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婧
(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 財務會計學院,河南 鄭州450046)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共享經濟在各行業間得以應用和發展,促進了經濟運行效率和資源利用率的提高,成為經濟模式中常見的一類。在此背景下,“共享審計”被提出,在審計工作中成為特有的經濟現象。所謂“共享審計師”,指的是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兩家上市公司共同聘用同一家會計師事務所的現象,而非同一位注冊會計師。
研究表明,高質量的外部審計能夠很大程度地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披露,為資本市場監管充當強有利的保護盾牌。我國審計市場高度集中造成共享審計師現象的頻繁出現,對審計質量、審計風險會產生哪些影響有待做進一步探索。在此研究范圍內,大多會研究企業間選擇共享審計師產生的后果,卻很少關注審計師變更背后的推手——企業之間基于什么原因選擇“共享審計師”。本文以持股企業之間的“共享審計師”為研究對象,結合企業內部和外部各類因素,研究影響持股企業之間選擇聘用“共享審計師”時受哪些因素影響。
近年來,伴隨共享經濟的發展,學界提出“共享審計”這一概念并對其開展研究,從現有相關研究文獻中可以看出,學界對共享審計層面的研究多從并購企業之間、競爭企業之間、供應鏈企業之間和持股關系企業之間等企業關系角度開展研究。
目前對企業并購層面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共享審計師”對信息效應、審計質量的影響等。研究表明,“共享審計師”可以促進信息傳遞,緩解并購中的信息不對稱,降低并購方的信息獲取成本,提高審計質量[1](Cai Yet al,2016)。有學者在該層面進行拓展研究,提出“共享審計師”僅對主并方有利,但會損害被并方的利益[2](Dhaliwal D S,2016),并購方更傾向于聘請被并購方原先聘請的事務所,因為“共享審計師”能促進信息在并購雙方之間傳遞,降低獲取信息的成本并提升并購方股票回報率[3](姚海鑫,2018)。
競爭企業層面的研究主要形成兩種觀點,部分學者認為競爭企業之間會選擇“共享審計師”,主要原因在于審計師對該行業信息的綜合掌握不僅有利于風險識別和提高審計質量,還會節約審計成本[4](Brown S V,2016);部分學者則認為競爭企業之間選擇“共享審計師”帶來的信息外溢風險遠遠高于其帶來的益處,為避免企業核心信息泄露,企業不傾向于與同行競爭者選擇同一審計師或會計師事務所[5](陳麗英,2020)。
供應鏈企業層面的研究主要基于知識溢出效應和經濟紐帶效應分析選擇“共享審計師”會產生哪些益處[6](姚靜怡,2016)。部分學者認為,“共享審計師”能夠顯著降低財務重述[7](楊清香,2015)、審計風險[8](王蕓,2020)和分析師預測偏差[9](蔡利等,2018)。
持股關系企業層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共享審計師”的選擇會對企業造成哪些影響。部分學者認為,持股企業選擇“共享審計師”對財務報表審計質量、持股方投資收益[10](孫龍淵,2020)、審計收費等產生影響,造成稅收激進[11](曾姝,2016)。
可以看出,學者研究的關注點多在“共享審計師”引發的后果上,而對于持股企業之間選擇共享審計師的起因關注較少。本文要解決的問題是:在資本市場中更為常見的投資持股關系中,什么因素會影響持股雙方選擇聘用“共享審計師”。
面對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持股企業和被持股企業之間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對稱,在企業經營中做出決策時易造成分歧,進一步加劇持股企業和被持股企業之間的代理沖突。依據代理理論,持股企業將會加強對被持股企業的監督和管理,體現之一便是持股企業傾向于將對被持股企業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更換為與自身長期合作的會計師事務所,以便較為快速和全面地獲取被持股企業相關信息,從而更好地管理和約束被持股企業。基于信息共享效應,選擇同一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工作中會簡化信息獲取渠道,降低信息獲取成本,持股企業也會傾向于為被持股企業選擇相同的會計師事務所,以保證投資質量,這種傾向會隨著持股企業所占持股比例的增加而更為明顯。基于此,提出假設1:
H1:持股企業所占被持股企業的股份比例越高,雙方越可能選擇“共享審計師”。
社會各界對于規模較大的企業一般會給予更多關注,同時提出更高的要求,對其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要求更高,促使持股企業和被持股企業選擇行業內審計質量較高、認可度較高的會計師事務所。公司規模與事務所的選擇呈正相關。
然而在我國集中度較高的審計市場中,行業認可度高的事務所數量有限,可選擇空間并不大,且這些事務所在審計市場中具有一定話語權,掌握一定的定價主動權,審計收費相應比其他事務所偏高。為了攤薄審計費用溢價,提高信息分享所帶來的超額效益,持股企業和被持股企業傾向于選擇同一家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基于此,提出假設2:
H2:持股企業公司規模越大,雙方越可能選擇“共享審計師”。
財務杠桿和公司代理成本呈正向關系,財務杠桿越高,代理沖突越強。對于財務杠桿較高的企業而言,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對稱水平也高,為避免財務風險和資金鏈斷裂,吸引優質股權融資,企業傾向于聘請規模較大的事務所進行審計。由于“共享審計師”可以促進共享雙方之間的信息傳遞,降低代理成本,并給共享雙方和被共享的事務所帶來諸如提升財務報表質量、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并購股票回報率、提升被共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等一系列好處。基于此,提出假設3:
H3:財務杠桿越高的持股企業越可能選擇“共享審計師”。
審計質量關乎國家經濟良性發展,決定審計職能的有效發揮。事務所規模的大小會對審計質量產生影響[12](邱強和洪文杰,2019)。規模較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執行審計業務時更加嚴慎,對企業舞弊具有更強的識別能力,審計質量普遍高于小規模事務所。規模較小的事務所采用低價攬客手段和提供更高非審計服務滿足相關需求,對客戶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對于持股企業而言,如果規模較大事務所給企業帶來的信息共享效應超出規模較小事務所給企業帶來的低價誘惑,則傾向于選擇規模較大會計師事務所,反之亦然。因此,持股企業追求信息共享效應選擇規模較大會計師事務所時會選擇“共享審計師”以達到更大程度的信息共享,而對于持股企業選擇規模較小會計師事務所是否影響“共享審計師”選擇決策而言,影響程度并不大。基于此,提出假設4:
H4:聘請較大規模會計師事務所的持股企業會選擇“共享審計師”。
1.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國泰安數據庫(CSMAR)中“上市公司股權投資數據庫”2016—2021年具有持股關系的A股上市公司數據為研究數據,選取相關數據13685條,將持股關系企業某方非上市公司、標記為“ST”的上市公司、標記為“退市”的上市公司以及資料不全的上市公司共計8674家剔除后,得到5011個樣本,其中持股企業選擇“共享審計師”的共637個樣本。相關指標多從國泰安數據庫獲取,部分指標通過巨潮網和查閱公司年報而獲取。
2.模型設定與變量定義
本文以是否選擇“共享審計師”作為因變量,以被持股企業的持股比例、企業規模、財務杠桿、審計師是否來自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為自變量,以被持股企業是否盈利、總資產收益率、上市年頭為控制變量構建“共享審計師”的研究模型:

