的病癥。它主要是因為人體對于氧氣的缺失,吸入大量的CO,導致與機體內的血紅蛋白結合,使得機體的血紅蛋白的載氧量降低[1]。臨床癥狀上表現為頭暈、嘔吐等[2]。若吸入CO過多會造成中毒,情況嚴重時還會造成死亡[3]。所以,對急性CO中毒的患者進行急救護理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隨機選擇了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因急性CO中毒的病人100例,進行觀察。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間因急性CO中毒的病人10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女性30例,男性20例,年齡30歲~45歲,平均年齡(35.32±4.95)歲,中毒時間 30min~2.5h,平均時間(85.25±9.8) min;觀察組,女性28例,男性22例,年齡35歲~47歲,平均年齡(32.38±5.21)歲,中毒時間 28min~3.2h,平均時間(82.38±8.5)min;經過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不存在較大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1)病人已經吸入CO,靜脈血中Cohb的濃度>11.2%;(2)患者以及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1)病人未吸入CO,靜脈血中Cohb的濃度<11.2%;(2)患者以及家屬不同意并未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研究方法
1.3.1 對照組的病人直接由病人家屬送到醫院,由醫院進行治療和護理。
1.3.2 觀察組的病人在撥打120急救電話之后,由現場的急救人員先進行初步的護理和治療。例如,將病人轉移到開闊地區,保持呼吸通暢。然后再由救護車送到醫院,由醫生進行急救和護理措施。
1.4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治療:患者由于一氧化氮中毒而造成的臨床癥狀消失,意識清楚;有效治療:患者由于一氧化氮中毒而造成的臨床癥狀得到改善,意識相對清楚;無效治療:患者由于一氧化氮中毒而造成的臨床癥狀仍然存在,意識模糊。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治療效果對比
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顯著低于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兩組病人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在進行急救護理治療后,有2例患者發生并發癥,概率為4%;對照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有6例患者發生并發癥,概率為12%;觀察組病人發生并發癥要遠遠小于對照組的患者(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CO引起人體中毒的主要原因取決于空氣中的CO濃度和人體在外界的CO濃度,當人體吸入過量CO導致其與氧氣競爭和人體內的血紅蛋白結合,造成身體器官的缺氧,使患者感到不適,嚴重時甚至會引起死亡[4]。近幾年來,我們國家的醫療技術和醫療體制的不斷進步,護理方式也越來越全面[3]。在急性CO中毒后,我們在對患者進行急救護理時,確保患者處于一個空氣流暢,充滿氧氣的地方,這樣可以有效地使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并且及時就醫,得到專業的急救措施,使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復身體健康。
經過本文的研究證實,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78.2%,顯著低于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6.5%;觀察組病人發生并發癥的概率為4%,比對照組病人發生并發癥的概率12%要低。
綜上所述,對急性CO中毒的患者進行急救護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和死亡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熊俊.急性CO中毒患者的院前急救及護理對策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9):156-157.
[2] 王靈芝.院前聯合院內急救護理對急性CO中毒患者預后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8(1):104-107.
[3] 王超英,樊宬誠,王桃丹.護理要點集成釋放方案在急性CO中毒患者院前急救中的應用[J].護理與康復,2021,20(1):83-85.
[4] 張淑紅,李蕾,邢鳳霞.探討急性CO中毒急救護理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23):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