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瑞穎

圖/東方IC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繼2019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通過產權組織提交國際專利申請最大來源國后,2020年中國繼續領跑全球專利申請量。
然而,我國專利在數量迅速增長的背后,還存在專利轉化率低的窘境。如何打破數量泡沫,培育高價值專利?日前,在科技成果評價與轉化專題研討會上,來自上海、湖北、福建等地的業內人士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當前,雖然高價值專利的觀念逐漸被接受,但關于高價值專利的定義、評價等卻一直存在爭議。
北京智慧財富集團IP(知識產權)事業部經理劉陽表示,高價值專利存在很大爭議的根本原因在于專利本身的價值特點。“一是專利價值具有相對性,同樣的專利對于不同主體而言,專利價值是不一樣的;二是專利價值具有波動性,同樣的專利在不同的時間點,價值差異很大;三是專利價值具有不穩定性,即使專利授權后也可能面臨無效或其他問題。”
專利市場上流傳著這樣一個觀點,形成可信的訴訟威脅可當作高價值專利的評判標準。對此,劉陽認為,專利訴訟中經常會遭遇無效程序,可信并不是絕對的可靠、穩定。專利只有經過合理的評估后認為可靠,并能在關鍵時刻創造商機,它才是有價值的。
在劉陽看來,高價值專利可以從技術價值、法律價值、經濟價值、戰略價值等維度來考慮。她表示,培育高價值專利需遵循以終為始的原則,根據專利運營的需要確立專利培育的模式。此外,還要注重發明創造、專利布局、高效運用三個環節。
“高價值專利是政策導向和市場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每年要向國外支付大量專利許可費,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缺少自己的高價值專利。”劉陽說,“發明創造解決了高價值培育工作從0到1的問題,這個環節包括定目標、找差距、出方案三個步驟。”
“知識產權的核心是關聯產品商業價值的實現。不是有了知識產權就能獲得保護,也不是說有了知識產權就有了核心競爭能力。”在開展技術服務的調研中,江蘇風鈴科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高級合伙人金靖發現,我國的科研團隊不是不會申請知識產權,或者沒有知識產權,而是缺乏知識產權的策劃和布局。
上海盛知華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縱剛指出:“專利申請前評估是高價值專利培育的必經之路,過去我們一直在呼吁,但大家的興趣并不是很大。”
在有10多年發明評估工作經驗的縱剛看來:“一方面,高質量專利數量很少,高價值專利數量更少,申請國際專利數量極少;另一方面,好成果的商業價值被低質量、低價值的專利破壞。”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縱剛指出,問題的關鍵在于評估。我國每年專利申請數量龐大,對這些發明專利進行評估,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與高額評估費用形成反差的是,可轉化的高價值專利占比較低,進而形成一個成本高、效率低的難題。“專利是一個商業工具,申請專利的目標一方面是爭取獲得高價值的知識產權,另一方面是轉化實現價值。”
“要做好科技成果轉化,發明評估是第一步。”縱剛說,從技術轉移的工作流程和客觀規律來看,發明評估、專利培育增值、專利質量管理、精準化市場推廣、協調受讓方評估、交易估值等每個環節的質量都需要得到保證。與國外相比,我國相關工作的開展缺乏人才,比如發明評估。
今年3月,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布《關于推動科研組織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建立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切實提升專利質量,及時對接知識產權管理和運營機構,并鼓勵科研組織委托第三方服務機構開展專利挖掘和布局等專業化服務。
此前,因在專利申請前缺少發明評估這個環節,往往會出現低質量的資產、非專業化的運營。隨著相關政策的出臺,這一局面正得到改善。
“如何找到一個快速、簡單、可靠的發明評估系統是評估的關鍵。”江蘇承霖知識產權有限公司創始人張麗萍指出,專利申請前進行發明評估面臨很多挑戰。
“有時撰寫得非常好的專利,也可能根本就無法實現成果轉化。”張麗萍解釋道,“我們通常認為技術成熟與否的判斷標準是能否直接拿來用,實際上并不是這樣。成果轉化的關鍵在于技術后續是否有投資人或者企業家愿意接手,而不在于技術是否是前沿的技術,或是靠近應用端的技術。”
張麗萍發現,成果轉化需要從需求端看問題。需求端更關心的是,技術是否容易被替代、進入壁壘、自由實施,有怎樣的技術風險和價值主張。
張麗萍建議,專利申請前的發明評估,不能一次性就判定該成果是否通過,對于評估為“否”的發明,經過一段時間的開發、完善,可以再次進行評估。
張麗萍認為,申請前的發明評估,不是要排除低質量的專利,而是要識別有商業前景的潛力技術,指導有缺陷的技術進一步完善,培養發明人的創新精神。
“評估是連接技術要素和資本要素的重要環節。成果轉化并不能馬上讓‘紙變錢’,整個過程中各環節都需要讓更多的錢先‘砸’進去。”上海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池長昀表示,發明專利評估系統的啟動意味著進入市場營銷階段,這個階段將確立技術交易或者交易許可的合作意向,但不是授權。
池長昀表示,面向轉化的科技成果評價的特點是需要建立“評價遴選在先、資金支持在后”這一機制。“評價是為了降低后續投入風險、增加成果轉化可行性,以更好地融合技術要素和資本要素,使更多的資源和資金助推成果轉化。”池長昀說。(據《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