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騰芳關開朗鄧演文陳笙郭浩軒
(1.廣州普邦園林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99;2.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 廣州 510225)
廣東陸河地處粵東沿海與興梅山區結合部,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3.04%[1],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省林業生態縣,被譽為“中國生態養生之鄉”。近年來,陸河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高度重視森林資源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古樹名木是森林資源中的瑰寶,是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資源,對本地區的歷史、文化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隨著經濟發展對土地的需要越來越大,建設用地范圍內的古樹資源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受限,如何平衡古樹資源保護與經濟建設發展,實現古樹的保護性利用是關鍵。
目前,我國對古樹資源現狀調研、復壯技術的研究較多,對如何實現可持續性利用的對策研究較少。本文擬從古樹資源保護性利用的角度,結合資源現狀與當地經濟發展、歷史文化的需求,分析總結陸河縣城古樹資源的保護性利用對策,以為城鄉生態建設提供參考。
2020年,陸河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9.087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7.8∶26.3∶55.9,其中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1.6%和80.9%[1]。陸河人民自20世紀80年代起種植果梅,至今已種植梅園面積1.33萬hm2有余,乃嶺南梅花規模之最,成功形成“賞梅品梅”特色產業鏈,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青梅之鄉”。近年來,水唇鎮、南萬鎮、東坑鎮、河口鎮等均以“旅游強鎮 生態富民”的思路發展經濟,乘借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春風,旅游產業初見成效。
陸河是典型的客家山城,大多原居民為客家人,受嶺南地區的宗祠文化影響較深。此外,陸河是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老區,為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這些紅色革命遺址及其紅色故事形成了陸河縣濃重的紅色文化底色。目前,縣城內擁有18處歷史建筑[2],陸河文化底蘊深厚,特色明顯,正著力打造“紅色文化,生態旅游”的文化品牌。
陸河縣位于N23°68′~23°28′,E115°24′~115°49′,北回歸線橫貫縣境,屬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地貌以低山為主,火山嶂、尖山嶂、人字嶂、羅京嶂、獅子嶂、蓮花山脈等山峰如天然屏障般環繞陸河,使縣境內8個鎮區所在地均為開闊的小平原。
近年來,陸河縣加大了生態建設與保護力度,扎實做好古樹名木及后備資源(下簡稱“古樹資源”)的普查和保護工作。目前,全縣已完成樹齡100a以上古樹名木普查工作,共有古樹名木30種333株,主要種類有龍眼、荔枝、紅錐、榕樹、烏欖、楓香樹;其中,二級古樹9株,三級古樹324株。陸河縣城內的古樹26株,此外,經過調查,筆者在縣城建設用地范圍內共統計50a以上的古樹后備資源116株。如表1所示,陸河縣城內古樹資源種類豐富,隸屬于16科21科24種。

表1 陸河縣城古樹及其后備資源列表
陸河縣城內大多有充足的生長空間,受到良好的保護或者處于保護較好的林地中,有一定的施肥管理或復壯措施。同時,根據當地的民俗習慣,村民們往往在大樹下立神廟或神龕,或者選址在大樹附近修建樓房以獲得風水庇護,或在宗祠建設時種植古樹作為紀念。因此,出于對大樹的敬畏,人們保護意識較強,古樹保護率達到100%。但在后備資源中,有衰弱株16株,占11.27%,主要表現為局部枯死和壞死;瀕危株有6株,占4.23%,主要表現為枝杈枯死較多,樹干多為壞死、干朽或有凹洞。

圖1 樹底下的神龕
在調查過程中,陸河縣城建成區內的古樹資源分布呈現群體野生和建筑旁人工散點種植2種特點。如表2所示,陸河縣城古樹資源大多分布在村落的風水林和防護林,部分分布在民居或宗祠等建筑物旁,少量分布在河道、道路或其它。如,在寶金村、圳口村等地均為群體生長,其中秋楓和紅錐屬野生植物類型。以寶金村為例,古樹資源共64株,分別為秋楓、紅錐、八角楓、臺灣相思、雜色榕和浙江潤楠,其中秋楓的數量最多,共51株,有1株秋楓為三級保護古樹。