其中,p代表選擇“共享審計師”為1的概率,1-p代表選擇“共享審計師”為0的概率。具體變量見表1:

表1 變量定義表
1.描述性統計
本文運用Spss對2016—2020年的相關變量作了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

表2 “共享審計師”影響因素研究的描述性分析
可以看出,當share=1時,持股比例的均值為40.48,顯著大于當share=0時的均值37.36,表明持股企業在選擇“共享審計師”時所持被持股企業的股份比例較高,H1得到初步驗證。當share=1時,企業規模的均值約為24.33,大于當share=0時的均值22.96,表明選擇“共享審計師”的持股企業企業規模會較大,初步驗證H2。當share=1時,財務杠桿的均值約為0.56大于當share=0時的均值0.46,表明選擇“共享審計師”的持股企業財務杠桿較高,初步驗證H3。當share=1時,事務所規模的均值為0.24,大于當share=0時的均值0.12,說明選擇“共享審計師”的持股企業傾向于選擇大型事務所,與假設相符合,初步驗證H4。
2.相關性檢驗
本文對“共享審計師”選擇與自變量及相關控制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分析和檢驗的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相關系數矩陣
由此可以看出,“共享審計師”選擇與Scale、SR、Big、Profit和Age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表明在不考慮其他因素時,持股企業在公司規模越大時越傾向于選擇“共享審計師”,持股比例越高越傾向于選擇“共享審計師”,聘請的會計師事務所規模越大越傾向于選擇“共享審計師”,財務杠桿越高越傾向于選擇“共享審計師”,盈利企業更傾向于選擇“共享審計師”,上市時間越久的公司越傾向于選擇“共享審計師”。“共享審計師”選擇與Leverage和ROA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表明在不考慮其他因素時,持股企業的財務杠桿較小時傾向選擇“共享審計師”,持股企業的總資產收益率較小時傾向選擇“共享審計師”。
3.回歸分析
通過回歸分析對本文假設進行驗證,具體見表4。

表4 持股比例和審計師選擇的回歸分析
將本文指標體系各變量進行Logit回歸分析,分析可知:
企業規模的回歸系數值為0.428,并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表明企業規模會對是否選擇“共享審計師”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驗證本文假設H1。持股比例的回歸系數值為0.015,并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表明持股比例會對是否選擇“共享審計師”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驗證本文假設H2。財務杠桿的回歸系數值為-0.799,但并沒有呈現出顯著性,表明在控制了其他進入回歸方程的變量之后,財務杠桿并不會對是否選擇“共享審計師”產生影響。審計師是否來自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回歸系數值為0.032,并且呈現出0.05水平的顯著性,表明審計師是否來自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對是否選擇“共享審計師”產生影響關系,驗證本文假設H4。
此外可知,總資產收益率的回歸系數值為-2.728,并且呈現出0.05水平的顯著性,意味著總資產收益率會對是否選擇“共享審計師”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關系。上市年頭的回歸系數值為0.055,并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表明上市年頭會對是否選擇“共享審計師”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
通過研究可得出:企業規模、持股比例、審計師是否來自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和上市年頭會影響“共享審計師”的選擇,并且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總資產收益率會對“共享審計師”的選擇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關系。但是財務杠桿、公司是否盈利并不會對“共享審計師”的選擇產生影響關系。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建議:持股關系企業應加強公司治理和信息管理,提高信息真實性和可靠性,在合規范圍內充分利用信息共享效應。會計師事務所應保證審計工作的獨立性,提高團隊職業技能,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提高信息利用率,保護客戶利益,完善信息保密制度。監管部門應繼續完善監管機制,進一步擴大監管范圍,提高大數據分析應用率,加強信息披露。