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佩佩 聶志強(本刊記者)
地處江西西北邊陲、修河上游,年均氣溫16℃,森林覆蓋率高達88.04%,空氣質量達國家一級標準,這是山城銅鼓成為江西首個“長壽之鄉”的秘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銅鼓縣獨具優勢的林下種植條件,尤以黃精種植為甚,因此銅鼓也有“中國黃精之鄉”的美譽。
在坐落于大塅鎮滸口村的江西西雅圖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雅圖公司”)的帶動下,滸口鎮從2017年開始大力打造黃精種植基地,除了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空間種植,山下非林地也人工種植了黃精。大片的玉米地里,高高的玉米桿還未被收割,玉米桿下剛栽的黃精苗已在茁壯成長。
黃精,又名老虎姜、雞頭參等,銅鼓當地人多稱其為野山姜,是黃精屬植物,地下根為塊莖狀,內含大量淀粉、糖分等,可以充饑,同時又具養生功效。銅鼓黃精更因其天然富硒,多糖平均含量達17%,最高含量可達20.3%(中國藥典黃精多糖標準為7%)等特征,成為黃精中的“黃金”。
銅鼓縣黃精種植歷史悠久,本地先民世代與黃精相伴,在朝耕暮耘中結緣黃精、品味黃精、受益黃精。清朝道光四年版的銅鼓縣志《義寧州志》中就有關于黃精的歷史記載:“黃精俗稱陽條姜,山谷中多產之,取以蒸曝,可為果餌。”
近年來,銅鼓縣利用資源稟賦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積極引導山區林農開發黃精產業,幫助山區群眾在房前屋后挖掘致富“黃金”。銅鼓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盧柏意告訴記者,林農按照黃精高標準種植要求,每畝可種植種苗2000株到4000株,4年成長期總投入每畝需8000元至10000元,按現行價格售賣,收獲后可收入4~6萬元,除去成本,每畝純收入可達3~5萬元,年均每畝增收7500~12500元。
為進一步鼓勵引導林農高標準、規模化種植,確保銅鼓黃精開發資源供應充足、品質保障有效,銅鼓縣積極探索建立了“四六發展運行機制”:在省級財政資金補貼400元/畝的基礎上,縣財政再為黃精高標準種植每畝補貼200元;在有脫貧戶、邊緣戶參與種植的合作社且有十名以上脫貧戶、邊緣戶參與勞作的產業基地,由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補助600元/畝;引進龍頭企業進行技術指導、保價統購等,農戶種植黃精時首先支付種苗成本的60%,在企業收購時再結算剩余的40%;探索開發黃精種植保險,每畝保費約為120元,農戶自行負擔60元,縣財政補貼60元。
目前,銅鼓縣已在大塅、棋坪等多個鄉鎮和林場開展了黃精人工種植,全縣種植黃精達4.2萬畝,其中高標準種植約6000畝。縣內有黃精合作社25家、企業8家,員工共達到2500人左右,已幫助850戶貧困戶實現就業脫貧。
黃精性味甘甜,食用爽口。其根狀莖肥厚,含有大量淀粉、糖分、脂肪、蛋白質、胡蘿卜素、維生素和多種其他營養成分,狀如山芋,山區老百姓常把它當作蔬菜食用,是優質雜糧。
根據黃精特性,銅鼓縣引進了多家專業從事中藥材種植、研發、生產與銷售的企業,開發出了黃精果脯、黃精茶、黃精酒、黃精粉等多個種類、10多個品規的初加工產品。大塅鎮引進的西雅圖公司以高科技手段為支撐,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持續投入資金1.2億元,全力打造了一個集黃精種植、銷售、加工、旅游觀光、科普教育為一體的三產融合基地,開發出了黃精果脯、黃精茶、黃精酒、九蒸九曬黃精等多個產品。具有當地特色的“黃精土雞煲”“黃精排骨湯”“黃精燉豬肚”等菜肴,如今也成為了當地的宴客佳肴,更得到游客青睞。
除此之外,銅鼓縣還引進了江西科農沃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醫藥集團進行黃精的開發和加工;與江西中醫藥研究院等多所科研院校建立科技合作關系,開展科技培訓、指導科技攻關和促成果轉化應用等工作,為銅鼓縣黃精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提供全方位、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技術保障。
目前,銅鼓黃精已經實現了從野生分布到人工種植,從少量、散亂種植到規模化、集約化、高標準種植,從人種天養到精細化管理、循序漸進的良性發展。全縣黃精年采收可達2.79萬噸左右,產業收入2000余萬元,加工成食品44噸,深受江西、浙江、上海等省內外市場的歡迎,加工成成品藥材20噸,暢銷湖南、廣東等地。
為加快形成集黃精培育、加工、銷售、研發為一體的完整的產業發展鏈條,推動黃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今年1月,銅鼓縣與廣東乳源精潤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簽署了一份關于發展黃精產業的框架協議。協議中規劃10年內總投資5.3億元(其中建基地7000萬元,精加工1.9億元,產品研發2.7億元),在原有高標準種植基地基礎上,通過推廣黃精高標準種植技術,擴建2000畝種植示范基地,總計建成20萬畝黃精為主的中藥材GAP產業化種植基地,并通過對黃精的精深加工和新產品研發,提高黃精藥材的附加值。
“未來,銅鼓將在促進黃精三產融合、品牌建設等方面持續發力,加快推進黃精產業高質量發展,爭取讓‘銅鼓一響 黃精萬兩’的名號響亮全省、全國!”銅鼓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盧柏意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