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坐診老中醫 吳金蓮
黃褐斑是由多因素導致人體顏面部出現黃褐色的色素沉著斑塊、斑點,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人體內分泌功能和代謝功能紊亂。其典型癥狀和特點是皮損為淡黃色或深褐色的斑點或斑塊,在臉頰部呈對稱性分布,邊界清晰,斑點或斑塊形狀不規則,可呈圓形、條形或蝴蝶狀。此癥發展緩慢,可持續數年,少數伴隨終身,療效不明顯且易復發。經過長期臨床觀察,此癥與很多誘發因素有關,比如日光照射、熬夜、疲勞、懷孕、化妝品、某些藥物、婦科疾病,以及一些慢性疾病如肝、內臟腫瘤,結核、甲狀腺疾病等都可引發。
中醫認為,此癥是由于精血不足,不能上榮于面;或是氣血痰淤滯皮下,使色素沉著而至;或肝郁氣滯郁久化熱,灼傷陰血,使顏面氣血失和;或因脾虛生濕,濕熱蘊結,上蒸于面所致。“無淤不成斑、有斑必有淤、治斑不離血”,所以中醫治療以疏肝理氣、活血祛淤、滋補肝腎、健脾益氣為主。臨床根據不同脈象、苔象和癥狀,將此癥分為3個類型:
一是肝淤氣滯型,此型在臨床上最為常見,表現為皮膚呈深褐色,胸脅脹痛,易煩易怒,月經不調。治宜疏肝理氣,可以逍遙散為主進行加減。此方由八味藥物組成,柴胡、白芍、當歸、茯苓、白術各12克,炙甘草6克,另加生姜和薄荷少許。當歸甘辛苦溫,補血和血,且芬芳入脾,能舒展脾氣;白芍酸苦微寒,斂陰柔肝,歸芍并用,使血和則肝和,血充則肝柔;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木得以條達。三藥配合,補肝助肝,均為方中君藥。白術、茯苓健脾和中,共為臣藥。薄荷少許,疏泄肝經郁熱,祛其郁遏之氣,煨姜溫胃和中,能辛散解郁,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配合,使肝郁得解,血虛得養,脾虛得健,自然氣血順暢,斑點自消。根據癥狀不同,可進行加減,如情志抑郁重而化火者,加生地、黃芩、梔子等;脾虛濕盛加薏苡仁、澤瀉、扁豆、白蔻仁、葛根等;淤血內阻加桃仁、紅花等。
二是脾失健運型,面部皮膚多呈深或淡黃褐色,經常腹瀉,舌頭有齒痕,治宜健脾益氣,臨床常用參苓白術散合補中益氣湯加減。
三是腎氣不足型,面部皮膚黑褐色斑呈蝴蝶狀,腰膝酸軟,頭暈耳鳴,治宜滋補肝腎,方藥可選六味地黃丸合右歸丸。
要提醒的是,此病需注意保養,一是要保持心情愉快,生活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二是保持皮膚清潔衛生,避免皮膚破損;三是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四是保持飲食清淡,補充各種維生素,多吃水果;五是注意防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