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趙國林,張東偉
患者,女,64歲,因“發現左乳腫塊6個月”于2020年1月2日入院。入院前6個月患者無意中發現左乳一腫塊,“鴿子蛋”大小,不伴乳頭溢液,無周期性疼痛,腫塊增長緩慢。查體:神志清楚,自主體位,無特殊病容,全身淺表淋巴結未捫及腫大,雙乳對稱,左乳內上腫塊部位皮膚發紅,皮溫不高,無酒窩征及橘皮樣變,乳頭無明顯分泌物,左乳內上象限可觸及一腫塊,大小5 cm×3 cm,無壓痛,質硬,邊界不清,形狀不規則,活動度欠佳,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雙腋下、鎖骨上及胸骨旁未觸及腫大淋巴結。血常規、肝腎功能未見異常。乳腺彩色超聲:左乳低—無回聲區,其內低回聲團塊(BI-RADS4a級),左腋下淋巴結輕度腫大。完善術前準備后于2020年1月6日行左乳區段切除術,術中病變組織肉眼觀:質地硬,邊界不清,剖面呈灰白色或灰黃色。術后病理回報:左乳區段皮下組織內見大量淋巴、漿細胞及組織細胞浸潤,淋巴濾泡形成(圖1),未做免疫組化,診斷羅道病(RDD)。患者術后6個月、1年復查恢復良好,未見復發。

圖1 乳腺羅道病患者乳腺組織病理表現(HE染色,A×200,B×400)
討 論羅道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又稱竇組織細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結病,是一種少見、特發性的良性組織細胞增生性疾病,最初由Destombes于1965年描述,1969年Rosai和Dorfman進一步闡述并命名[1]。
RDD多累及頸部淋巴結,淋巴結外受累約占43%,單純累及乳房病例罕見,國內外文獻已報道的乳腺RDD病例不到40例,且多為乳腺單發[2]。RDD病因不明,可能與免疫力低下或自身免疫系統紊亂、病毒感染、Fas/FasL信號傳導通路破壞有關[3-4]。RDD典型臨床表現是頸部無痛淋巴結腫大,可伴有低熱、體質量減輕、盜汗。單純累及乳腺時常表現為乳腺局部緩慢生長的無痛性腫塊。實驗室檢查可見貧血、白細胞增多、紅細胞沉降率增快等[5]。影像學無特征表現,單純累及乳腺時影像學表現可從單純性囊腫到乳腺癌,其中,類似乳腺癌的表現較多見[2]。病理活檢是診斷RDD的主要依據,典型病理特征:增生的組織細胞胞質中可見完整的淋巴細胞,并可有漿細胞等,淋巴細胞較多時會沿著胞質周邊分布,呈淋巴細胞的伸入運動或被吞噬現象;免疫組化S-100呈陽性,組織細胞CD68、CD163和α1-抗胰蛋白酶呈陽性[6]。乳腺RDD需與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IgG4相關硬化性疾病、肉芽腫性乳腺炎等鑒別[7]。本病預后較好,大多數患者癥狀自然消退,但易復發和誤診[8]。2018年RDD管理相關的共識建議:不伴淋巴結腫大、無癥狀性皮膚RDD患者可以觀察隨診;單發的結外病變,或有氣道、顱內、脊柱、鼻竇等處癥狀者,可手術切除;多灶性、無法手術切除的結外病變,可選擇全身治療,但目前尚無標準治療方案[5]。
本例患者臨床表現及影像學表現均與乳腺癌表現相似,僅靠臨床表現和影像學檢查難以進行鑒別,最終通過病理確診。本例患者僅乳腺單發,選擇手術切除,術后長期觀察隨訪。目前患者術后6個月及1年隨訪術后恢復良好,未見復發。由于對RDD認識不足,術前未對患者進行全身CT、腹部超聲或PET/CT等檢查來確定其他部位是否也存在病變;患者術后病理考慮乳腺RDD,建議完善免疫組化進一步確認,但由于患者依從性差,拒絕做免疫組化,因此本例乳腺RDD缺少免疫組化結果,診斷依據不夠充分。后續將對本例患者進行長期隨訪,以獲取更多預后和復發的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