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件: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改革持續深化,國務院再放大招。7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出臺一攬子新規,來破除不符合科研規律的經費管理規定,給予科研人員更大經費管理自主權,以更好激勵科研人員潛心鉆研。

圖/東方IC
“簡化預算編制,將預算科目從9個以上精簡為3個”“加大科研人員激勵,提高科研項目間接費用比例,科研項目經費中用于‘人’的費用可達50%以上”“加快項目經費撥付進度,項目任務書簽訂后30日內,要將經費撥付至承擔單位”……近日,進一步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措施一經報道,就在科技界引發熱議,科研人員紛紛點贊。
過去,一些地方和部門要求科研人員將科研費用分為很多科目,比如設備費、材料費、分析測試化驗加工費,還有國際交流合作費、專家咨詢費等,申報起來十分繁雜,令不少科研人員感到煩心。
實際上,任何領域的科學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科研人員很難在某個時間段內完全考慮整個研究過程中的所有經費使用情況。經費報銷使用亦是如此,有些瑣碎程序并不起實質性管理作用。諸多經驗教訓表明,對科研經費使用作出過多機械化限定,不僅會降低其使用效率,而且嚴重制約科研人員工作積極性。
正因如此,近年來一系列部署和舉措相繼出臺。從賦予更大經費使用自主權,到加快解決束縛科研人員手腳的課題申報、經費管理、人才評價、成果收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到明確有關項目經費的細化管理制度,再到此次打出“政策組合拳”,無不說明科研人員在經費使用方面的關切得到了關注和回應。
應該說,這次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新措施,除了回應科研人員的突出關切,還充分考慮了科研活動的自身特點和內在規律,有望破解經費管理中存在的頑疾。一方面,相關政策覆蓋了經費管理的全過程,從預算編制、經費申請、分配使用到撥付進度、監督審計都作出了具體細致的規定;另一方面,各項改革舉措有的放矢、精準發力,有助于破解經費管理使用中的難點、堵點,激發、釋放科研人員的創新潛力,保障他們潛心鉆研、全力攻關。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當前,在宏觀政策框架已逐漸明朗的情況下,有關部門應該積極行動起來,迅速從項目申報、預算編制、經費報銷、項目管理、人員自主支配等方面細化具體辦法和操作流程,真正讓貼心政策轉化為實際生產力,防止利好政策陷入“局部空轉”。
此外,地方要積極跟進。就此次會議部署而言,主要是指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實際上,近年來各地的科研經費投入力度和規模都在逐年增加,但科研人員經費使用的自主性和便捷度并沒有隨之提高。在中央財政科研項目經費使用辦法已經作出示范的情況下,各地要積極跟進,結合實際拿出有效舉措。(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