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
今年是江蘇省委原書記、省七屆人大常委會主任韓培信同志誕辰100周年。韓培信同志是在江蘇大地上成長起來的革命家。他1921年出生于江蘇響水,18歲投身革命,19歲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阜東縣八灘區區長,濱海縣縣長,蘇州地區專員、地委書記,國家輕工業部副部長,江蘇省代省長、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職。韓培信同志出生在江蘇,在江蘇參加革命,大部分時間在江蘇工作,最后又在江蘇去世,安息在江蘇。他把畢生的心血傾注在江蘇這片土地上,為江蘇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建立了卓越功績。
韓培信一生信念堅定,對黨忠誠,遵守黨的紀律,維護黨的團結。韓培信是黨的同齡人,青少年時期就接受進步思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踏上職業革命家的征途。1942年日軍發動大“掃蕩”,打算侵占蘇北八灘區,并要在那里安據點。八灘,為黃海之濱的重鎮,素有“銀八灘”的美譽。但是為了戰斗需要,在敵人行動之前,根據地要堅壁清野,做好戰斗準備。黃克誠師長找來時任八灘區區長韓培信,命令他立刻組織發動群眾,把整個八灘街拆光:“為了革命戰爭的需要,事關重大,刻不容緩,小局必須服從大局。現在拆了你一個銀八灘,將來革命勝利了,還你個金八灘。”韓培信雖然心有不舍,但是堅決執行命令,立即行動,把當地干群發動起來,僅用三天時間就將八灘街房屋全部拆光,配合部隊取得了對敵反“掃蕩”的勝利。
1948年10月,濱海縣委接到上級通知,要他們組織一支2000多人的支前縱隊支援淮海戰役。韓培信時任濱海縣縣長,因終日勞累過度,患有肺結核癥,鼻孔經常出血。醫生認為韓培信不能去支前,但韓培信堅持要去。他親自擔任支前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率領這支由擔架隊、小車隊組成的鐵流,源源不斷地將糧草、彈藥運往前線,將戰場上的傷員抬回后方。他們在百里范圍來回運輸,冒著嚴寒,頂著飛機的轟炸掃射,不怕犧牲,不怕困難,為淮海戰役的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時任省委秘書長的韓培信堅持真理,堅持原則,站在第一線配合省委采取措施保護了多位省委、省政府的領導。1967年省委被“一·二六奪權”后,韓培信也受到了沖擊,接受批斗和勞動改造,但他始終對黨忠貞不渝。1970年,韓培信被解放出來,分配到揚州當革委會主任。韓培信接到任務,興奮不已,他下定決心要努力工作,把損失的時間補回來。他一到揚州,就立即投入到帶領揚州人民恢復和發展生產的工作中。他在當時領導班子內部十分復雜的情況下,團結一班人開展工作,深入鄉村蹲點調研,在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就跑遍寶應所有公社,開了三十多場座談會,廣泛聽取基層一線的聲音,在農田水利建設、改良土壤、推廣農業機械化、科學種田等方面先行先試,并著力構建揚州工業體系,全面加強基礎工業建設,為改革開放后揚州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韓培信胸懷大局,始終把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對黨和人民的事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韓培信主政江蘇的十年是江蘇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也是江蘇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之一。1981年,韓培信從國家輕工業部回到江蘇,先后擔任代省長、省委書記。1982年,黨的十二大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大幕拉開。中央對江蘇的發展寄予厚望。鄧小平提出:“江蘇趕臺灣怎么樣?”胡耀邦號召江蘇經濟建設再來一次新的“七戰七捷”。為落實中央的指示要求,韓培信對江蘇工農業發展進行了扎實、細致的調查研究,親自主持制訂了十年內使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全省經濟發展總體規劃,讓江蘇人民全面地富起來。
