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建平 甘文明 王振(黎川縣農業農村局) 圖/林峰(本刊記者)
日峰鎮十里村聚龍灣漁業觀光區遠眺
黎川,地處撫州東南部,武夷山脈中段西麓,福銀高速、向莆鐵路穿境而過,是由贛入閩的東大門和撫州對接海西經濟區的前沿陣地。
近年來,黎川縣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題,牢固樹立和貫徹新發展理念,以路域、水域、集鎮和村莊為主戰場,以環境衛生整治為突破口,按照“拆得徹底、清得干凈、改得美觀、管得規范”要求,以“三清兩改一管護”為行動目標,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向全域覆蓋。通過引進第三方公司,促進農村生活垃圾市場化運作、一體化治理,政府職能實現了由包到管的角色轉換,農村生活垃圾問題得到全面解決,農村人居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干部群眾普遍點贊好評。
華山鎮華聯村秀美鄉村遠眺
潭溪鄉蘆陂村艾草小鎮五行廣場
德勝鎮德勝村農墾小鎮人居環境不斷提升
洵口鎮皮邊村黎川第一黨支部整體提升
黎川縣堅持點面推進與重點打造相結合,按照連線成片打造的要求,在重點抓好“四線三片”(福銀高速、向莆鐵路、黎泰線、黎樟線;聚龍灣片區、閩贛省紅色旅游區片區、洲湖船屋古建筑旅游區片區)建設的基礎上,推進秀美鄉村全域化建設。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對影響村容村貌、危及村民生產生活的破舊建筑進行拆建,截至2021年9月全縣拆違拆臨拆舊200.32萬平方米,完成坡屋頂改造9524幢,完成墻體美化面積194.12萬平方米,完成房屋外觀改造9513棟,形成了風格相對統一、色調相對一致的風景線。堅持“大景區”的建設理念、標準和品位,以秀美鄉村建設為平臺,注重生態與鄉村的融合,就地取材、就勢造景,留住鄉村最美鄉愁。積極挖掘村莊特色,注重融入創意策劃,在營造鄉愁情結,凸顯鄉土氣息上下功夫,打造了潭溪鄉蘆陂村、日峰鎮永興橋村、社蘋鄉社蘋村等精品示范村莊,并通過墻體彩繪油畫、沿線綠化彩化等方式,全面提升了村莊整體環境品質。
該縣按照“六統”推進,強化“四精”操作的工作思路,積極開展美麗示范“六統四聯創”活動,大力開展美麗示范庭院、美麗示范村莊、美麗示范鄉鎮創建活動。推進了潭溪鄉、德勝鎮、宏村鎮、華山鎮4個美麗示范鄉鎮建設,打造了熊村鎮極高村、荷源鄉荷源村等11個美麗示范村莊,在全縣創建了2000個美麗示范農戶庭院。按照“六統”要求采取EPC模式承包建設,創建了黎泰公路美麗示范風景線和聚龍灣4A級鄉村旅游景點,結合現代農業示范園、設施農業建設,打造沿線景觀節點,實現村村有景觀、鄉鄉有景點、沿線皆美景。
同時,將新農村建設與產業發展、休閑農業進行深入結合,重點發展胭脂柚、香榧、水產、食用菌、艾草、蜜桔、花卉等特色產業,助推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旅游,先后打造了日峰鎮聚龍灣漁業休閑觀光片區、潭溪鄉江家洲艾草小鎮、厚村鄉飛鳶花韻度假村、潭溪鄉三都古村、德勝鎮農墾小鎮等一批特色產業村,為鄉村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注重建立長效機制,做到建管并重,將建設不斷推向深入。黎川縣大力推進各村改路、改水、改廁、改房、改環境、改塘、改溝,完善電力、廣電、電信網絡的“七改三網”建設,進一步提升全縣鄉村基礎設施配套標準。通過PPP項目運作模式,引進農村垃圾治理第三方公司,讓農村保潔有人管、有人護,實現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全覆蓋、常態化;研究制定了《黎川縣農村生活垃圾一體化治理考核辦法》,進一步完善了農村生活垃圾一體化治理長效管理機制;制定并下發了《黎川縣農村建房管理暫行辦法》規范農村建房管理,嚴格控制農民建房占地面積不超過 120 米,建房層數不超過三層;注重發揮村兩委和村民理事會成員、村小組長、黨員的監督作用,加強綜合執法力度,強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教育引導農民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聚龍灣漁業觀光區美麗鄉村休閑游
華山鎮華聯村村民休閑廣場
縣財政每年安排資金投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2017年至2018年向銀行融資貸款2.4億元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同時積極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投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安排縣直部門掛點幫扶新農村建設點,結合自身職能延伸幫助解決1~2件實事,努力將項目資金與新農村建設掛鉤并予以適當傾斜,落實幫扶資金到位;充分安排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拆舊經費,為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提供經費保障,確保更多資金投入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來。
