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劉蕾,張曉梅,張旦旦,陳春香,龔佩佩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226000
腦出血是指血液從血管腔內溢到腦組織內,即腦實質的出血,分為創傷性和非創傷性兩種,前者包括各種外傷性原因,后者又稱原發性或自發性腦出血,多指高血壓、動脈瘤、血管畸形腦腫瘤等,病人常因情緒激動、費勁用力時突然發病,疾病早期死亡率較高,而幸存者中大多數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嚴重影響其正常生活與工作[1?2]。因此,需給予腦出血術后偏癱病人有效干預,促進疾病康復進程,增強機體生理功能。以家庭為中心模式不僅從生物醫學上重視病人的問題,而是結合家庭、社區、生命及文化,將生物醫學與社會醫學相結合,為病人提供更為全面的干預,在臨床上取得較理想的效果[3?4]。本研究將以家庭為中心模式應用于腦出血術后偏癱病人中,探究其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我院收治的腦出血術后偏癱病人124 例。納入標準:經CT 或MRI 檢查確診為腦出血;存在肢體運動功能障礙;一側肢體偏癱;生命體征趨于平穩;日常生活活動受限,但意識清晰,無認知功能障礙;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伴隨急性期疾病;存在心、肝、腎等器官功能不全;合并精神疾病;其他原因造成肢體功能障礙。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2 例。對 照 組:男32 例,女30 例;年 齡35~70(55.68±7.64)歲。觀察組:男34 例,女28 例;年齡32~70(56.12±7.87)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干預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干預模式,其內容為對病人進行定期隨訪,監測其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并做好血糖、血壓控制工作等,干預時間為3個月。
1.2.2 觀察組干預方法 觀察組實施以家庭為中心模式,干預時間為3 個月。
1.2.2.1 組建干預小組 由醫師、治療師與護士組成,并設立小組組長;按照病人康復進展情況,及時調整康復計劃方案,并為病人制定以家庭為中心的干預計劃;小組成員均具備較高專科知識水平與實踐技能,擁有良好專業素養。
1.2.2.2 干預措施 由醫生、治療師與護士共同制定。醫生按照病人病情康復情況下達醫囑,治療師根據醫囑給予病人康復治療,護士根據醫生、治療師的要求制訂干預方案,引導病人及其家屬正確完成相應康復訓練;對于病人康復訓練完成質量進行評價,發現病人在訓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在病人出院后,為其制定完整肢體功能訓練方案,并安排專人定期上門隨訪,每周1 次。
1.2.2.3 康復計劃方案 ①肢體功能訓練。主動活動(肌力≥3 級時)包括主動床上運動,如握拳、床上翻身、雙橋運動以及坐起訓練等。握拳:調理氣息、調整心態后,將兩手大拇指向內蜷縮,將大拇指牢牢放在掌心,然后用另外4 根手指將大拇指緊握住,確保大拇指指尖正對無名指,手掌握?松為1 組,該運動不受時間、地點限制,每日3 次,每次30 組。床上翻身:病人健手握住患手,屈髖屈膝,上肢伸肘上舉超過90°,健側上肢帶動患側上肢擺動,當擺向患側時屈頸向患側轉動頭部,利用慣性轉動軀干,完成肩胛帶與盆骨運動。雙橋運動:病人取仰臥位,屈髖屈膝,使小腿與水平面呈直角,雙足放在床上,緩慢將臀部抬起,維持5~10 s 后再緩慢放下,在訓練時兩腿間可以夾持枕頭,每日3 次,每次30 min。坐起訓練:引導病人將健足插到患足下,翻身至半側臥位,用健腿將患腿移至床邊,垂下小腿,再利用健側肘撐起上身,伸直上肢至床邊,每日5~10次運動,之后酌情增加,在訓練過程中循序漸進。被動活動(肌力≤2 級時)包括患肢關節各方面運動,活動順序為先大關節后小關節,運動幅度由小到大。②心理疏導。主動給予病人關心、鼓勵,使其樹立治療信心;引導病人家屬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勵、肯定病人,增強其信心。③生活指導。引導病人食用高纖維素、低膽固醇食物,結合病人實際情況采取不同飲食方案,如糖尿病者給予低糖飲食,高血壓、高血脂者給予低鹽、低脂飲食。
1.3 觀察指標
1.3.1 Barthel 指數評分量表(MBI) 該量表包含穿衣、進食、梳洗、洗澡、如廁、大小便控制、走路、上下樓梯、修飾與輪椅使用10 方面內容,總分為0~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日常活動能力越強[5]。
1.3.2 簡化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該量表分上肢、下肢來測評,其中上肢功能評分滿分為66 分,共有33 個項目,每項評分為0~2 分;下肢功能評分滿分為34 分,共有17 個項目,每項評分為0~2分。評分越高表明病人肢體功能越高[6]。
1.3.3 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SAS 量表的分界值為50 分,<50 分為無焦慮,50~60 分為輕度焦慮,61~70 分中度焦慮,>70 分為重度焦慮。SDS 量表的分界值為53 分,<53 分為無抑郁,53~62 分為輕度抑郁,63~72 分為中度抑郁,>72 分為重度抑郁[7]。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定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日常活動能力得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MBI得分比較(±s) 單位: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MBI得分比較(±s) 單位:分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 值P例數62 62干預前35.46±7.64 36.05±7.71?0.428 0.669干預3 個月后50.24±10.57 66.40±9.94?8.770<0.001 P<0.05<0.05