在江蘇經濟加速發展的過程中,鄉鎮企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韓培信對此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1970年在揚州期間,部分省領導認為鄉鎮企業是藏污納垢的地方,不準搞。剛“解放”的韓培信根據調查掌握的情況,冒著被再次打倒的危險,寫信給省委負責同志,據理力爭,闡明社隊企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避免了一場社隊企業被作為“資本主義尾巴”砍掉的命運。1985年,國家開始逐步調整經濟結構,改革財政體制,反對不正之風,鄉鎮企業受到各方面的攻擊責難。韓培信充分肯定鄉鎮企業正常健康發展的主流,積極調整結構,把提高效益、高水平發展作為工作重點,制定了管理的八條規定,解決了鄉鎮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1988年9月,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國民經濟治理整頓的任務,鄉鎮企業的發展再次面臨嚴峻的考驗。韓培信帶著調研報告專門到北京匯報,向中央建議鄉鎮企業不能砍,還要繼續發展,同時作出江蘇鄉鎮企業主動調整、外向開拓的重要決擇。在韓培信的艱苦努力下,江蘇鄉鎮企業經歷三次曲折,產生三次騰飛,被鄧小平高度評價為“異軍突起”。蘇南地區在鄉鎮企業發展的基礎上,經濟高速增長,城鄉經濟與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創造了聞名全國的“蘇南模式”。
韓培信心中一直記掛著蘇北的發展。1983年,黃克誠逝世前拉著他的手問:“現在當了省委書記,金八灘還了沒?”韓培信深感慚愧。看到在戰爭年代無私支持革命勝利的蘇北老區人民生活仍很困難,他馬不停蹄,深入調研,結合南北發展差距的實際,提出了“積極提高蘇南,加快發展蘇北”的區域發展戰略。連續多年,每年發動千余名省級機關干部到蘇北掛職幫助工作。為了起到帶頭示范作用,他派已是副處級干部、有著大好前程的長子到濱海支援老區建設。從1985年起,組織推動蘇南經濟發達縣與蘇北13個貧困縣對口支援、掛鉤協作。以后又發動有經濟實力的省級機關、國營企業對13個縣實行定點幫扶,并在財政、稅收、交通、貸款、干部培訓等方面對蘇北給予大力支持和政策傾斜。在韓培信有力措施的支持下,蘇北的經濟面貌在短短的幾年內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1991年,江蘇發生重大洪澇災害。面對人民生命財產和工農業生產遭受的嚴重損失,當時已70歲的韓培信心急如焚,寢食不安,冒著酷暑親自跑遍了全省1100多公里的江堤,人稱“江防司令”。他親臨一線,了解情況,檢查防汛工程,組織指導干部群眾抗洪救災,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災后,韓培信專門寫了調研報告《重視研究災后深層次的問題》,反思防災抗災的得與失,受到中央有關領導的好評,并促進了后來江蘇江堤加固工程,多年未再出險情。
韓培信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工作細致深入,重視調查研究,善于總結經驗,富有開拓創新精神。韓培信在擔任省委書記伊始,就在第一次亮相的省委常委擴大會議上定下一條規矩:凡是重大決策,首先研究提出問題,帶著問題下去調查研究,然后再提出方案,省委充分討論,再作決定。他自己總結出十六字的工作方法:“調查研究,宏觀決策;典型先行,全面開花。”
為了實現全省發展目標,研究如何發展提高鄉鎮企業,他到無錫、張家港、華西村等地調研。當無錫匯報到堰橋鄉的鄉鎮企業搞了“一包三改”時,他如獲至寶,立即到堰橋鄉去總結這個經驗。他認為“一包三改”經驗解決了工業企業“大鍋飯”“鐵飯碗”“干部終身制”等問題,對鄉鎮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具有普遍重要的意義。在他的主持下,江蘇省委批轉下發了無錫市委《關于總結和推廣無錫縣堰橋鄉鄉鎮企業“一包三改”經驗報告》,一直下發到鄉一級,在全省和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蘇南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華西村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韓培信長期以華西村為試點,支持吳仁寶探索華西村發展模式。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吳仁寶認為,華西村人多地少,村辦工業基礎好,集體經濟有家底,從華西的實際出發,農業可以采取集體承包的辦法,富余勞動力轉移到村辦企業。這一倡議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支持。當時,外界也有人認為華西的這種做法“異類”,提出質疑。韓培信及時給予了支持,主張讓他去試驗、去發展。這樣,江蘇其它地方都實行了聯產承包,就是華西保留了集體經濟。之后在每一個發展的關鍵節點,韓培信都對吳仁寶給予了信任和支持。吳仁寶曾拉著韓培信的手激動地說:“華西的今天,我老吳第一個不能忘掉你給予我們每一步的指點和支持!”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華西村依靠集體經濟的力量發展鄉鎮工業,成為堅持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典型。