村莊清潔行動。該縣先后制定印發指導性文件《關于全面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春季戰役的通知》《關于做好當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工作助推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通知》和《黎川縣2021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等,聚焦農村人居環境“臟亂差”的突出問題,以“一管控、二清理、拆三房、整四亂”為主要行動內容,以問題為導向,緊密結合長效管護工作,動員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項舉措,查漏補缺,持續打造干凈整潔、美麗宜居的農村人居環境。各鄉鎮以“三清兩改一管護”(清理生活垃圾、污水塘溝、農業生產廢棄物,改美庭院環境、改善村容村貌,建立長效管護機制)為主要內容,大力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全縣村莊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改善。
農村廁所革命。該縣著力開展好農廁革命工作,落實“五級書記”抓“廁所革命”工作的政治責任。在做好農村戶廁問題摸排整改工作的同時加大對各村的培訓指導,力爭每個村有1個改廁明白人和1名改廁技術人員,每鄉(鎮)有1支專業施工隊伍。完善改廁臺賬,規范管理,每個鄉鎮確立改廁臺賬管理責任人,做好改廁“一戶一檔”管理,讓改廁更規范,鄉村環境更美麗,群眾的生活幸福指數更高。
潭溪鄉三都古村村間房屋及道路整體提升
德勝鎮農墾小鎮農墾記憶館
洵口鎮皮邊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該縣于去年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按照不低于農村人口千分之三的比例,全縣配備保潔員553名,配備電動三輪車375輛,燃油三輪車27輛和6輛壓縮式垃圾車,已經實現農村生活垃圾處置體系全覆蓋,覆蓋率100%。全縣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采取戶分類、村收集、鄉中轉、縣處理的四級收運模式,由保潔員負責到每家每戶收集,并統一使用電動車、手推車將收集的垃圾倒入輪式垃圾桶中再運送至每個鄉鎮的垃圾深埋桶中,每天安排6輛壓縮式垃圾車將各鄉鎮垃圾深埋桶中的垃圾進行水平式壓縮預處理后,運至縣生活垃圾填埋場。
縣城管局對第三方公司垃圾整治情況進行監管督查,并組織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大排查大整治活動,加大對主干道沿線、河流溝渠、山體荒坡、集鎮所在地及村莊周邊的環境衛生“大掃除”,重點對一些平時容易忽視、督查不到位的地方開展“大檢查”,排除衛生死角和盲區,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清理。嚴格落實部門職責和鄉鎮屬地責任,對農村生活垃圾清掃保潔、收集運輸及終端處置等進行監督管理,村莊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穩定在95%以上。
村容村貌提升。從2006年開始實施新農村建設工作以來,黎川縣按照省市指標分配和全縣工作重點,科學選點布點,研究制定《全縣新農村建設工作方案》,明確村點規模、工作重點、建設要求和資金安排,完善各村點“七改三網”基礎設施,因地制宜配置“8+4”公共服務,循序推進了全縣新農村建設點建設任務,使每一個新農村建設點的村容村貌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內處處干凈整潔,村民休閑娛樂有去處、致富有產業,實現了走平坦路、喝干凈水、上衛生廁、住整潔房、用清潔能源、居優美村的目標。
潭溪鄉蘆陂村村間小廣場
德勝鎮農墾小鎮知青文化陳列館
潭溪鄉三都古村古巷不斷提升
村莊環境長效管護。該縣結合縣情鄉情,將村莊區分為一類、二類、三類,在深入鄉村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下發《黎川縣鎮村環境長效管護實施意見》和《黎川縣鎮村環境長效管護工作考核辦法》,明確了農村人居環境管護范圍和任務、標準及要求等,并逐級劃清任務、壓實責任。同時,黎川縣足額落實村莊環境管護資金,按照每個行政村5萬元管護經費的標準,在省市配套資金的基礎上,足額配備216萬元資金用于村莊長效管護工作,各鄉鎮按照每個行政村1萬元的標準配備資金,各村組按照“四個一點”的方式積極籌集資金,確保資金到位,有錢做事。該縣通過打造華山鎮華聯村鎮村環境長效管護示范點,探索出“五+四”模式,并刊發于農業農村部、省農業農村廳、撫州市人民政府網等官網。以典型引領、示范帶動,全域推進全縣村莊環境長效管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村間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村間生活污水處理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