2.2 兩組干預前后肢體功能得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FMA 得分比較(±s) 單位: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FMA 得分比較(±s) 單位:分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 值P例數62 62上肢功能評分干預前30.56±6.53 31.11±6.40?0.474 0.637總分干預3 個月后37.64±4.93 45.52±4.55?9.249<0.001干預前23.01±5.22 23.69±5.42?0.712 0.478下肢功能評分干預3 個月后27.23±4.35 30.31±2.25?4.952<0.001干預前53.57±7.65 54.80±7.89?0.881 0.380干預3 個月后64.86±6.90 75.83±5.98?9.460<0.001
2.3 兩組干預前后負性情緒得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SAS 及SDS 得分比較(±s) 單位: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后SAS 及SDS 得分比較(±s) 單位:分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 值P例數62 62 SAS 評分SDS 評分干預前58.75±5.43 58.09±5.11 0.697 0.487干預3 個月后50.59±5.31 45.56±4.58 5.648<0.001干預前65.55±6.72 66.01±6.23?0.395 0.693干預3 個月后57.64±5.06 51.93±4.87 6.402<0.001
非外傷性腦實質內血管破裂造成的出血占全部腦卒中的20%~30%,其發病原因與高血脂、糖尿病、血管老化等因素密切相關[8?9]。腦出血常在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發病,病人迅速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劇烈頭痛等,病發后幾分鐘或幾小時內病人極有可能出現肢體功能障礙,影響病人正常生活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安全[10?12]。以家庭為中心模式要求醫護人員不再單純注重病人的醫療問題,而是要意識到病人屬于一個家庭、一個社區,能夠使病人更為嚴格地進行自我管理,還能夠讓病人家屬參與康復訓練,最終促使整個家庭健康行為的養成[13]。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3 個月后觀察組MBI 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以家庭為中心模式可提高腦出血術后偏癱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可能原因為:干預過程中引導病人家屬參與整個康復訓練,家屬不僅能夠協助病人完成相關訓練,還能夠監督病人按時、按量完成,確保康復措施的有效落實,同時病人及其家屬在訓練過程中也能夠不斷認識疾病、康復訓練等,提高其疾病治療信心[14?15]。此外,醫護人員還能夠通過上門隨訪,了解病人康復進展情況,及時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并進行解決,不斷改進康復訓練方案,從而逐漸提高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16?17]。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上下肢FMA 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示以家庭為中心模式可增強腦出血術后偏癱病人的肢體功能。醫護人員對病人肢體功能進行評價,根據其具體肌力引導其完成主動或被動活動,如握拳、橋式運動等,依次活動患側的各個關節,提升關節靈活度,并由病人家屬陪同完成,確保每項干預措施能夠正確落實;同時醫護人員對病人進行生活指導,根據其實際情況規范飲食,進而不斷增強病人的肢體功能[18?19]。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3 個月后觀察組SAS及SDS 得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以家庭為中心模式可緩解腦出血術后偏癱病人的負性情緒。醫護人員與病人家屬在干預過程中主動給予病人關心與鼓勵,且家屬也能夠給予病人支持與理解,協助其樹立治療信心,而且干預小組中每個成員均具備較高專科知識水平與較強實踐技能,能夠給予病人專業、全面的干預,以專業知識與技能給予病人安全感,使其意識到自身疾病能夠經相關訓練康復,提高其訓練依從性,并緩解 其 負 性 情 緒[20?21]。
綜上所述,以家庭為中心模式應用于腦出血術后偏癱病人中可以提高病人日常活動能力,提升其肢體功能,減輕其焦慮、抑郁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