表2 陸河縣城古樹資源分布情況
風水林,是指為了保持良好風水而特意保留的樹林,村落在選址時考慮到風水因素,常會在茂密的樹林旁興建,令其成為村落后方的綠帶屏障。防護林,是為了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等功能所經營的天然林和人工林,以防御自然災害、維護基礎設施、保護生產等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一般來說,分布在風水林或防護林的古樹資源生長環境良好,但地處村落,基本只有設立標牌,缺乏專業管護,易受病蟲害和入侵植物的侵害,此外由于缺乏監測,易受建設侵占。
隨著生態旅游的快速發展,農村回流人員增多,居住空間和服務設施建設需求大增,導致古樹保護與日漸增長的土地需求的予盾愈加激烈。如,部分風水林和防護林在城市的擴張及村莊的更新改造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為了修路建房而使樹根有裸露,主干傾斜而影響修路路線則砍斷主枝等情況頻頻可見,對古樹后備資源的生命力產生極消極的影響。
這些消極影響主要可以歸納為3方面,由于風俗習慣和居住自建房建設的需要,在祭拜或修建過程中會有機械碰傷、人為劃傷、祭拜香爐火燒等行為,這些行為將直接影響古樹后備資源的生命力;發展旅游或美麗鄉村建設等基建完善及其設備,包括道路修建、道路設施、旅游服務設施、垃圾處理站、水電鋪設等,都會對古樹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傷害;由于缺乏專業管護,當古樹受到害蟲或入侵植物侵蝕時,往往會延誤防治的最佳時間。前2種行為發生嚴重,將會導致古樹資源的毀壞性損傷直至死亡。因此,結合當地的發展需要,制定保護性利用古樹資源的對策對有效保護古樹資源有指導意義。
積極推動當地自然生態要素的整體性保護工作。古樹資源是活的文物,是原有自然肌理的重要景觀因素。另外,與地形地貌、空間格局、歷史環境要素和生活文化氛圍構成了當地特色的生活格調和場所。因此,除古樹資源外,自然生態要素的整體性保護對象還應包括地形地貌、空間格局、歷史環境要素,與原住居民生活生產活動相關的重要歷史場所和特色場所,生活形態、文化氣氛等非物質內容。如,陸河縣水唇鎮墩塘村墩仔寨,建寨至今有三百五十多年的歷史,2012年古寨被評為“廣東十大最具特色古村落”,通過劃定保護性規劃區域,從而達到自然生態要素整體性保護的目的,其主要措施包括劃定核心區保護和修復具有重要文化價值的重要古樹和歷史建筑;構建以古樹資源為主景的景觀點,增強觀賞性;增強宣傳古樹景觀形成的良好生態效益。
近年來,陸河以生態環境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組合政策來大力發展經濟,堅持走綠色發展的道路,扎實做好規劃先行,整體保護的工作。但在前期規劃過程中,仍缺乏一些科學的指導。應根據王碧云等[3]、江榮生等[4]的古樹名木旅游資源評價體系研究出發,從旅游價值、開發條件、保護開發預期效益、環境條件和品牌定位等方面對古樹資源進行綜合性價值評價,制定適用于陸河的資源定位和分級管理保護措施,最終明確開發的手段和資金投入,以更好地實現開發性保護的目的。
陸河縣城內的古樹資源具有群體生長的特點,通過綠地建設,能達到統一保護古樹資源生長環境的特點。如,利用這一分布特點,河田鎮田美紅豆古樹公園建設項目以建設社區公園的形式保護古樹資源,同時增加市民的休閑游憩空間。因此,古樹名木的保護性利用,是對以古樹名木為主體,綜合其周邊整個景觀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利用。
另外,陸河古樹多種植在宗祠等建筑旁,與建筑物形成獨特的景觀。在處理古樹與建筑的關系時要充分考慮對古樹的保護,建筑的選址規劃不能破壞古樹原有的生長環境,要保持必要的安全距離,確保在建筑的施工過程中,不破壞和影響古樹的生長。建筑位置和古樹名木基址產生矛盾時,要合理運用內廷、院子等形式,并遵循上述比例、尺度的基本原理,予以避讓。古樹名木單獨成景的同時,需要注意與周邊環境相結合、融入環境形成景觀綜合[5]。
據調查,村民們往往在大樹下立神廟或神龕,拜祭祈福。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這棵樹特殊的意義,以敬畏的心態對待古樹,對古樹資源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同時,離樹干距離較近的神龕或焚燒爐的香火會波及到樹干、枝葉,甚至造成致命火災。針對古樹后備資源樹下多神龕、神廟以及雜物的特點,應需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移位神龕、神廟,拆除各類違章搭建、電燈電線設施及雜物。
與朱坤等[6]的資源分布特征一樣,陸河城區和村落的古樹資源保護現狀差異也較為明顯,應加強村落的古樹資源保護工作。城區的古樹資源,如公共綠地、宗教寺廟、學校等單位綠地的一些特定場所,責任明晰,有相應的專業團隊負責管養,但在村落中,受重視程度較低,僅僅只設立保護牌,沒有設立樹池和劃分一定的保護區范圍,致使生長環境易受建設侵占。因此,針對村落古樹長勢疲弱的情況,應以政府為主導,加強農村區域的古樹資源保護設施的配套完善。具體措施包括修建或擴大樹池,拆除硬底化鋪裝;定期修剪清楚寄生植物;及時采取支撐措施,防治過度傾斜甚至倒伏;應及時采取開溝施肥、排水通氣和防治病蟲害等復壯措施,保護衰弱株或瀕危株;受周邊環境影響的植株,需盡快清理改善生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