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千里 姚政邑
美育以培養人的審美能力、美感情操和生活雅趣為主要任務。作為心靈教育的別稱,美育能夠更好地滿足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僅美化物質生活環境,更能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蔦屋書店是一家發源于日本的實體企業,在實體書店經營日漸困難的背景下,蔦屋書店以美育人、向美而生,保持著快速增長。2020年10月18日,杭州開業了中國第一家蔦屋書店,隨后上海、西安的蔦屋書店相繼開業。以書籍零售為突破口,蔦屋書店將美育作為營銷驅動力,把零售業從書籍擴展到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樹立了實體書店轉型與增長的典型案例。
蔦屋書店的創始人增田宗昭說:“唯有設計師方能生存?!彼J為企業活動的本質是創造,只有創造才能帶來利潤。不僅制造業要創造,服務業的店鋪、展陳、服務也需要創造。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未來企業都將由設計師組成,做不到這一點的企業將無法在今后的商業競爭中取得成功。
蔦屋書店從經營伊始,就將設計融入企業血液中,通過聘任優秀設計師展開別具一格的建筑設計、環境設計、展陳設計,從建筑美學到參觀動線,從圖書鋪陳到周邊選品,每一個細節都極度講究,不僅獲得“世界最美書店”的贊譽,也向讀者展示了蔦屋書店的美好經營理念與美妙購物體驗。
蔦屋書店借力上海百年老建筑的歷史厚重美感,將其上海店設計成為一個閱讀空間,同時也是一棟可以被閱讀的建筑。獨特的建筑外觀巧妙地融入書籍的文化氣息,在古典與現代、時間與空間融合的建筑中改寫空間、重構時光,散發出經典與優雅兼具的氣質。蔦屋書店在上海打造出一處能夠培養感性的美學樂園和精神棲居地,為品牌注入了一股別致的美學內容,成為讀者被蔦屋品牌感動的情感理由。
上海蔦屋書店以美育人,不斷提供只有在這里才能體會的獨到美學價值,這種價值成為實體書店擴充讀者的流量密碼。上海蔦屋書店每天發放3000個體驗名額,不到半天就被搶訂一空,排隊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上海蔦屋書店開發負責人胡秉曾介紹,蔦屋書店策劃了眾多只有在線下才能體驗的活動,比如與藝術家、作家、出版人合作的講座、讀書會、體驗式手工坊,與美術館聯名的主題展覽、藝術講座等等。
二樓收獲感性空間布置了一間展示世界各地藝術書籍的藝術長廊,每一本書都在講述藝術往事;店內畫廊經常展出特別策劃的藝術作品展;工藝品空間售賣手工茶筒、傳統服裝、手工陶藝等傳統工藝品,讓讀者體味到傳統手藝的特殊溫度。傳統工藝的價值不僅在于提升店鋪的品位,更讓讀者在對擁有不同材質、歷史的手工藝作品的欣賞中漸獲美的新知。
隨著人們獲取知識渠道的多元化,書店已經不是必要生活配套設施,為什么人們仍然喜歡去書店逛一逛?城市里已經有了那么多家咖啡館,為什么人們還是希望在社區周邊再開一家咖啡館?
答案很明顯,人們追求的其實不是書店和咖啡館,而是讀書、喝咖啡帶來的精神享受,這是一種打動人心的生活方式。
社會生活方式需要選擇與引導。從小到大,人們都有模仿意識和從眾行為。嬰兒模仿大人學語言、學走路,學生模仿老師學知識、學技能,成年人將個人利益置于集體利益之下、服從集體的決議,讀者會對小說中的人物角色產生佩服與崇敬……好的書籍、電影、音樂的榜樣作用是無窮的。增田宗昭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確立了“生活提案”的核心經營理念。從一開始,蔦屋書店就不只是為了賣書,而是為了賣出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理念。正如增田宗昭所言:“我要賣的不是書,生活提案才是我認為非賣不可的東西?!币詴疄槊浇?,蔦屋書店向讀者輸出一幅美好生活方式的圖卷,由此打開讀者的潛在購買需求。在美好生活提案中,蔦屋書店出售了書籍與周邊產品獲取利潤增長,讀者培養了生活雅趣,陶冶了審美情操,這是一場共贏的互動體驗。
蔦屋書店展陳的書都經過精挑細選,包括藝術、心靈、居家、旅行、手工等類別,每一本都給予讀者精神慰藉。這些書籍并不按照傳統圖書館分類擺放,而是按照生活習慣鋪陳。藝術故事、中外名畫、烘焙、廚藝、園藝、養魚、陶藝、編織、瑜伽、減肥、美容、慢跑、游記、冥想……每一位進入蔦屋書店的讀者,都會刻意讓腳步慢下來,去靜靜體會書籍給人開辟的新生活領域。
蔦屋書店實施“書+X”策略,在書籍周邊擺放售賣周邊產品,這是生活提案的經營重點。在園藝書籍旁邊,蔦屋有花鏟和種子售賣;在養魚書籍旁邊,蔦屋擺上了漂亮的魚缸;在廚藝書籍旁邊,蔦屋擺放了瓷碗、刀叉、木筷;在戶外書籍旁邊,蔦屋擺上了漁具和釣具……這些周邊產品定價并不低,但都是蔦屋原創產品或精挑細選的特色產品,質量、外觀和功能出眾。只要有書籍描繪的美好生活做鋪墊,這種相關美好生活的零售模式就會大受讀者歡迎,非常容易激發關聯性購買。
蔦屋書店的成功不僅在于情懷,更在于掌握和共享龐大的讀者數據庫。
蔦屋書店的母公司CCC集團創造性發明了T-CARD,以T積分方式號召用戶辦卡、用卡,并與眾多金融機構、百貨中心、超市賣場實現積分互聯互通。T積分可以購買抵現,有力地刺激用戶復購,極大提高了用戶黏性。讀者在獲得實惠返利的同時,也給蔦屋書店積累了30多年的基礎用戶數據,從無到有地實現了品牌與用戶之間的龐大數據連接。到2019年1月,日本T-CARD會員持卡人數超過6700萬人,約占到日本國民總數的54%。龐大的用戶數據庫吸引了眾多合作伙伴,手機、藥店、便利店、房產商、銀行、出租車、餐飲店等其他行業紛紛加入。T-CARD串聯起多個行業的各種消費場景,每年約有30%的日本人會持T-CARD消費,因此,蔦屋與合作伙伴通過數據能追蹤1/3以上日本人的消費行為,成為一個龐大而精準的數據營銷聯盟。
T-CARD是蔦屋書店保持穩定增長的重要工具。通過數據分析,蔦屋掌握了用戶消費偏好,可以讓書店及時調整選書和周邊產品的鋪陳方案,確保最佳的運營效率。在增田宗昭看來,蔦屋書店不做陌生的領域,將T-CARD中的用戶數據共享給聯盟企業,讓聯盟企業商品能夠針對性地匹配用戶,這本身也是一種企業發展模式。合作伙伴的數據反饋進一步擴大了T-CARD規模,達到共贏目的,聯盟數據成為T-CARD生存發展的基礎。
總之,蔦屋書店賣書,更賣美好的生活方式。在蔦屋眼中,書籍已經不僅僅是商品,而是一種媒介。蔦屋通過書籍媒介獲得了大量讀者,以美育陶冶大眾的審美情操,培養讀者的生活雅趣,喚醒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依靠數據賦能,蔦屋用心經營讀者用戶,圍繞美好生活方式發掘用戶的真實需求,真正做到了一店多能、取得長尾收入。
作者:來自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