昆山是江蘇一個傳統的農業縣。改革開放初期,昆山的工業經濟在當時蘇州市下轄的6個縣中排末位,被人戲稱為“小六子”。窮則思變,昆山的領導想要仿效沿海開放城市舉辦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做法,自費開發一個工業新區。韓培信得知情況,親赴昆山察看現場,在縣委、縣政府會議上明確表態,完全同意他們的想法。省委討論時爭論很大,意見不一致,說昆山成了上海的“殖民地”。韓培信力排眾議,肯定了依托上海等地資源,充分利用上海的輻射來帶動經濟的做法。在他的親自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同意昆山大膽闖、大膽試,搞自費開發區,并及時打報告請示國務院有關部門,很快得到了批準。就這樣,昆山搶抓機遇,趕上了時代的步伐,走出了經濟騰飛的“昆山之路”。
韓培信待人寬厚,作風樸實,關心同志,對家屬和身邊工作人員要求嚴格,始終保持了共產黨員高度的政治覺悟和高尚的革命情操。1983年韓培信擔任省委書記,他思考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把江蘇的班子問題解決好,把江蘇的干部隊伍建設成一支健康的經濟建設大軍。他團結新老同志,大力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建設,著力培養選拔年輕干部,對待干部既堅持原則嚴格要求,又關心愛護不計前嫌,調動了廣大干部的積極性,創造了安定團結的良好局面。他要求全面地考察干部,從本質上去看干部,不能僅從一時一事來判斷干部。“文革”中有一位干部不同意恢復韓培信的黨籍,但韓培信當省委書記時,仍然同意任命他為縣委書記,后又提拔他任市長和市委書記。有人不解,韓培信回答:“他一貫表現很好,應當不咎既往,特別不要搞個人恩怨。”
韓培信雖身居高位,但公私分明。父母早逝,他從小與姐姐相依為命,姐弟倆靠替人縫衣漿洗度日,生活極其艱苦。姐姐對于他來說就是依靠,就是溫暖,就是最親的親人。但韓培信在任期間,他的姐姐從未提出過任何過分的私人要求,也從未借弟弟的名義向地方政府提出過要求照顧的申請。在大兒子韓建華赴蘇北鍛煉前夕,韓培信特地對妻子王浩說:“我姐姐那里的外甥,建華去工作后,他們千萬別要求他辦城鎮戶口,找好工作。”他將對姐姐的關愛升華成了對所有百姓的關愛,對革命事業、國家利益的無限忠誠。
韓培信出身農家,特別關注貧困人民和困難群體。2007年,黨的十七大召開,86歲的韓培信是“高齡代表”之一。十七大報告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韓培信認為不能滿足于“平均小康”,因為平均數會掩蓋薄弱、困難甚至“后進”的一面,還要考慮“大多數”。韓培信形象地說,要像打仗時那樣,占領一個村,插一面旗。江蘇全省有幾萬個村,哪個村實現了小康就插上一面旗,進程形象可視,一目了然,然后波浪式推進,加快支持薄弱村,“全省不僅一個鄉,連一個村也不能落下,這才叫全面小康”。離休后的韓培信仍然掛念江蘇的父老鄉親,用自己一輩子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82.08萬元,設立了“江蘇韓培信扶持響水孤兒貧困學生教育基金”。自基金會運作以來,他個人累計捐入201.69萬元。在他去世時,基金會共籌集資金684.09萬余元,資助孤兒、貧困兒童1623人次。
“我是孤兒出身,沒有黨就沒有我的一切”。韓培信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在近8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奮斗不息,始終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共產主義事業,為江蘇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值得我們永遠紀念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