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腎病醫院腎內科主治醫師 張 壘
蛋白質是構成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是人體的必需營養元素。人體血液中廣泛存在著大量蛋白質,常見的有白蛋白(清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原、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轉鐵蛋白等。
正常情況下,這些蛋白質隨著血液循環游走于全身,發揮相應的生理作用。而腎臟作為人體的重要器官之一,其主要作用就是過濾出血液內多余的水分及有毒有害物質,然后排出體外。但這些物質中通常不包含蛋白質,或者只有極少一部分的小分子蛋白會被過濾出來。如果腎臟結構或功能出現損害,腎小球的過濾功能就會受到破壞,蛋白質就有可能趁機“逃逸”到尿液中,這就形成了蛋白尿。自然,如果在尿中檢測到有蛋白質,就說明腎臟結構或功能已經受到損害。
尿蛋白的檢測可用于初步判斷腎臟功能,協助診斷多種疾病,并有助于對疾病進行動態觀察和療效評價等。臨床上尿蛋白的檢測方法有很多,比如尿常規、尿試紙法、24小時尿蛋白定量法(24hUTP)等。其中,24小時尿蛋白定量是評估尿蛋白嚴重程度的“金標準”。一般情況下,24小時尿蛋白定量成人超過150mg/24h、兒童超過300mg/24h,排除假性蛋白尿(如膿尿、混入月經及白帶等),就可以診斷為蛋白尿。
持續性的蛋白尿不僅是判斷腎臟損傷的標志,同時也是加速腎臟損傷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
1.尿蛋白對腎小球系膜細胞具有毒性作用,可引起系膜細胞損傷、系膜細胞增殖和系膜基質生成增加,從而導致腎小球硬化;
2.正常情況下,腎小球濾過的少量小分子蛋白質,可被近端腎小管上皮的細胞重吸收,在溶酶體內進行分解。但在病理狀態下,腎小球通透性增加使大量血漿蛋白漏出到腎小管腔內,而近端腎小管上皮細胞過度重吸收白蛋白,會導致溶酶體活性增高,進而致腎細胞損傷;
3.大量蛋白尿會使腎小管重吸收蛋白質增加,促進氨的生成,而腎組織中的氨是推動進行性間質病變的一只“黑手”。同時,腎小管重吸收的過程要消耗能量,這可造成小管細胞缺氧,引起腎小管損傷。
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視蛋白尿,特別是高血壓、糖尿病、免疫系統疾病患者,一定要定期檢測蛋白尿,提早發現腎臟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